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国玉玺到底到哪里去了?(七)

2021-02-24 15:43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前面费了不少篇幅讲解包括各种玉石、翡翠以及其他宝石的质地和开发历史,似乎有点越来越远离题目本身。其实是从大的范围,用排除法,来说明所谓的传国玉玺,包括其前身和氏璧,不论从其材质还是历史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近乎100%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和氏璧和传国玉玺一定是用和田羊脂玉的籽料雕琢而成,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可能。作为硬玉的缅甸翡翠开发太晚。而内地的其他玉料和宝石类都无法与和田羊脂玉进行正面的竞争。从商朝中期一直到清代,所有的朝代王室唯一不变的追求就是喜欢和田羊脂玉,另外一个竞争者从来没有出现过。商代妇好墓中虽然没有和田羊脂玉的印玺出土,但是主要的陪葬高端玉器基本都是羊脂玉的籽料质地的。其中还有一个极其珍贵的羊脂玉的“玉凤”。而这种玉凤其实在妇好墓之前数百年的其他遗址中就发现过。


这又说明了两点:第一,就是龙凤崇拜和玉的偏好喜爱,是中华文明的正源,起码8000年来的基本文化特质,从8000年前到当今是一脉相承的。第二,至少到了商代中期,龙代表王,凤凰代表王后的文化符号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个凤又用和田羊脂玉来雕琢,和妇好作为非常能干的一代王后的身份和地位是完全符合的。虽然妇好当时还没有和田玉雕琢的“皇后之玺”,但是这个玉凤已经基本代表了王后之玺的意思。而到了秦汉才普遍有玉玺和玉印,这和秦始皇下令李斯把和氏璧再次雕琢成代表皇帝权威的传国玉玺流传的做法,是完全一致的。现在已经确定用和田羊脂玉雕刻了大汉王朝的“皇后之玺”也就是吕后之玺。那么其他的玉玺和玉印,几乎肯定也都是用和田羊脂玉材料雕刻的。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南昌海昏侯墓。确定主人身份的就是腰部出现的,“李贺”的私人印章。


秦汉以后,凡是王侯下葬都要携带印章,准备在未来的另一个空间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没有印章下葬,就是啥也不是的孤魂野鬼,要让人笑话的。李贺下葬时,名义上是海昏侯。但是他的真正下葬身份是“大汉废帝”!也就是当了27天的皇帝,让霍光不顺眼,然后公然废掉的。但是历史上往往讲究当一分钟的正规皇帝也是一代皇帝。海昏侯墓中能出土105公斤以上的黄金,绝不是一般的西汉列侯可拥有的财富和待遇。而这些黄金就是李贺在27天的皇帝生涯中从国库中拿出来赏赐给自己的。霍光废掉了李贺的皇帝之位,但是却故意地没有追回这些黄金。等于是双方达成了某种政Z上的默契和妥协。李贺被废当然不服气,除了最终把从国库里弄来的黄金都陪葬,而且携带的这个私章本身也很有意思。这个印章真不大,和当今在支票上盖的法人印章差不多,甚至还更小一些。而质地恰恰也是和田羊脂玉的。大汉法度一向很严,所谓自古有“汉官威仪”。


能用和田羊脂玉做印玺,必须都是皇帝和皇后。一般的诸侯王都未必允许。而李贺作为一个小小的海昏侯,也用羊脂玉做入土私印,还是因为他是汉朝废帝。朝廷对此和那105公斤黄金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不再闹就行了。因此李贺得以敢用羊脂玉做私章,而旁边陪葬的他的儿子,只能用铜印章。不是皇帝皇后用羊脂玉印,一旦被举B是不得了的大事。但是李贺就敢,还是因为他是大汉废帝。李贺这个小小的私人印章的特殊可笑之处还在于。一般的帝后之玺,大都是螭印纽。螭是一种像龙又像虎的人想象出来的神兽,代表帝王。如果不是帝王,而是诸侯王或者更低的公侯,多用虎纽。而海昏侯李贺这个私章,不但用了羊脂玉材料,完全僭越;居然还用了一个猫头鹰纽;属于完全不着调。因此一个小小的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印章,背后代表了皇帝地位被强行剥夺之后的不服气和奇葩的抗争方式。所以说小印玺,大历史!


汉朝废帝李贺奇特的私章只有一颗葡萄那么大,而堂堂的大汉皇后之玺也不过核桃那么大。这再次说明传国玉玺除了肯定是羊脂玉复雕之外,本身也大不到哪里去。5厘米见方,和一个桃子差不多大基本就是上限。那么为何秦始皇一定要把和氏璧给废掉,改雕成传国玉玺呢?


传国玉玺到底到哪里去了?(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