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猜题押题|民生保障问题篇

2022-05-13 23:24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我国民生保障问题”,这也是我国坚持不懈地重视、改革的问题之一。而民生保障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考场上这个热点如何考!

01

养老制度

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

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并重;

把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

国家对养老十分重视(或设置官吏管理养老事业);

重视教化,形成尊老礼法;

学者(尤其是儒家)著书立说奠定了养老观的文化基础。

唐代养老政策的主要内容:

授予老人土地且免除赋役;

对高龄老人宽免刑罚;

制定针对高龄老人的给侍制度。

中国古代养老的措施:

设置专门机构、官员;

慰问、赏赐老人;

司法优容;

营造民间养老风气。

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欧养老观念的异同:

同:都肯定子女孝敬父母,都有家庭养老。

异:古代中国:

子女承担养老责任;

重孝道教化;

注重物质和精神养老;

养老和政治相联。

近代西欧:

子女不承担养老责任;

重契约;

注重物质养老;

养老与政治无关。

我国汉至明朝各朝代养老政策的特点:

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而优待老人;

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

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

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

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孝道,以家庭养老为主;

政府通过立法加以保证;

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

突出政治宣传功能;

兼顾物质和精神需要;

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

小农经济的发展;

封建政府的推动;

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对“孝”的注重和提倡;

老人群体自身的优势。

民国时期养老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西方文化的冲击;

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民国政府的政策探索。

民国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受传统尊老文化的影响;

注重道德义务;

把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

政府重视养老;

养老制度有一定的立法保障。

意义:

推动了养老观念及实践的近代化;

养老走向法制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逐步推行,渐进改革;

法律法规保障;

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

保障范围扩大。

意义:

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建立保险金制度;

养老成为“福利国家”的一部分;

通过《社会保障法案》等。

影响:

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社会干预;

保证了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

现代中国退休制度的特点:

立法保障;

稳定性强;

注重保护女性权益;

退休制度日益完善。

更多关于养老制度的答题模版在红宝书上哦~你还记得是在哪一页吗?

02

住房保障

建国初期住房供需矛盾出现的原因、特点与举措:

原因:

解放初期首都非生产人员不断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职工人数激增;

原有的危旧房比重较大,新建房不足;

国家用于生活保障的资金不足。

特点

政府主导;

房地产公有化程度不断提高;

具有阶段性;

城市住房建设进度快;

与社会制度变化相适应。

举措:

接管旧的反动势力房产;

鼓励私有住房出租;

对出租的私有住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投资兴建新的住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政府主导;

先试点再推广;

城乡兼顾(城乡一体化趋势,社区建设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背景:

城市住房短缺的弊端凸显;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国家领导人对房改问题深入认识;

人民对住房改善的需求日益激烈。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缓解了城镇居民住房紧张问题;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有力配合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

利于盘活房地产等相关企业;

利于推进和深化对内改革。

03

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反思;

两次世界大战;

罗斯福新政的实践;

人权、民生意识的增强;

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

社会矛盾的缓和。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社会保障项目比较齐全,覆盖面比较广泛;

国家保障主要包括国家提供各种津贴、补助和社会救济三部分;

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受惠较多;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性:

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滋生腐败;

助长社会惰性,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热情。

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的特点:

产生时间早,以“民本”和“德政”为基础;

内容丰富多彩;

影响封建社会的福利实践;

形成三位一体的福利体系;

福利思想儒学化。

古代中国养济保民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原因

特点:

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政府主导,设置专门机构;

不断发展完善;有法律保障;

打破地域界限,范围不断扩大。

原因:

封建君主专制下家国一体(天下一统,天下一家)政治建构,统治者的重视;

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受佛家思想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特征:

历史悠久;

救济形式多样;

以保障农业生产为目的;

官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

受儒家思想与宗法观念影响;

施助主体多样;帮扶内容广泛。

新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稳定社会;

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树立中国形象;

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

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04

住房保障

明清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制度成果;

救助对象涵盖各类弱势群体;

救助举措全面系统;

政府和民间相结合;

重视灾前预防;

将救助与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相挂钩;

因灾、因人政策各异;

救助形式多样;

构建比较完备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

以官方主导为主。

明清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扩大。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突出特点、历史作用:

特点:

注重对鳏寡孤独的救济;

关注对贫民的赈济;

主观性较强,未形成制度性机制;

历史悠久;

由民间发起;

属于宗族慈善,由大家主持;

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

形式多样;

帮扶内容广泛。

作用:

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

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

弘扬了儒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儒学的传播;

为后世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意义。

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保障内容多元化短期救助和长效发展相结合:

重视对军人的优抚。

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的作用:

鼓舞部队士气、动员人民参军;

有利于解决人民温饱;

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战取得胜利;

有利于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积累经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意义

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

维护社会稳定;

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

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意义:

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建设;

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

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

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近代以来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

强调政府立法;

由国家着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进行社会保障;

历史悠久;

发展迅速;

内容多;

范围广;

覆盖面大。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

易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易导致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下降;

易导致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易发生社会危机和冲突。

猜题押题|民生保障问题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