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系列08】7亿人幽门螺杆菌阳性,还是一类致癌物?

【传染病系列08】幽门螺杆菌
一.一些感染数据
幽门螺旋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我国平均感染率为59%,其中儿童的感染率平均为40%。
二.一些有关胃的知识
1.

胃与食管连接的部位是贲门,与十二指肠连接处是幽门,贲门与幽门都有括约肌功能,可防止食物反流。
2.

3.胃的保护屏障
1)第一道保护屏障
在正常情况下,胃粘液作为与胃酸直接接触的保护膜,维持着pH值从2-7的梯度差,是隔离胃液的天然缓冲带。
2)第二道保护屏障
在胃粘液下的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相连,每2-4天完成一次更新,形成第二道屏障

这两道屏障合力作用,从而保护胃不会被胃酸腐蚀。
4.消化性溃疡
当胃黏膜受到的损害因素大于防御因素时,粘膜会发生炎症反应,如坏死、脱落等,从而失去对胃液的缓冲作用,使胃液侵蚀正常组织,形成消化性溃疡。
在这里,最为关键的损害因素有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防御性因素以胃黏膜为主。
三.人类对胃内细菌的认识进程
1.1893年,意大利病理学家比兹泽罗在6只狗的幽门和胃底部存在螺杆菌,这是人类首次注意到动物胃内存在细菌。
2.德国医生Krienitz在1906年首次报道在人的胃里发现螺杆菌。
尽管20世纪早期许多研究者报道过人胃内存在螺杆菌,但他们都没有用科赫法则来验证螺杆菌与胃部疾病的关系。
3.1910年Schwarz提出“溃疡的发展是由于胃酸和胃防御机制不平衡引起的”,这使得胃酸在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人们的治疗方案以中和和抑制胃酸为主。这虽然可以减轻疼痛和反酸,但对溃疡的治愈效果并不理想。
4.1954年美国学者Palmer为了验证人体胃部存在螺杆菌,对1140例胃黏膜组织标本进行研究,但他并未发现螺杆菌的存在,因此他得出细菌不能在人体胃部生长的结论,并驳斥了消化性溃疡是由胃黏膜上细菌引起的设想。
那时的人们认为细菌不太可能在胃内的高酸环境中存活,再加上Palmer的报告,促使了人体胃部无菌的医学教条的产生。
5.1958年,希腊一个患有多年消化性溃疡,并伴随数次消化道出血史的全科医生John Lykoudis决定用抗生素治疗自己的疾病,没想到效果不错。于是,他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了感染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的一个病因的观点。此后,Lykoudi在其他病人身上重复了他的治疗方案,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还低。
虽然这一治疗方案获得了病人的认可,但却被当时的医学界完全排斥和拒绝。尽管有各种阻力,Lykoudi并没有放弃,还个人出版了《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真相》书籍,阐述自己的所思所得。
6.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病理医生Robin Warren在无数次失败后,于1979年6月用银染法
1981年,临床医生Barry(
虽有进展,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处处受挫。关于“幽门螺杆菌研究初步结果”的报告收到的反馈大多是负面的;二人在发文章署名上存在分歧,在经过拉锯讨论后才达成一致;向澳大利亚胃肠病学会会议投递摘要,却被组委会拒绝;虽然观察到幽门螺杆菌和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之间的统计学证据,但缺乏其他辅助性证据,需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外界压力,发现颠覆传统胃肠学的基础,无法得到公正对待,H2受体阻隔剂问世等。
在各种压力下,Barry决定开始构建幽门螺杆菌感染猪的动物模型,但也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做出了个疯狂决定,为科学献身,亲自验证科赫假设。Barry是分离纯化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的第一人,因此科赫法则第1,2条验证通过。1984年6月初,一位医生对Barry进行胃镜活检,结果显示胃黏膜正常,没有细菌感染的表现。随后,他将幽门螺杆菌制成一管浓浓的菌液。1984年6月12日上午,Barry喝下了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肉类培养剂,之后他出现了持续约两周的急性胃炎。在第10天,他的胃镜活检组织有大量幽门螺杆菌。除了自己,Barry的两个朋友和他一起参与了实验。
几个月后,Barry写下了关于喝下幽门螺杆菌实验的文章,并发表在1985年的《澳大利亚医学杂志》上。虽说成功验证了科赫假设,但直到1994年2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共识会议上,人们才接受了幽门螺杆菌。值得一提的是H2受体阻断剂专利在1994年到期。
Barry和Warren在200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四.幽门螺杆菌的命名
1.细菌分类
1)按需氧方式分:需氧菌,厌氧菌,兼氧菌;
2)按染色分;
3)按形状分。
2.幽门螺杆菌命名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英文简称H.pylori或Hp。最初被分离培养出来时被称为未鉴定的弯曲样杆菌,后经研究发现与弯曲杆菌相似又被称为幽门弯曲杆菌。
1989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古德温进行详细分析后,认为该菌应归属于一独立类别,建议更名为幽门螺杆菌。
3.幽门螺杆菌特点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具有4-8根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它的鞭毛可以增强幽门螺杆菌的机动性,使其可以穿透覆盖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黏液层,到达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它在胃黏膜中常为弯曲S形或弧形,在胃粘液层中常呈鱼群样排列。
五.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及致病
1.三个关键致病毒力因子
1)尿素酶
原理:
尿素酶是幽门螺杆菌最明显的抗原之一,故可做抗原,借助血清反应诊断是否感染,检测疗效和做流行病学调查。
2)空泡毒素,VacA
3)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
2.人类是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唯一明确的传染源,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主要有:
1)粪口传播
经粪便排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在低温的水中至少可以存活一年。
2)口口传播
研究证实在唾液和牙斑菌中存在幽门螺杆菌。
3)胃口传播
主要发生在托儿所和幼儿园。
4)医源性传播
5)密切接触
幽门螺杆菌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污染的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污染水源及内窥镜等传播。
3.感染后症状
1)几乎百分之百会有慢性活动性胃炎;
2)15%-20%感染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
3)5%-10%的感染者会发生消化不良;
4)不足1%会发生胃恶性肿瘤;
5)超过70%的感染者终身不会有任何不适,少数人会出现腹痛腹胀,暖气反酸,恶心和口臭。
世卫组织属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94年将幽门螺杆菌定位Ⅰ类致癌物。胃癌在我国发病率为29/100000,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4.胃癌与幽门螺杆菌
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性两种,其中肠型占60%。肠型胃癌的发生受幽门螺杆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
环境因素次于幽门螺杆菌,遗传因素在1%-3%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发生中起决定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只有不到1%会发生胃癌,是胃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5.我国面临的现实情况
1)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约为59%;
2)滥用抗生素导致根除率下降,根除不成功或不彻底可能导致耐药株的发生;
3)治疗好了可能再次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最常见,感染率最高的慢性传染疾病之一,并且没有预防疫苗。近些年也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某些疾病呈负相关,如胃食管反流病,肥胖,过敏性哮喘和皮肤湿疹。
谢谢up的科普,又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一个传染病。
花了好几个小时做笔记,因为涉及知识盲区,所以如果有错误还请大家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