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关心”还用学?| 教育学名著分享:《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大家好,我是娇娥。今天来分享一本教育学名著,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面对基础教育过分关注学科成绩,重智轻德现象严重的教育背景,作者内尔·诺丁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会关心的教育,或说关心教育。
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发展,教育也在向往一种民主化。书中阐述了两种民主教育模式。
01 阿德勒民主教育
第一种是受莫蒂默·阿德勒教育思想影响的民主教育。阿得勒认为,真正的民主意味着给所有孩子以平等的教育。换句话说,所有的学生应当学习同样的东西,参与同样的考试,相应的,高等教育也应当一视同仁地用统一的分数线来录取学生。
02 杜威民主教育
另一种是受约翰·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民主教育。认为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和才能都应该在教育计划里有所反映,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被可能使之受益的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排除掉。换句话说,就是要因材施教。
两种教育模式放在一起,我们自然而然得知哪一种是真正民主的。但可惜的是,当时的美国教育界沿用的是前者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学校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学科结构化运动。
我们听过结构化面试,结构化访谈,结构化问卷。“结构化”意味着有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标准,由此,学科结构化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项运动改革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目标,教学法和课堂管理方式。
01 行为目标
教育目标改成清晰具体的行为目标,比如上一节课,学生应当学会什么,能够完成何种难度的考试题目,正确率是多少?
02 标准教学法
为了让更多学生完成上述行为目标,在教学法上就只能采用标准教学法。教学过程依次呈现教学目标,讲解新的内容,练习,最后检查掌握程度。这是一种教师主导的,教师控制程度非常高的教学法。
03 严格纪律
为了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提高教学效率,课堂管理方式就要严格控制学生的纪律。
这项教育改革不仅没有脱离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窠臼,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诺丁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改革一定要从教育目的入手,而不仅仅是对课程进行改革。
她提出一种全新的模式——关心教育。

这里的关心并不是一种道德性的关心,比如教师抽出自己下班的时间给没有掌握好知识的学生无偿辅导。而是一种伦理上的关系性。关心者真切地感受到被关心者的需要,并且针对他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个反应能被被关心者所接受,继而做出反馈,这样关心关系就建立了。
关心教育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建立关心关系,另一方面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会关心。
关心教育是一种以德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这里的德育不仅仅指教育的内容是道德常识,而要求教育的过程也要以一种道德的方式进行。
01 榜样
教师应做出榜样,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让他们在这种关系中体会如何关心。
02 对话
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对话的过程,不是教师先有一个结论,让学生认同这个结论的过程,而是师生顺着对话的方向共同探索,不断统一意见的过程。
可能对比曾经那种命令式的师生交谈方式,讲道理已经成为了我们德育方式的主流,但在这种方式之下,我们心中往往先有了一个道理,然后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个道理,这并不是诺丁斯所说的对话。
03 实践
给学生机会去实践如何关心,比如组织社区实践等活动。
在这一部分,诺丁斯很巧妙地写出了在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注意点。那就是谨慎选择实践的评价方式。有时候我们开展社会实践,虽然内容形式新颖开放,但评价方式却依然因循守旧,从服务时长、服务对象数量等各方面进行评分,这样就又落回了学科教育那套窠臼当中。学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分数去行动,其实他们并没有在关心别人,而是在关心自己。
04 求证
道德教育最后一个重要部分是求证。这里的求证并不是数学上的求证一个结果,而是求证一个人良好的动机和良好的内心。
面对学生做错的事情,教师不要着急去批评和惩罚,而要试图找到行为的动机。我们可以不赞成学生的做法,但是要肯定他的动机。

或许有人问,难道他的动机就一定是对的吗?我们并不一定将学生的动机分出对错,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信任关系的角度,去寻求他想法的根源。对比弗洛伊德“良知来源于恐惧”的观点,诺丁斯提出“良知来源于爱和归属感”。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对一个人良好自我的确认,怎么能使这个人变得更好呢?
以上是本书前四章的内容,主要为关心教育模式的产生背景和概念。从第五章开始到最后,作者论述了关心教育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育建议,感兴趣的朋友们,就去精读一下这本书吧!
《学会关心》第一次出版时间是1992年,娇娥分享的是第二版,在本书的最开始,作者写到这样一句话:“距离此书第一次出版十多年时间已经过去,而书中所提主张的重要性在今天却有增无减。”其实,即便到今天,即便在中国,书中所提主张的重要性依然有增无减。
所有的学生都被迫学习统一的课程,接受统一的标准化考试,这并不是一件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理的事情,而关心教育却真正站在儿童发展和教育应然的角度。但是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实施关心教育的可行性不大。虽然诺丁斯在书中反复强调自己的主张并不是希望教育的钟摆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但即便是一分为二的折中说,在现有的制度下,依然难以开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高兴读了这样一本书。虽然关心教育模式在目前是一种乌托邦,但是学习这个理论为我带来了一些对待学生、对待工作的新思路。同时,我也在为自己是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而暗自庆幸。因为学前教育终究是应试化程度最低的学段。书中也说到,在进行关心教育试验时,幼儿园是开展得最好的。

希望我们一起相信:改革是渐进的,随着教育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人类全面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关心教育理念终将迎来步入实践的一天。
以上就是娇娥对《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介绍和思考,最近我在制作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做好之后会多平台发布,感谢您的期待。
本文对应的视频已发布在【知乎】和【哔哩哔哩】平台,视频最后还有关于阅读方法的分享,期待您的观看。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娇娥姐姐”。
喜欢本期内容,欢迎留下您的点赞。
我是娇娥,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