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岛敦《山月记》读后感

2020-11-10 22:42 作者:春日之酒  | 我要投稿

《子路》

我以为中岛敦笔下的子路是个粗中有细并非是个单纯的莽夫,且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他虽是孔子的弟子,并一生誓随老师,即使在条件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也不曾对老师流露过一丝不敬。但他又不是孔子的盲从者,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感觉这人有时候犟得像头驴,不易被言辞说动而改变。我觉得这也正是他身上可爱且值得学习的一点。在当下的社会,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真的太重要了。

子路最后的结局是悲壮地死于政变之中。食君之禄,奉君之事,在“义”的面前他没有临阵脱逃,而是选择为主公而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临死之前,他整好了缨冠,用尽了力气对众人吼道:“看吧,君子是正冠而死的。”

“全身被切得如同肉脍,子路死去了。”

子路死得悲壮、死得惨烈,也死得极有君子之风。

在看到前文子路追随孔子时,我竟有些羡慕他。如果可以,我也想一生追随女神,像子路侍奉孔子那样尽心。

《光·风·梦》

这是一篇复调小说,主人公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一生在以第三人称视角的叙述和史蒂文森第一人称的手记这两条线索的平行交错中展开。不常接触近现代小说的我对这样的叙述手法感到有几分新鲜。作为一个单纯的读者,我只喜欢沉浸在作者用语言文字编织而成的世界中,或体会不一样的地方风情,比如说中岛敦笔下温暖神秘的南洋小岛,或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历程,比如小说家史蒂文森可怜的一生,又比如《李陵》里面三位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

整体而言,《光·风·梦》让我看到19世纪背景下南洋一带殖民地的风貌。新航路的开辟,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好似被强行联系在一起。原本无外人踏足的岛屿上,出现了许多的白人,他们不由分说地将这些岛屿部落视为自己的财产,殖民时代打破了千百年来的平静,为原住民带来的是灾难与痛苦。看到英、德、法三国在萨摩亚岛上像吸血鬼一样压榨着当地的土人,不由联想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再想到现今西方政权对中国的敌视,也许这些人血统中的强盗之血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也许文明的进程太快,只让他们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刻在血统里的东西却来不及剔除。萨摩亚岛的土人尚且是野蛮未开化的状态,但有时候他们的身上表现出来的是淳朴,有点接近我们所说的“义”,而不是像白人那样明明已经在报纸上来回论战不留情面,却还要在舞会上装作熟识无事的样子,或许在其他人眼里这就是“文明”,可我只觉得讽刺。

 《李陵》

在这篇故事里出现了我们相当熟悉的三位历史人物,李陵、司马迁、苏武。中岛敦选择李陵这一中心人物,将其他两个人串联在一起,通过对他们三人各自遭遇的描述,尤其是对李陵、司马迁二人在遭受生命中重大转折时心路历程的描写可谓是深入细腻,借助他们之口拷问“我在”的主题。

李陵兵败投降时的盘算,在听说家人被处死后内心的痛苦与转变,尤其是在面对苏武时他复杂沉重的心理,这种种描写让史书上的李陵活生生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内心无尽的屈辱与痛苦,支撑着他没有选择一死的正是一定要完成父亲遗志的坚定信念。通过心理描写,中岛敦借助司马迁之口赋予“述而不作”新的解释。

中岛敦的心理描写真的是绝了。


中岛敦《山月记》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