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个人拓展动画评论维度之资料目录2.2ver


以整理的方式,谈谈笔者在拓展动画鉴赏和评论的维度时走过的学习历程与相应的资料目录。由于见识短浅、能力不足,以下谈论对象基本以日本(式)动画为对象,仅供参考。
首先要声明的是,欣赏动画或者实拍电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五花八门的“鉴赏与评论能力”,笔者小学的时候既不知这些、甚至不知动画梗,看《旋风管家》也看的津津有味。但或许有人希望挖掘更多的欣赏维度,我们也应同时对不同方向的解读先有一份宽容之心,所以本文标题叫“拓展……维度”。没有人能真正穷尽所有维度,然而这不妨碍我们欣赏,同时这些能力的使用对象也不限于日本动画,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本文标题合法性的话题就按下不表了,我们进入正题吧。

1、业界侧的动画制作知识(随意取的名)

对动画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了解,关系到我们体悟动画这一艺术载体的特点以及相关创作者的风格。如果不知道动画制作的常识,那么评论就很容易闹笑话,因为这些事情在创作者共同体(即动画业界)往往是有共识的,作为评论者要对这些知识予以尊重,这些信息也是创作文艺评论的重要材料来源。
看《白箱》是很多人对这方面知识萌发兴趣的契机,接下来呢?笔者是通过两位令人尊敬的先驱者的作画科普讲座视频开始学习的:



之后就定期收看anitama的作画mad(和解栏目、新声栏目)、欧美作画博客的翻译文章等来继续积累相关知识与经验,但目前为止只能说是有了点粗浅的了解。
除了作画,还有演出:

前期的企划酝酿和后期的摄影合成等环节,我们这里就按下不表了。书籍方面,比如:

名词解释汇总搜索页面 - Anitama
笔者还凭借豆瓣和自身买书直觉尝试挑选购买了几本动画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设计的中文教材(比较薄,文字少,蛮容易读的),但拿出来展示就有些令人犹疑是否会误人子弟了。不过年糕哥哥之前做的一些赏析,可以参考学习:


一些现场制作报道也是很珍贵的资料:

对笔者来说,了解动画制作知识有很多好处:避免说错共识式的知识点;向创作者致以敬意;更好地把握动画艺术的特色与各个创作者的风格。这些对动画鉴赏与评论是很有裨益的。

2、美术与艺术哲学
动画是特殊的一门艺术,我们要谨慎地对待其特殊性,但反过来说,为了了解其特殊在哪、艺术的更普遍范畴,那么对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的考察会帮助我们理解动画。艺术的种类很多啦,除了下文的实拍影片,这里可以把美术拎出来讲讲。

当然,大多数动画人并不是专门的艺术史专业人士,但我们应注意到一个老生常谈,人们创作艺术总是受到总的时代精神和过往与当下社会历史的影响,或有意或无意。这样的辩护我们只讲这些,笔者去年以来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其实也很浅薄,推荐几个喜欢的:


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口碑很好的美术史入门书籍。动画自身和美术创作会有一些共有范畴,比如透视、线条、色彩、构图,对美术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动画作为动起来的画的一些要点。除了美术史,还可以提一个艺术哲学,笔者绝无评论的本事,只能战战兢兢地举一本自己看的书籍:

关于文学与文化理论的导论书籍,笔者把其放在下一环节里给出了。

3、哲学社科
这方面的思想资源运用,一般来说,会集中到对动画的文本(text,不一定是文字)内外的分析。
什么?这也行吗?百闻不如一见(?),这个维度的动画评论的可行性可以看一下几篇文章:


等等,你说这个作者怎么可能想到呢……创作者自己的想法应该被尊重,作者不会退场,但文本一经诞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多义性。并且如开头所言,创作者传达的信息也仍然是写评论的重要材料之一,但并非唯一。当然,解读得好不好,需要靠同行、读者、历史的检验了。
这方面的学习领域何其广大呀……大家不得不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方向进行研读,笔者不过庸人之姿,起步晚、用功少,只能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考虑到本文一定的介绍性质,这里举一些导论著作,分别是文论、社会学思想史、哲学史:

笔者需要克制出报菜单式的扔出书籍,实在是人生也有涯、摸鱼和学习无涯。在此需要提醒的是,非专业、没有科班教授指导的初学者在对哲学史\其他学科思想史有整体把握前,直接阅读一些思想家的一手原著会有比较大的误读风险(笔者就不举例了),最好通过豆瓣知乎等网站,寻找学术界可信的导论、导读,了解学界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牛津通识系列读本是不错的选择。
笔者也找到一些慕课,作为兴趣入门的脚手架,且为读者们了解:




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吧。

4、电影理论与电影史(电视剧暂时按下不表)
电影作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品,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一环,动画创作者在创作方法(比如分镜头\演出)上可能受到电影手法的影响(比如为了突出写实,模拟景深较浅的实拍镜头,焦外散景,把远景模糊,而动画本来不会自动地产生这个效果,当然反过来说,实拍镜头也未必无意)

我们在这里必须谨慎!动画与实拍影片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如果机械照搬电影理论去套用动画评论,大概会水土不服。但这样的注意也是要在我们熟悉两方面之后才能做出具体判断,到底在具体的情境中借用概念合适与否。除了创作手法,动画创作者作为社会里的一个群体,受到电影史名作名家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影响,那就更不必说了,这是社会总体的相互影响的一环。
电影史视频也有不少,比如:


两个版本的电影史视频一短一长,各有特色。我觉得先看这样的电影史再看书籍载体的各自电影导论,阅读时或许会更友善一些。
电影视听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TNABO也喜欢看日本动画,还想要更多电影赏析视频?:

再介绍一本风评不错的电影理论解读实体书:


5、日本与日本动画史等
无疑,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日本动画作品,那么日本社会历史的知识对我们的讨论有多大帮助,简直不必辩护。比如大老师的吐槽经常包含日本地方文化梗,大老师和某青春猪头少年的故事无疑也有浓重的日本校园文化背景:

再举一例,骨头社制作的良心冷门作《超人幻想》:

本作简直通过隐喻把20世纪后半叶的大半日本历史给讲了,还夹杂大量特摄梗,anitama有对此有深入挖掘的系列文章。如果对日本社会历史和特摄没有了解,观众能认出的、创作者想通过本作传达的信息就少了很多。(说了那么多我就想安利《超人幻想》)
如果之前对日本史没有什么了解,不妨把大河剧等部分日剧作为脚手架来培养兴趣?



大河剧当然不是严肃的历史,但经过大河剧产生更多学习日本史的动机,不也挺好吗?笔者再介绍一个入门定位的NHK系列日本史讲座:

日本文化思想史暂时按下不表,但不妨了解一点日本文学史,特别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


另起一笔,对日本御宅文化史的了解或许也是相当有帮助的:

顺便安利同一个三牛老师做的J-POP短史:

既然讲到J-POP,又可以顺势推荐一把跳蝻老师的良心乐理教程(越走越远):

还有,说到日本御宅文化史,似乎绕不过那个男人,东浩纪:

另外还有宫台真司、宇野常宽、大塚英志等对日本御宅文化有所研究的论者:


欧美,比如在油管上,也有一些偏研究向的Anituber,比如pasue and select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视频,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识见,这也让人们知道,欧美也有做ACG文艺评论的朋友:

那么对日本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冰山一角的提示到此为止,笔者再讲一讲(日本电视)动画史,目前笔者所知比较系统的图文载体的日本动画史有豆瓣版本、anitama版本:

(绝不是特意找这一期)
此外,笔者在此推荐一下冰封的羲和制作的日本TV动画史视频:

当然,还有很多版本的动画史,笔者也只是说说自己了解的。由动画史带出的,当然就是对动画作品的观看本身,比如要评论监督A的新作,我们如果熟悉监督A的前作系列,我们就能对他的风格特色有把握,对新作也有某种预期和知识了。对动画的欣赏,笔者一般靠4种方式:
作者论:按喜欢的监督\演出\系构\原作者看过去
公司论:按喜欢的动画公司看过去
类型说:按喜欢的类型看过去(比如特摄,等等这不算吧)
评分说:按大数据排行榜和基于此制作的盘点种草,比如有名的:


6、观摩与实践
如果12345都是思想和知识储备,那么6算是看别人实践和自己实践试试吧。
屋顶发布的文章中笔者参与了不少编辑、排版发布工作,与作者讨论文中的评论内容。虽然是工作,但也借此更加切近地拜读了诸多评论,学习了不少知识与评论方法。
这里,笔者尤其点赞两篇文章:

概念分析,让笔者对动画评论该描述什么有了更清醒的了解。
我们很容易设想,当评论者写下“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话时,如果没有进一步澄清,读者对于“人物形象”为什么是“生动的”这一点的想法,或许和评论者没有清楚表述的想法并不一样。
然而,实际情况中似乎并没有这种困难,至少常识地来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想抛弃我们对动画评论常识性的信赖,那么就必须回应如下这个问题:
(P)当一个动画评论者写下“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话时,评论读者如何能够理解评论者的意思?



最后笔者根据自己浅薄的知识和理解,擅自地构建了“范畴示意图”和“漫评维度轴”两个“幺蛾子”。旨在表达漫评的多元化和相对性。维度轴中仅仅总结了四个“理想类型”,不排除厉害的评论人四大类型雨露均沾,甚至一篇文章就涉猎了四个维度,更不排除超过这个维度范畴的评论。
当然,令人疲倦地提前辩护一下,上图也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是钟老师很有洞察力、很有价值的一己之见。

7、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笔者想说的是,每个人擅长专精的领域方向各有不同,一个人什么都擅长,很困难甚至不必要,那么聚集起来,共同学习、援疑质理,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进步的办法。
以上就是笔者挂一漏万地叙述了自己坚持做“拓展动画鉴赏与评论的维度”的浅薄的学习经历,老实说,此刻快要结束颇有不安之感,要是被大佬指出硬伤咋办,要是误人子弟咋办。
可笔者还是愿意承担这些风险,让自己丢人地总结展示一下过去走过的(弯)路。如果有朋友能有所获益,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能把笔者的微薄成果踩到脚下,大步越过,那么这种对笔者的毫不留情的超越难道不是笔者最希望看到的吗?笔者只有重装上阵,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摸鱼之余奋力赶上诸君了。
以韦伯的演讲词结束吧:
每一次科学的 "完成 "都意味着新的问题,科学请求被人超越,请求相形见绌。任何希望投身于科学的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事实……在科学中的不断赶超,让我再重复一遍,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不能在工作时不想让别人比我们更胜一筹。从原则上说,这样的进步是无止境的,这里我们触到了科学的意义问题。(德语中的科学大概是系统知识的意思,所以有历史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
2019.4.12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