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IN-1 2001:太空漫游-万字拆解-2
本文是这一系列的第二篇,是一些关于本书中第二部分的概述和观点。
II TMA-1
1.章节概览
在小说中的2001年,冷战太空竞赛的趋势似乎持续了三十年:人类在月球上建立了多个可容纳千人的大型基地,太空旅行变得极为常见。这在1968年看来好像没什么奇怪,本片的全部投资是一千万美元,已经是个天文数字(当时的电影票约1.2美元),但是美国国家航天局当时每天就花费一千两百万美元,这还没有算上8倍的通货膨胀。在这样的对比下,书中对2001年人类能够在太空建设取得的成就设想,好像也很合理。


美国人在月球表面发现了第谷磁场异象一号(TYCHO MAGNETIC ANOMALY-ONE,第谷为月球上的地名),缩写为TMA-1,挖掘后发现了不是自然形成的黑石碑,得到了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不出意外的,他们第一时间对全世界其他国家,和自己国家的大多数人封锁了这个消息,把这个发现对外宣称为月球上爆发了传染病。弗洛伊德博士被派去月球详细了解这一情况。这一方面出于对民众反应过激的担心,一方面也是大国希望自己最先接触外星文明。


如果说作者和导演对史前猿人的描写还只是浅浅地传达了猿人同类之间的纷争,那么这个描写2001年的章节就直接表现了导演和作者对这种纷争的态度:这样的争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也仍然不可避免,而且可能有严重的后果——后面的章节会描述这种后果。

“‘把月球的新闻这样全面封锁,到底有什么正当理由?是不是和政治情势相关?’

‘哪来的政治情势?’弗洛伊德冷冷地反问。一阵奚落的笑声响起……”
可以看到2001中的人对冷战局势已经麻木了,冷战也变得温和许多。书中随后说政治情势的两个问题在2001年相较1968年仍然没什么变化,人口激增和国家之间的对抗一直存在,这些问题一直没有什么改变,以至于人们对此也不抱有什么关注了。

“在一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几乎没有去除多少逞凶斗狠的本能……三十八个核子强权带着好战的饥渴互相监视……虽然很神奇地一直还没有人用过核子武器,不过这个局面恐怕维持不了多久。”

比较出乎当时读者和观众意料的是,书中和电影里都有一段关于弗洛伊德和一行苏联博士们的谈话,1968年的人大概想不到,2001年苏联人和美国人又可以坐在一张桌子旁和朋友一样聊天了。但通过对话还是不难看出,两大强权之间敌意与提防从未消散。面对急需合作的新情况,两方势力依然保持着一股谨慎的敌对。


面对弗洛伊德博士关于月球上新发现的含糊其辞,苏联科学家们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不要管了。”俄国人回了一记,“你瞒不了我。不过如果你碰上什么自己应付不了的事情,希望不要等到不能收拾了才叫救命。”
同类之间的冲突,因为技术的发展被放大到人类自己好像无法解决的地步,就在这仿佛急需外界力量介入的时刻,月球上的黑石碑被发现了。黑石碑是被美国克拉维斯基地的人员发现并挖掘的,但讽刺的是,这个不应该包含敌对情绪的科学圣地也是在对战争的阴影中建成的。

“在特别强化过的导弹基地待过的人,来到克拉维斯一定会觉得很自在……巴士离开降落地点一千英尺左右之后,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欢迎光临克拉维斯基地美国太空工兵部队——1994”


弗洛伊德博士和众人走下坑道路,来到黑石碑前方。这是电影中唯一一段使用手摇摄影的片段,随着脚步左右晃动的镜头,给人一种紧张又敬畏的感觉。伴随着宗教感极强的配乐,太阳慢慢升起,黑石碑时隔三百万年再次见到阳光,随即作为外星文明的信使,向土星上的另一个黑石碑发送了一个信号,旁边的一行人在通话频道里听到了强烈的干扰。读者的视角从月球转向漫长的土星之旅。



2.简析
细读书中月球基地的片段,作者对于2001年人类在月球上的成就有着极其超前的描绘。彼时,月球上的人类有着类似地球生态圈的环境维持系统,能够通过分解月岩取得所需要的化学元素,并能够完成类似地球上的钻探作业。这段描述中的概念,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不断被科幻作品所借鉴。而电影中对于2001年人类科技的描述则采取了更加浪漫与聚焦的处理。宏大的叙事框架中,库布里克选择聚焦于弗洛伊德博士的太空旅途。以《蓝色多瑙河》作为配乐,库布里克并没有使用任何旁白或者对话描写太空旅行的便捷性,仅仅从食用的食品,乘务员于舱内行走的镜头体现如“标准化食品” “抗重力靴”等对于未来太空旅行的设想。纵观全文,这样的一段镜头秉持库布里克一贯的冷静,也隐含着库布里克的科幻美学中极为理性的优雅。





库布里克在冷战的四十年时间中拍摄了非常多部涉及反战题材的电影,例如《恐惧与欲望》,《光荣之路》,《奇爱博士》,《全金属外壳》,2001也不例外。当同时代的创作者认为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优越可以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时,库布里克似乎还是在说:人类随着自己的强大开始恐惧同类,毁灭同类。先进的技术意味着更先进的毁灭方式。在下一个章节中,2001中人与人的对立即将以未曾设想的方式进入太空,从人与人的争端到人与人创造的机器之间的争端。

但库布里克可能也没想到,意图反战的2001在上映后因为优秀的票房成绩和文化影响力也成为了美方阵营宣传方面的武器之一。苏联为了对标美国的科幻电影,也推出了他们的本土作品《索拉里斯星》,改编自同名小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品,同样讲述了人与外星生命接触的故事。后续苏联也推出了更多科幻电影,体现出了他们同样旺盛的创作能力与对未来的想象。

引用与参考文献
1.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220623-full-metal-jacket-and-kubrick-the-ultimate-anti-war-films
2.https://www.dailysabah.com/opinion/op-ed/ongoing-space-war-kubrick-and-tarkov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