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二战德国1944东线战略(下)
本文旨在:追忆、解读、揭秘二战历史,绝无宣扬纳粹主义精神或其它意图,请勿曲解。谢谢合作!
这一期间苏军在数量上居于相当的优势,所使用的兵力如下:
对付德军的乌克兰南方集团军:34个步兵师及11个装甲师
对付德军的乌克兰北方集团军:67个步兵师及52个装甲师
2月5日,苏军攻占波兰交通中心罗夫诺和卢茨克。由于德军被迫执行希特勒“不准撤退”的命令,致使1月28日有一部分德军被苏军合围。之后直至2月的下旬前线状况平静无事,可是到了3月3日、4日和5日,苏军又再度大举进攻,将德军逐退到布格河之线。
到了3月初,经过变更部署后的苏军发动了新的大规模攻势。这次总攻是由朱可夫负责指挥的,进攻从谢佩托夫卡地区开始。2日之后,便切断了敖德萨至华沙的铁路干线。苏军的这次进攻,从翼侧迂回了德军的防御地区,到达了南布格河一线。与此同时,马利诺夫斯基沿着黑海岸边前进,到达了尼古拉耶夫。而在这两端之间,科涅夫从乌曼地区实施了突击,于3月12日到达了南布格河,18日抵达德涅斯特河,随后又于次日渡过了该河。苏军以如此快捷的速度渡过如此宽阔的河流,在战争史上可以算是突出的事例。接着,苏军又从捷尔诺波尔地区继续前进,向喀尔巴阡山方向实施进攻。朱可夫的攻势在4月份终于被阻住,波兰东南部的战线暂时稳定下来。
4月10日,敖德萨陷落。同时苏军还在克里木取得了巨大成功,塞瓦斯托波尔失守后,在奇尔索涅谢半岛的最后一批德国守军也于1944年5月11日为苏军所击败。此时,苏军已经渡过了布格河,和普鲁斯河与锡雷特河的上游。最后苏军的攻势又被德军所阻止,在塞瓦斯托波尔失陷之后,前线就稳定了下来,一直到8月里为止。
1944年4月中旬,这时南线已趋于稳定,在北部,苏联在列宁格勒地域的进攻已停止在波罗的海国家国境一线。尽管苏军不断进攻,中央集团军群仍占有白俄罗斯的一大部分土地,包括维帖布斯克和重要铁路枢纽奥尔沙 。
从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线德军总正面的几乎所有地段也都受到敌人的压迫,而德军却逐渐陷入不得不处处设防、分兵把守的窘境,过分广大的占领区和数条不同方向的战线已经使人力资源日益枯竭的德国感到完全力不从心了。而面对失衡的兵力统计数据,德军却不得不依靠那些被明显削弱和没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应付苏军庞大的攻势,而即便是这样德军的兵力还是过于紧张。在经历了三年多的对苏战争之后,德国方面几乎将所有的预备队都消耗干净了。
对于此时的东线来说,战线已经拉得太长,不利于组织有效的防御。而苏军的突击却总是能够同时威胁两个重大的中心,既可以对付这个目标,也可以对付那个目标。可是,苏联人随即又会突然地绕过这两个目标,从德军中间守兵薄弱的地区穿越过去,渗透到他们后方很远的地方,迫使德军无法抵抗而不得不同时放弃两个据点。因此,这种情况下,德军最好的选择还是及时作出机动退却并合理收缩收战线,迫使苏军重新集结,从而争取战略时间。
同时很显然的,1944年德军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兵力不足的问题,而是部队缺乏缺乏有效的机动性。但此时德国元首希特勒却对于现实的感觉却越来越迟钝了。在如此的危机时刻,他却始终听不进任何忠告,在防守作战中,根本没有针对德国陆军的弱点采取诸如使战线后退,收缩在一条直线上以及保持预备兵力等措施,而只是严令死守。这就导致了战线混乱,从而给部队带来了新的艰巨任务。

事实上,早在1943年德国的许多高级将领们便开始指责希特勒,说他不该提出那个扼守每一码土地的要求。这种指责是正确的,而克鲁格元帅更是明确告诉元首:苏联之所以能取胜,决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兵力,而是因为具有机动能力,并在决战时刻能集中优势的兵力兵器。这点他说对了,而且还与苏联历史学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1944年冬季交战的后果:苏军冲破了列宁格勒的包围圈,收复了乌克兰,推进到在罗马尼亚北部出入巴尔干的大门和在加利西亚东部出入中欧的大门。与此同时中央集团军群所占领的突出部的南北两翼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但希特勒无视这一事实,拒不同意该集团军群撤离这个危险的突出部。他也拒不同意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撤到从多瑙河河口到喀尔巴阡山这一较短的防线上,虽然这条防线完全可以控制通往巴尔干的道路。而这种固执的做法很快就使得德军在后来的作战中遭至重大失败。
显然,此时的德国元首希特勒还是不肯承认苏军的优势。他总是认定苏军的战争潜力并不会比顽强抵抗且素质占优的德军强,苏联人很快就会力量耗尽,失去进攻的能量。但是随后苏军却总能发动令人震惊的新攻势,而这种对苏联战争潜力的误判,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德军最后的失败。

如果对1944年上半年的战役进程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德军战略防御的一些特点。每当苏军从两翼实施迂回包围机动之时,德军的表现往往显得特别迟钝,他们时常选择固执地坚守阵地,却不及时撤出危险的突出部,当被合围之后又被迫再进行本来不必要的解围作战。当然,除了兵力上的因素,主要还是德军在防御作战策略上的问题,因为需要扼守尽可能多的地域与兵力的集中使用原则又有着冲突。而待到苏军已经深入德军阵地,进而动摇其整条防线之后,德军只得进行较之前所要求的更大规模的撤退,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在1944年之前的防御战中德军通常可以在兵力对比不利的情况下击败苏军,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立足于他们高效率的防御。事实证明1943年曼施坦因元帅的机动防御是成功的,而它的要点既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苏军的进攻伺机反击,进而争取战而胜之的机会。但这种防御策略也存在着对于己方兵力的条件限制。也就是说,在苏德两军力量相差不大时机动防御尚显得很有效,当苏军试图进行突破时,德军即可以将机动力量投放到苏军的主攻方向,并恢复防御态势。但是到了1944年,曼施坦因元帅这种惯用的机动防御显然不奏效了,因为德军的处境已很紧张,在整个战线上都存在着危险。如果对方在某一点上实施重点进攻,哪怕使用的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也有可能导致德军全线的崩溃。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莫德尔元帅所提出的弹性收缩防御则显得更为有效,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机动防御,但要更灵活。在作战中其需要及时实施必要的退却以收缩防线正面并腾出些预备队,利用防区地形和防御梯队阻击消耗敌军,使得优势敌人不能将完全力量投入作战,以延迟其战略性突破或推进。然后部队实施轮换批次进行阻击,在探明敌军主攻方向后,便迅速利用机动部队进行反击,击退敌人。
那么,德军要作到在东线建立起一条稳定的防线,就应该放弃所有桥头堡阵地,然后作出更长距离的撤退以便减弱苏军进攻的冲击力。可以选择提前退守至喀尔巴阡山和东加里西亚,并建立起一条联贯的防线。这样德军就可以利用喀尔巴阡山等天险,一方面是为了阻止苏军冲入中欧和波兰,另一方面则要把它当作长期防守巴尔干和波德平原的枢纽地带。
总之,在东欧的辽阔平原上还是有利于实施退却的。因此当德军在东线撤退的过程中,必须加以周密组织,做到各部队之间的交替掩护并灵活地使用预备队实施有限目的的反击,借以阻止或延缓苏军的攻势,以便为后线防御阵地的建立争取足够的时间。
但是到了最后这种抵抗实际上也失去了意义,因为德军在兵力补给方面日益困难,所以就如同利德尔·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所指出的那样:德军在防御作战中赢得的时间事实上并无太大的价值,因为这种时间只有在可以对战争的损失进行有效补充从而恢复甚至提升部队原有战斗力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1944年第二阶段分析德军东线防御作战的分析
长久以来德国人都在试图采取速战速决,而绝对避免长期的消耗战,因为他们的资源实在太有限且很多时候德军要面对的是多个敌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足以显出俾斯麦的政略和毛奇的战略是多么的高明,而这也是他们的后辈们所不及的。而1944年的6月6日这天,一切都不同了,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使得德军从此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奔波。自此之后,德军在战略上实际上就大势已去了,从施里芬时代的德国战略家们就害怕的两线作战的战争,已经到了最后的、决定命运的阶段。
1、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
东线战场上只有一个极短时间的喘息期,维持到6月22日为止。德军在冬季战役中所受到的损失实在是太重,预备兵力也已经消耗待尽。但在此之前西线盟军已经攻入法国,德军西欧战区的兵力还不足以应付他们所遭到的进攻。此时,由于苏德双方的兵力对比已经失衡,德军那拉得过长的战线和可用以防守他的部队之间已经严重不成比例,支离破碎的防线时刻有着崩溃的危险。
虽然此时的苏军在表面上是沿着全线—从喀尔巴阡山到波罗的海—都在作发动攻势的准备,但其注意力的焦点却放在普里皮亚特沼泽以南的地段上,这一地区当时是由布施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驻守。在1943年的战局中,这一地段在整个战线上曾经显得最为稳定,所以德国人一直对它比较放心,摆在那里的兵力,要比摆在普里皮亚特大沼泽地与喀尔巴阡山之间那个暴露地区的兵力少得多,这也是苏军之所以选择这一地区为主攻方向的原因之一。而此时德军对于苏军的意图却产生了严重的误判,他们固执地坚信苏军夏季攻势的重点将在加里西亚。
而在此之前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1944年初的冬季战役导致了苏军在乌克兰西部的大量集结,而他们也极有可能以这个地段为跳板,向西南推进,突入喀尔巴阡山区,从而开辟通往华沙的道路,并动摇德军东线的中段和北段。
(2)1944年之前的战争中,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显得最为稳定,这一的防区一直以来是德国人最放心的地段,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当面情况则正好相反。
到了6月中旬,苏军主力已经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正面完成了展开,他们的意图实际上已十分明显了。为此中央集团军群的参谋们不时的向最高统帅部发出愈来愈危急的警告,但这仍不能使希特勒或陆军总部放弃他们的固执信念。他们认为苏军夏季攻势的重点将在加里西亚,认为任何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其性质只能是序幕性的和附属性的。
正是抱有这样的观点,德军最高统帅部始终没有作出一个用以应付中央集团军群这时所处的危急局势的决定。既没有给他们增援,使其能在苏军巨大的挑战到来时更好地对付危急局面;也没有给他们行动的自主权,使其能打一次机动防御战,并在必要时撤到可以用较少兵力防守而且战术上更为有利的阵地。
事实上不久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建议希特勒将该集团军群的战线后移到距离前沿145公里的别列津纳河一线,这样便可能使得苏军的计划落空,但希特勒却始终固执己见,并认为那样反而于自己不利,因此,德军的处境不断的恶化。相反的,他更信任这种所谓的“据点”战术,以便在敌人一旦突破时将会牵制大量敌军,并能严重影响敌人的供应线,使其攻势失去突击力。
但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等于栓住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并妨碍到部队的机动性,从而导致部队不能有效应对局势的变化;一旦敌人突破,这已经破裂的防线将会进一步受到削弱。那样的话,即使是实施有秩序的撤退,也不大可能重新收复防线。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来,德军最好的选择还是在苏军发动攻势的前夕实施预先准备的撤退。因为这样的话,苏军的攻势会乱了阵脚,而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重新部署。同时,德军还可以腾出大量的预备队,并将其及时调到敌人可能重点进攻的地方进行对抗。
6月22日,苏军实施了代号为“巴各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其使用了146个步兵师和43个装甲师,沿着德国中央集团军的全线,开始发动总攻。之前德军最高统帅部对这种危险的估计不足,竟成了苏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德军的防线被突破,苏军的进展即开始变得异常地迅速。在最初几天里,苏军迅速在维切布斯克两侧,奥尔沙之北,莫吉廖夫以东和博布鲁伊斯克两侧等地的防线取得突破。此时看来,为防止整个集团军群的覆灭而采取的唯一办法便是放弃所谓的据点而进行机动防御。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必要之时必须采取撤退,并在强大的增援部队的帮助下建立一条新的防线—譬如沿别列津纳河上游。此外,还可尽早从其他集团军群尤其是从有很多预备队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获得援助。然而直到此时,中央集团军群仍没有自主权。布施元帅由于希特勒给他的命令束缚,而表现的举棋不定、迟疑延宕,终于妨碍了他采取应急的重步骤。如果布施-他有足够的勇气就应该不拘于元首的命令,迅速将部队撤退至后方防线,同时使用机动部队攻打敌进攻部队的翼侧,缩短战线,竭力扼守明斯克以东的地区,以便争取时间待援。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失败,但很可能避免一些有战斗力的部队的被歼。
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之后由巴格拉米杨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2个苏联方面军,采取向心突击的方法,在发起进攻后的第4天就攻克了维帖布斯克。于是,德军第3坦克集团军的正面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这是苏军向南突进的一条道路,他们可以从此横穿莫斯科至明斯克的公路,前出到德军第4集团军的后方。德军第4集团军的部队,当时曾向第聂伯河一线作了短距离的后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军攻势的力量。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方面军则在德军巨型突出部的另一翼侧插进一刀。该方面军的各部队在普里皮亚特大沼泽地北面突破德军防御以后,继续向西发展进攻,平均每昼夜前进32公里,其任务是要在明斯克的背后切断交通线,使这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站陷于孤立境地。

7月3日,明斯克被苏军攻克。随着苏军收复明斯克,白俄罗斯战役进入最后阶段。这一天,苏军在该城东南突破德军仍在坚守的薄弱防线,接着几乎同时从东面和南面进入明斯克。这样,第1、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就合围了德国第4集团军主力,后者仍在力图打回列津纳河彼岸。
苏军在突破德军主要防线后,立即向各个方向扩大突破口。这是得意于苏军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优势以及进攻战术的突击力,而这一切又由于德军采用了固守防线的单纯防御而变的更为有效。而归根结蒂,这是因为德国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没有机会充分了解苏军在战术指挥、组织能力和武器装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因此这种情况下,德军任何关于战斗进行的措施都要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更要命的是希特勒发布的固守指令,这无意于又将中央集团军群栓在主要防线的固守上,而严令禁止退守到后方阵地,这就不可能进行一场机动防御战。
希特勒在所有这些事情上的固执看来很难理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能够料想到苏军的行动不会仅仅是佯攻而是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攻势。在如此危急阶段,他的坚守命令就如同面对敌人巨大的冲击而不选择适当的后退以减弱冲击力,这就使得尚留在白俄罗斯突出部地带中的大量德军部队有受到包围的危险。这些部队愈是紧抓着前进阵地不放手,也就无异于坐待敌人的包围而不准躲避,其结果只能是难逃厄运。
这次夏季大攻势让苏军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其前锋部队已开始逼近东普鲁士和德国的边界。不过,到了8月3日,德军在莫德尔元帅的指挥下通过反冲击于击溃并围歼了突入德军阵地纵深的苏军突击集团第3坦克军,终于暂时消除了了危机,东部主战线再次稳定下来。
事实上,1943-44年作战的经过已经显示出来:弹性防御若能作适当的运用,则很可以尽量地争取时间,以等待德国新兵器的准备完成。但希特勒仍执迷不悟,并不肯放弃其硬性防御的原则,同时又严禁各个集团军群采取机动防御战的打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在1944年夏季的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次溃败可以被看作德军1944年一系列失败中最严重的一次灾难,此役中德军共被歼28个师、损失35万人,几乎是斯大林格勒的灾难损失的两倍。德军主力再次被严重消耗,德军的东线防御体系又一次开始动摇,整个防线一下子被撕开一个400公里的大缺口,1944年夏季整个德军战争形势由此而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已经影响到了整个东线,因为这使得苏军得以把德军前线中段推到维兹瓦河和东普鲁士边境,切断了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德军,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威胁到德国在巴尔干的地位。

新的僵局与危险
1944年8月到年底,苏军的主战场上出现了静止稳定的态势,战线停止在波兰的中央部位。到了10月,他们也曾企图攻入东普鲁士,但是未能突破德军的防线,自身反而遭受巨大损失。到10月底,苏军进攻终于停止,新的僵局出现。
这说明当德军在退到足以保障安全的距离以后,也可以恢复自制能力,逐渐地控制住了眼前的局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喘息时间,在新的防线上进行了巩固工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德军在东线建立起来的稳定局面,仅仅在表面上使他们的处境有所改善而已。根本他们的兵力消耗过大,以致拖延时间对他们一无好处,而苏军则不然,他们于夏季所占领的土地上恢复交通线,并且继续向前线增补兵力,以便进一步发动进攻。但是,希特勒还是把这一进程归功于他的僵硬的防守原则的正确性,但他也许不会想到的是---1944年所发生这一系列溃败将在六个月后的维斯瓦河畔重演。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战争后期德军不得不用日益减缩的有限后备兵力安置在那么广阔的战线上,根据这种情况,不难理解,这给德军的抗击力量和他们战线已经拉得太长的兵力以多么大的压力。
从军事指挥原则上讲,在以有限的兵力对占据着数量优势的敌军从事防御作战时,最高的法则应是最大效率地利用兵力,也就是说,要在确保完成作战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和集中使用兵力。
此外,直线形的防御正面显然比存在许多缺口或突出部的不规则的防线要节省很多兵力,军事常识告诉我们,防线上的缺口或突出部会成为敌人重点攻击的地方;而如果坚守某地势必造成防御正面的延长和不规则,并且这种坚守又没有太显著的军事价值,那么坚守策略就绝对是不可取的,而应以拉直战线和缩小防御正面为大原则。而德军在整个1944年所进行的战略防御作战中正是在屡犯这些错误。
1944年下半年,德军战略防御战役的显著特点是弹性防御原则,即把主要地区上预有准备的阵地防御与次要方向上和中间地区的机动防御相结合。但与1943年不同的是,此时的德军由于缺乏足够的战略和战役预备队,已经无法保障整条战线的安全。因此防线一旦被突破,德军所投入的机动力量又无法迅速合围突破敌军,造成后续敌军扩大突破口,进而造成整个战线的动摇。但是很多时候(正如同44年夏季的白俄罗斯战役),德军统帅部企图不顾当时形势保住已占据地区,致使遭到无谓的损失。

此时的策略又是不同,因为这时德军在东线的防御体系已经支离破碎,想要再次稳定战线的希望也已是微乎其微。唯一可行的是:放弃所有已占领的苏联领土,然后将军队撤退到波兰境内,拖长敌人的补给线,缩短防御正面,并建立起大纵深防御体系。选择在维斯瓦河--奥德河等一些大的水域建立战略国防工事,然后利用各大城市和交通要点,阻止或延缓苏军的前进速度,并寻找机会向苏军发动局部的反击。而在巴尔干半岛等地区,德军也有必要选择坚守一定的时间,因为从国际上讲,德国在巴尔干地区军事力量的存在也可以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继续控制在轴心国集团之中,使其不敢站到同盟国一边。这样,德军便可以赢得一定的战略时间,从而延长这场战争,以等待国际形势的转变(但这几乎不可能)。
对于德军1944年东线防御的失败,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各集团军群的司令官们无疑应负一定的责任,因为与战争开始阶段相比他们的指挥似乎越来越不得力。此外,他们还明显地忽视了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实事求是的估价。当然,作为德国领导人的希特勒,他所奉行的那种几乎从不因时、因地制宜的“寸土必争”的防御原则实在是违背了基本的用兵法则。他过分地强调和重视了坚守的心理和经济作用,却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实力背景下,在需要节省有限兵力的前提下,毫无意义的坚守通常都会适得其反。正是他坚持采取这样一种毫无弹性的防御战略,终于把德军的力量消耗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