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流量到底是1门怎样的生意?

2023-02-16 03:00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的废话)

在【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序】中“胡扯”完几千字后,本来是想就此结束这个【话题】的——毕竟要聊的内容之前的长文已经提及,无非是根据新经历再补充丰富一些。

最后决定敲键盘,是因为清理电脑时发现了不少未用的素材,删除只需一键,但不用真的比较可惜——思想这玩意儿不能当实体传家宝直接留给下一代,只能通过某种载体承接,等待某个好时机让子嗣自行感受,届时其如有疑惑,可再加一些点拨促进其成长。

对了,补充上期内容评论区有读者好奇的“8亿播放量”是否为【真】的答复。

直接上截图吧!也不用好奇具体是谁。

此外,就是发现自己的作品流量跳水得可怕,播放量崩到不足先前的十分之一,连二十分之一就不足。

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运营批量对某个或某些账户直接降权,要么是平台通过算法对某些往期数据不好的账户直接降权,当然,还有可能是近期作品质量不佳,观众留存率过低,触发算法“保护”。

我也不知道平台认为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各种推荐——我想,像这种只有7秒的视频一定内容精彩、震撼人心、让人慨叹不已,才会引得25万人围观并纷纷评论!

至于是不是有运营“酌情降权”,我想应该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确有一些平台运营(编辑)的VX,也确发生过“不愉快”。

如我曾对A质疑,某轻小说征文大赛的获奖者分明是开赛前才注册的LV1新号,是否涉嫌暗箱操作?给予的答复是“投稿内容故事性过于逊色”;

再如我曾对B质疑,几次征文比赛优胜奖总是围绕那么几位,且IP地址是沪,那么我与他们的作品究竟差在哪里?给予的答复是“投稿内容排版有重大问题”。

当时我只能故作稚嫩,对大佬的提点表示感激涕零,必将深耕笔力,以待一鸣惊人。

可惜那时的记录早已消失,就算能保留也必然无法发布。

后来我就平台活动试图问点详细,不过对方根本没搭理我,兴许是因为像我这样做业余UP主3年能把粉丝从0做到4万再降回3.7万的,堪称奇葩了吧——简言之,不如鸡肋

提及平台想故意刁难作者,那方法可多的去了。

像百家这种,会直接说你抄袭,然后扣分,最后直接封号。至于抄了谁、抄了哪些内容,平台才不会告诉你。因为它也没法告诉你。

哎呀,你想想,如果你没偷,怎么才能证明你没偷呢

我以前自己把内容搬到百家,就是防有人“做好事帮我提前搬”,事实证明,是不是你的,是平台说了算。

至于平台和背后更大的平台有多恶心,我已经不想再提,这种根子都已经发黑变质的企业还能在九州大地屹立不倒,结合更多不能明说的,已经算是民族之耻了。

当然,百家至少还会给你一个看得到的【理由】。

我在b站的第1个号被永久封禁,连个理由都没有——如果说只有“涉嫌违规”但不明说“具体违反哪条规定”也算是理由。

好吧,吐槽完了——你们猜上述内容是不是原版?有没有什么被要求强制删除后,本文才能发布

我之前分享过,之所以一直做视频,倒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喜欢制作视频,只是因为早期视频正向反馈很多,既然大家喜欢看,自己也可以忙里偷闲做,那就“坚持一下吧!”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做视频越发沦为一件性价比极低的事儿!

假设文案2700字需要花2个小时,但上完音频上效果,制作时间可能高达5个小时,其中,最耗费时间的是找视频资料和整合视频资料。

全网找各种视频素材并把需要的片段剪辑出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创作,这特么的是“焊接工”。

以前一期视频1、2万播放量还能有100元左右的收益,一个月三四期的收益必然少的可怜,自我安慰算是补贴水电气费。但如今流量无故连续走低,这种视频制作就没啥意思了

综合考虑,我以后一定不会做一些极为复杂、耗时耗力的“视频拼接工程”

如果以后出一些作品,要么是手头正好有些边角料,拿出来分享下,但时长必然会控制在4分钟以内;要么是自己实拍一些内容,比如拍些微电影讲故事,而(尽量)不是对着摄像头“噗噗噗”地输出观点,平台绝大多数“输出观点的【自拍】或【焊接艺术】”我都没兴趣——

首先,对于观点,我习惯自己思考,如有需要,我会通过搜索他人的文字来补充或者修正;

其次,视频传达信息的速度远远慢于直接看文字,我可以做到一目三行,但视频不行,哪怕开2倍速我都觉得慢

像流量这种很【虚】的概念,是一定要降低【创作成本】,或者是【创作成本可控】但收益很高。

像有些妹子弹钢琴,观众必然不是冲着【钢琴】或者【品鉴古典音乐】去的。为什么要每个视频都换一套COS服?这不就和coser需要换不同的衣服才能吸引人看一样的道理么。

至于coser的真容是不是和照片一样,并没有人在乎。

反正很多“写真”都是“写假”,黄皮肤可以修成“白雪公主”,平胸戴上义乳依旧波涛汹涌——虽然形象是假的,但用真照片换来的现金可是真的,算是各得其所了。

当然,比一期换一套服装更有震撼效果是一期换好几套衣服,甚至连钢琴都不用弹,只要补光灯一开、背景板一调、手机一拍,几十秒的视频亦可收割百万流量。

哎,少艾好看是真好看,身材也是真高挑。唯一的缺点是看多了易上瘾。

瞧,这也证明了我的作品没流量就是因为质量差,自己是个孬种就甭怪人家天生丽质掌握流量密码

正文

流量到底是1门怎样的生意?

答:我认为,流量本质上是橱窗生意

提到橱窗事业的奠基人,就不能不提一部著名童话——《绿野仙踪》

因为该书的作者、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Lyman Frank Baum)其实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他正是推动橱窗展示商业化的先驱。

莱曼·弗兰克·鲍姆不仅自己利用橱窗展示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而且在1897年11月出版了一本仅针对橱窗展示主题的杂志《The Show Window》(橱窗展示),并在1898年创立了美国国家橱窗设计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indow Trimmers),帮助他人更深入地了解橱窗艺术及橱窗设计师的工作。

The Show Window第一期杂志封面
图片来源:RTÉ.ie

橱窗生意,本质上是为后端的商品服务,不管后端的商品是实物、服务还是数字化产品

如果不产生销售,缺少商品流动,这种橱窗生意就很难长久发展。

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发力什么视频、直播、图文带货,其实就是将视频等媒介作为橱窗,给后端的供给方导流——只有促成交易,平台才有存活空间。

以我自己的观察,如果一个平台只有【流量】,但无法刺激商品交易,这种内容创作并不能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闭环,最后的情况是,与平台利益相关的工作室与MCN会与内部人合谋,赚取平台补贴和甲方广告费,但平台并不会有显著营收。

某E厂前几年试图发力短视频抢抖音的市场,出了好几款短视频app,砸了很多钱但没有成效,一方面就是没导入后端的商品端,只是死命做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内部人士与MCN勾结骗取补贴。

什么叫虚假繁荣?就是流量看似极高,但流量并没有转化成真实销量。

什么叫真实销量?就是商品的确完成了流通,供给方获得了金钱,需求方得到了想要的商品。

虽然B站股价较高位大跌有金主控盘套现的可能,但从资本角度看,公司空有流量却不知变现着实缺少长期投资价值。

我之前就觉得B站在运营方面有不少“谜之操作”——

比如年末的“百大”,以前算是一个对外展示平台优质资产的机会。

但,你其实是越发不知道“百大”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2022年的“百大”有个做原神攻略的,但整个平台专门做原神攻略的有两个,你说这两个的内容质量会有宛如大别墅与小窝棚这样的区别吗?我认为不会。

于是,这两个任选一个入“百大”,都是对另一位的无声“讽刺”。

相对明智一些的方法是针对每个领域进行“择优”,而不是一个大盘子这个领域挑几个,那个领域挑几个。

又如,b站与晋江签约内容合作,看似是个大新闻,背后的潜台词是b站对自有内容缺少信心。

从成本角度考虑,培养自己的内容风格和内容写手更低,且更能形成闭环话题性。

当然,b站自己对图文板块是向来不重视的,看看专栏高流量是什么内容便知。且似乎证明了“文豪”就是个笑话——平台又不准备培养自己的写手,砸真金白银搞比赛,莫非真的只是送温暖啊?

各位朋友可以看看b站的漫画app,新出了【原创小说】板块。

小说并不是日本热门的轻小说,也不是国内创作者的原创轻小说,而是已经在其他平台完本的网络小说。

在一个漫画app里植入小说,是不是显得很唐突?而且,与漫画有关的小说最好也是与ACG有点关系的轻小说或者漫画原著小说更适合吧?

说实话,我真的要【呵呵呵文化传播】了。

b站各种搞活动,鼓励新人老人频繁更新,甚至鼓励一日一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平台活动部分看看详细——反正奖金没多少,评选规则也不清晰,大概就是为了在总数据上显得新增视频数量明显。

既然平台觉得这些质量高低不齐的视频进入产品池增加的服务器、流量成本可控,大抵是可以继续这么玩的。

但另一个现实是,除非是与平台签约的头部创作者有保底收益和大额商单收益,多数人的收益是持续走低的,而平台还有个很不能理解的点,即似乎不允许个人进行充分的商业化。

好的内容与有效的商业化本身不冲突,平台如果鼓励“用爱发电”,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用爱发癫”。

b站的直播搞得莫名其妙,直播本身是在冲击视频市场,没见过平台如此鼓励内部互掐的;b站的带货也是有气无力,说白了,b站的大部分用户都不是消费力,年轻人本来就没什么钱,还鼓励他们买买买,这不是砸自己饭碗么?

b站买漫画版权,结果更新方面没有民间汉化组快且好;b站买动画版权,只能引入一些“四平八稳”的作品;b站学其他平台自己做内容,但不管搞综艺还是自制剧——好吧,我只能说差强人意。甭以为差强人意在这里是好词儿,是因为其他形容词容易拉仇恨。

算了,b站能不能持续运营与我有何关系。平心而论,我对b站目前呈现出的颓势最初感到无可奈何,后来也就无感了,我自己也并非视频观众——视频对我而言,吸收信息的效率极低。

b站么,无非是个分发平台,有人看也成,没人看也成,或者哪一天又被封号,也成。

其实b站目前还在做一些可能是隐患的事儿。

b站的影视区作品,很多都算是“侵权”,我想到最近有个“百大”开了一个【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影视系列。

需要注意的是,这位“百大”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工作室。

“百大”这个概念如果是颁给个人,还算是给个人的肯定,颁给工作室,是表示对合作机构的感谢吗?

我就不再吐槽为什么“百大”要颁给一个写字儿的人了,写字儿为什么能当“百大”呢?好奇怪。

这里强调的是,俄罗斯拍的这三季《叶卡捷琳娜大帝》在国内是没有正版资源的,而这家工作室能弄到高清片源(的渠道),就很值得玩味了。

你要是随便做个影评或者搞几个片段剪辑倒也罢了,不过,看起来这家工作室是准备连续做几十集的大系列。

这事儿可不普通啊,说得严重一些,平台是在纵容“非法出版物流通”、“侵犯版权”等等。

反正我是不相信工作室和背后的公司能通过合法渠道购买三季连续剧的大陆版权。

另外一个我观察到的隐患,是“漫画解说”。

如果影视剧解说还有一些加工再创作的成分,那么,有些“漫画解说”则是赤裸裸地【侵权】。

如《间谍过家家》《电锯人》等作品本就是商业漫画,有时通过正规渠道无法看到更新内容或者该作品本身进不来,大家通过汉化组用爱发电的分享作品了解,基本都是“偷偷摸摸”的。

然而,如果你发现很多“漫画解说”用的是“日文原版高清图”,还自称是“个人独立制作视频”,这就很扯淡了——最核心的是,图片源从哪里来的

你总不能说是通过渠道代购原版漫画、自行扫图获得吧?

这里也就不扯什么语言能力是否能与汉化组相当之类的了。

即使说这些团队(或个人)真的有资源搞到原版作品,也有能力自行解读作品,那么,公开分发原版漫画,是对原作者、版权方的尊重吗?

还是简单一句,我们是在宣传该作品!让大众多了解一些大作

这个世界的牌坊已经够多了。

那么,平台做了什么呢?

平台什么都没做,甚至还给其贴上了类似“知名动漫up主”之类的标签。

一个宣扬版权保护支持原创的国民大平台,转过身纵容个体赤裸裸地侵权创收,真是讽刺和现实啊!

我们聊商业,是一定要聊商业逻辑的。

最简单的商业路数无非是【低买高卖】和【诈骗】。

稍微高级一些的是【抽成】和【产业链控制】。

说起“内容平台”,是靠差异化内容吸引用户,引入广告商与消费者,利用【销售抽成】、【广告抽成】和【品牌化产品】盈利。

我们可能以为长短视频的繁荣是“时代的大进步”——诚然,视频时代的发展让大众得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触到以往相对冷门但实用的知识,像烹饪、花艺、生活技巧等,也让大众得以接触到不同行业内的门槛知识,像动画制作、软件编程等——但,如果“随便”一个人用一台手机就能创造一部作品的时候,这个时代已经开始“落幕”了。

不是说好作品没有,而是说好作品不见得能被发掘。

更何况,面向大众的作品,是不能太阳春白雪的

再举个例子,小红书能火,不是因为内容有多高级,而是因为内容显得有多高级——对于缺乏辨识真伪能力的很多用户而言,这里真的是美好的天堂。

像豆瓣与知乎这样很文化的平台有好内容吗?

当然有啊,但平台会不会让你看到就另说了。

那么,豆瓣与知乎这样很文化的平台会有更好的发展吗?

既然不能像微博那样成为社会和文娱平台,又不能像小红书那样给一众男女营造一个“美丽新世界”,只能靠甲方买热搜、各种奇奇怪怪的广告、卖卖课、卖卖故事(开会员),企业能发展的上限也就在那了——当然,也不会突然猝死。

最坏的结局,可能也是最好的结局,是未来被大财团收购。

我们再来看,头条系的西瓜视频与抖音。

抖音就纯粹是【橱窗生意】,你也甭看抖音单条视频千万播放什么的,真正变现的渠道是带货和甲方的广告投放。

抖音的用户盘子大,光靠天量商品抽成、甲方硬广投放、海量商铺保证金(类似无息贷款)就已经可以安心“收租”了。

至于西瓜视频,前几年和哔哩哔哩抢视频用户,也许最后看起来是b站赢了,但作为头条帝国版图的一部分,西瓜视频能做到不亏钱,其他领域能赚钱就是大赚。

但b站不行,b站不仅盘子不大(用户平均年龄比其他平台小多了)、目前呈现的调性奇怪,而且运营逻辑十分反常,一方面各种引入明星大咖,甚至已经过气好多年的都能挖出来;另一方面大搞视频活动却降低视频收益。

如果用户点击活动后台,会发现(目前)活动最多奖励最丰厚的是游戏区,其次是汽车类。

据我了解,游戏区的奖励大头其实不是平台给,而是游戏方(网易、腾讯、米哈游、鹰角等)给,游戏方借平台打广告,有点花钱买量的意思。

对应游戏方而言,曝光量是一定能化成玩家信仰最后成为氪金量的。

但对平台而言,大量质量低劣的作品涌入,就造成了典型的虚假繁荣。

至于汽车类,汽车品牌方代表的是一个有话语权且不差钱的庞大集团,对于传统渠道的广告费,投放在b站这种小活动的广告费真的是“毛毛雨”——用行家的话来说,这点小钱就是用来浪费的。

我们无需说唱衰b站、知乎这种上市公司——除非你持有股票,那可能要掂量其投资回报情况;也无需慨叹豆瓣、小红书这种假的比真的多的平台为何还能受到很多人追捧。

我们应该注意到,如果平台在乎的是流量,这种橱窗生意就一定是【假的比真的多】,大众,尤其是不想或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大众,并不在乎接受到的内容的真伪,他们更在乎所接受到的内容是不是与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谋而合。

如果橱窗的背后卖的是【实体】,那么,品质与价格更关键;

如果橱窗的背后卖的是【虚体】,那么,情绪或实用性更关键。

价格贵的一定品质好吗?

显然不是,所以会有“假的比真的多”;

非技术类、实操类的课程真的有用吗?

显然不是,那些宣扬【幸福】、【人生】、【性格色彩】、【女性主义】等的“课程”更像是贩卖“引发你情绪的启动器”,那种“一时爽”只能刺激一时,之后的空虚感会让人更不爽。

所以,会有“假的比真的多”。

如果能把【情绪】附加到【实体】上,那么,就会成为【奢侈品】或【品牌周边】,这类商品不管是实体还是虚体,都可以让卖家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一家“流量”企业,卖实体不行,卖虚体也不行,空有一堆“大数据”,那只能是一个价值有限的数据库

最后,如果说点心里话。

我可能会说,多看书,不管是电子书还是实体书。

如果一本新书突然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颇有一种不看不是人的氛围,你可能要掂量这种书是不是“过誉”了。

即使你不愿看书,也应该多听听音频。

因为听音频的时候你可以看看书,同时接受两种内容。

但视频绝对不是首选,除非你要看的是必须【音画同步】的作品,如自制动画、搞笑作品、电影或技术教学类——毕竟后者的确需要有明确指导才能让你意识到要如何操作。

如果你发现一个作品不看画面也能吸纳所有或大部分内容,为啥还要看这种视频呢

不要被人类的惰性牵引,有一天当你回头看,会发现【不值得】。

【啊哈!】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流量到底是1门怎样的生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