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种培育定力的方法

2021-05-07 10:49 作者:瞬龙月时夜  | 我要投稿

《清净道论》提及以十种观察法来培育定力,即:有次第、不太快、不太慢、避开干扰、跨越概念、舍弃不清晰的、辨明诸相及依据《相经》(又称为《增上心经》Nimitta Sutta/Adhicitta Sutta, A?guttara Nikàya)、《无上清凉经》(Anuttaras?tibhàva Sutta, A?guttara Nikàya)及《觉支经》(Bojjha?ga Sutta, Sa§yutta Nikàya)的方法修行。

一、有次第(anupubbato):这里的次第指的是佛陀教导的顺序,即:地、水、火、风。

二、不太快(nàtis?ghato):否则四界将不清晰。

三、不太慢(nàtisa?ikato):否则无法成就。

四、避开干扰(vikkhepapa?ibàhanato):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对象(四界),不让它转移到其它对象。

五、跨越概念(pa¤¤attisamatikkamanato):不应只是心念「地、水、火、风」而已,应同时注意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内涵,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与推动。

六、舍弃不清晰的(anupa??hànamu¤canato):在你熟练于辨识所有十二种性质之后,进而分成四组以培育专注力时,可以暂时舍弃不清晰的性质。然而,如果这样会导致诸界失去平衡而产生痛或紧,那么就不适合如此做。此外,对于每一界你应至少保留一种性质,不能只以三界、二界或一界修行四界分别观。最好是所有十二种性质都清晰,而不舍弃任何性质。

七、辨明诸相(lakkha?ato):当你开始禅修,而每一界的自性相(sabhàva-lakkha?a,即特相)还不清晰时,可以也专注于它们的作用或现起;当定力较佳时,你应专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相,即:地界的硬与粗;水界的流动;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此时你将只照见各种界,并且照见它们既不是「人」,也不是「我」。

八、九、十:疏钞中还建议依据(八)《相经》 、(九)《无上清凉经》、(十)《觉支经》来修行。这三部经教导禅修者平衡信、精进、念、定、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觉支。

 

朝向近行定

继续以四界培育定力朝向近行定时,就会开始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于某些禅修者,开始阶段出现的光好像灰烟一般。若继续辨识灰光里的四界,它将会变得白若棉花,过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物体。在继续辨识白色物体里的四界之下,它就会变得透明晶莹,犹如冰块或玻璃。

这明净的色法是五根,又称为「净色」(pasàda r?pa),当中的身净色(kàya pasàda)遍布全身。在此阶段所见的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及舌净色是属团块状的,因为还未破除三种「密集」(ghana)(见第八章)。

若继续辨识透明体里的四界,它就会发亮与放射光芒。当这光至少持续出现半小时之后,若你辨识透明体里的空界(小空间),该透明体即会粉碎成许多名为「色聚」(r?pa kalàpa)的极微粒子。当达到这名为「心清净」(citta visuddhi)的阶段后,可进而分别色聚以培育「见清净」(di??hi visuddhi)。然而,若你的定力之光还不够强盛,且想修习其它止禅,那么最好在尚未见到色聚之前转修止禅。此时,你可以转修三十二身分 。然后再采用其中一身分,观其不净以培育定力,直到证得初禅,或者可采用其中一身分的颜色修习遍禅(kasi?a)至第四禅,进而修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四种护卫禅。

若禅修者是纯观行者(suddha vipassanà yànika),他应该辨识四界各自的性质,至见到透明体,且其近行定之光极其明亮,再进而修习至能够辨识诸色聚。

 

第八章:色业处的基本理论

 

修观禅时必须观照之诸法

`Sabba§ bhikkhave anabhijàna§ aparijàna§ aviràjaya§ appajaha§ abhabbo dukkhakkhayàya ... (P) ... Sabba¤ca kho bhikkhave abhijàna§ parijàna§ viràjaya§ pajaha§ bhabbo dukkhakkhayàya.'(Sa?àyatana Sa§yutta, Sabbavagga, Aparijànana Sutta)──「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通解、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灭苦……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通解、离欲、舍弃者,则善能灭苦。」(六处相应?一切品?不通解经) 。

本经的注释更进一步地解释其内容是指「三遍知」:Iti imasmi§ sutte tissopi pari¤¤à kathità honti. `Abhijànan'ti hi vacanena ¤àtapari¤¤à kathità, `parijànan'ti vacanena, t?ra?apari¤¤à, `viràjaya§ pajahan'ti dv?hi pahànapari¤¤àti.──「此经中所讲的是三遍知。『知解』一词是指『所知遍知』(¤àta pari¤¤à),『通解』一词是指『审察遍知』(t?ra?a pari¤¤à,亦作度遍知),『离欲』与『舍弃』二者则指『断遍知』(pahàna pari¤¤à)。」

因此,唯有以三遍知透彻地了解一切属于五取蕴的名色法之后,我们才能够断除对名色法的爱而灭苦。再者,《大疏钞》(Mahà??kà)中提到:Ta?hi anàvasesato pari¤¤eyya§ eka§sati viràjitabba§.──「必须先透彻与毫无遗漏地辨识这作为观禅目标的五取蕴。」然后,它指示禅修者观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断除对名色的爱着。

根据这些经论的指示:

(一)禅修者必须先各别地辨识组成五取蕴的一切名色法。各别地辨识一切色法的智慧名为「色分别智」(r?pa pariccheda ¤à?a);各别地辨识一切名法的智慧名为「名分别智」(nàma pariccheda ¤à?a);辨识名法与色法为两种个别组合的智慧名为「名色分别智」(nàmar?pa pariccheda ¤à?a)。

此三智亦各称为「色摄受智」(r?pa pariggaha ¤à?a)、「非色摄受智」(ar?pa pariggaha ¤à?a)和「名色摄受智」(nàmar?pa pariggaha ¤à?a)。在此阶段了解到「无人、无有情及无我的存在,只有色法与名法而已」的智慧名为「名色差别智」(nàmar?pa vava??hàna ¤à?a)。

在辨识一切名色法时,若禅修者还未证得禅那,可省略与禅那有关的名色法。若已证得禅那,他即应观照它们。

(二)他必须正确地、如实地知见名色法的因,这智慧是「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à?a)。

由于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能够清楚、明显及正确地知见作为观禅目标的诸行法,此二智亦名为「所知遍知」(¤àta pari¤¤à)。

(三)在观禅的阶段,即从「思惟智」(sammasana ¤à?a)开始,他必须彻见一切色法、名法及它们的因之无常、苦与无我三相。

于诸观智当中,「思惟智」和「生灭随观智」的作用是审察与辨识一切名色法及它们的诸因的无常、苦与无我三相。此二智亦称为「审察遍知」(t?ra?a pari¤¤à)。

从「坏灭随观智」(bha?ga ¤à?a)开始的观智只看到一切名色法及它们的因的坏灭,以及这些行法的无常、苦与无我三相。由于应断的烦恼于此暂时受到观智断除,所以它们亦名为「断遍知」(pahàna pari¤¤à)。

四个圣道智彻底根除蒙蔽心的无明(avijjà)或痴(moha)。证悟圣道者了知一切名色是苦谛,名色的因是集谛,以及苦谛与集谛的无常、苦与无我三相。由于圣道能圆满遍知、审察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的作用,所以称为「所知遍知」和「审察遍知」;因为能彻底根除烦恼,故称为「断遍知」。

二十八种色法

由于必须培育三遍知,彻底地明了组成五取蕴的一切名色法,因此禅修者应知道、学习和记住一切色法与名法。以下是对二十八种究竟色法的说明:

 

一至四、大种(mahà bh?ta),即:四界(四大)

1 地界(pathav? dhàtu):

   重地(garupathav?):硬、粗、重

   轻地(lahupathav?):软、滑、轻

2 水界(àpo dhàtu):流动、黏结

3 火界(tejo dhàtu):热、冷

4 风界(vàyo dhàtu):支持、推动

 

五至九、净色(pasàda r?pa):

1 眼净色(cakkhu pasàda)

2 耳净色(sota pasàda)

3 鼻净色(ghàna pasàda)

4 舌净色(jivhà pasàda)

5 身净色(kàya pasàda)

 

十至十三、境色(gocara r?pa):

1 颜色(va??a)

2 声(sadda)

3 香(gandha)

4 味(rasa)

5 触(pho??habba)(地、火、风)

 

地、火、风三界组成触境,若把它们列成三境,计有七境色。计算二十八种色法时不包括触,因为触境色的地、火、风三界早已各别被列入四界内。

 

十四、十五、性根色(bhàva r?pa)有两种:

1 女根色(itth? bhàva r?pa)

2 男根色(purisa bhàva r?pa)

 

每个人只有其中一种性根色,女性只有女根色,男性则只有男根色。性根色遍布于全身。

 

十六、心色(hadaya r?pa)

心色是意界和意识界所依靠的色法,所以称为心所依处。它是在散置于心脏内的血的心色十法聚里。

 

十七、命根色(j?vita r?pa, j?vitindriya)

此色法遍布于全身,它维持业生色(kammaja r?pa)的生命。

 

十八、食色(àhàra r?pa)

段食(kaba?inkàra àhàra)是食物里的食素(ojà)。一切色聚里都有食素色(ojà r?pa),即使业生、心生及时节生的色聚都有。那些食素各别被称为业生食素(kammaja ojà)、心生食素(cittaja ojà)及时节生食素(utuja ojà)。为了避免禅修者混淆,于此说明:只有食物被消化后,其「食素」产生的食素八法聚里的食素才是食生食素(àhàraja ojà)。也即是说,在胃里还未被消化的食物的食素还只是时节生食素(utuja ojà)。

以上十八种色法亦名为:

一、「自性色」(sabhàva r?pa),因为它们每个都拥有自性相,即硬、粗等。

二、「有相色」(salakkha?a r?pa),因为它们都拥有一切名色法的共相:由于生灭而「无常」,由于受到生灭的压迫而「苦」,以及由于没有永恒不变的实质或我而「无我」。

三、「完成色」(nipphanna r?pa),因为它们以业,或心,或时节,或食为因而生起。

四、「色色」(r?pa r?pa,真实色),因为它们的强度不断地变化,从热至冷,从硬至软等等。

五、「思惟色」(sammasana r?pa),因为适于作为观禅的目标,可以观照它们为无常、苦与无我。     

随后将列出的剩余十种色法(十九至廿八)与上述十八种色法相反,它们是:一、无自性色(asabhàva r?pa);二、无相色(alakkha?a r?pa);三、非完成色(anipphanna r?pa);四、非色色或非真实色(ar?pa r?pa);五、非思惟色(asammasana r?pa)。

 

十九、限制色(pariccheda r?pa),即:空界(àkàsa dhàtu)

每一个色法皆不与其它色法混为一体,而有各自的界限。此界限及在色聚之间的空间名为限制色。

 

廿、廿一、表色(vi¤¤atti r?pa)有两种:

1?身表(kàyavi¤¤atti),即作为沟通的身体动作。

2?语表(vac? vi¤¤atti),即说话的动作。

 

能使他人懂得我们的念头的动作名为表色。身表是以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念头,如向人招手。语表则是以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念头,如呼唤人时说:「请来这里」。由于身表和语表是由心所造,因此它们不能存在于无生命物(如录音带)之中,而只存在于有情的语音和身体动作里。

 

廿二至廿四、变化色(vikara r?pa)有五种:

1 色轻快性(lahutà):心生、时节生及食生真实色 的轻快性。

2 色柔软性(mudutà):心生、时节生及食生真实色的柔软性。

3 色适业性(kamma¤¤atà):心生、时节生及食生真实色的适业性。


色轻快性、色柔软性和色适业性三色,再加上之前的身表和语表两色,总共有五种变化色。

 

廿五至廿八、相色(lakkha?a r?pa)有四种:

1 色积集(upacaya):这是从投胎至眼、耳等诸根完成的时期里,真实色的生起(upàdà,生时)。它导致诸根成长、完成,及令适当的色法达到足够的程度与继续成长。

2 色相续(santati):从诸根完成后至死亡的时期里,真实色的生起(生时)名为「色相续」。在诸根完成后,它确保真实色在一生中相续不断。

3 色老性(jaratà):真实色的成熟或老化,即真实色的住时(?hita)。

4 色无常性(aniccatà):真实色的坏灭,即坏灭时(bha?ga)。

 

十八个真实色加上十个非真实色,一共有二十八色。当中的地、水、火与风名为界(dhàtu),或大界(mahà dhàtu),或种色(bh?ta r?pa)。其它二十四色名为所造色(upàdà r?pa),因为它们是依靠四大界而生的。

 

色法的本质

这二十八色不能够单独存在,而只能以色聚的组合形态出现,即是最小的色法组合,又名为「密集」(ghana)。在同一粒色聚里的诸色:同时生起(ekuppàda)、同时灭(ekanirodha)、依靠同一处(ekanissaya)。

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互相依靠,而所造色(upàdà r?pa)则依靠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而存在。四大和所造色都不依靠另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为了能如实知见究竟色、四大如何互相依靠、及所造色如何依靠四大,首先就必须能够看到色聚。当禅修者能够看到色聚后,他也就能够看到每种色聚里的究竟色法有八个,或九个,或十个,或更多。过后,他亦须以智辨识每种色法的自性相与本质。唯有如此,他才能了解究竟色法。这辨识色聚的方法名为「界分别」。

在《中部.根本五十经篇?大牧牛者经》中,佛陀说:「诸比丘,具足十一支之比丘,不能在此教法里有成长、提升或成就。」对于这十一支当中之一,佛陀说:「诸比丘,云何比丘不知色?」对于这点,佛陀进一步解释:「诸比丘,言是比丘不如实知无论何色,所有之色皆是四大及依四大所造之色。诸比丘,如是比丘谓不知色。」

该经注释说:什么是「不知色」?对于色法,他不知道两点,即它们的「数目」与「起因」。不知道它们的数目即是不知道巴利圣典所列下的二十五色: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女根、男根、命根、身表、语表、空界、水界、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与食素。

犹如不知道其牛有多少只的牧牛者一样,不知道色法有多少的比丘没有能力辨识色法、非色法(名)、名色法和它们的起因,以及观照它们的三相,而达到禅修的目的。

犹如其牛群不会增加的牧牛者一样,于佛法中,该比丘不会增长其戒、定、观、道、果或涅槃。犹如不能得享五种牛产品的牧牛者一样,该比丘不能得享五法,即阿罗汉的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

不知道色法的起因,是指不知道「这些色法有一个起因、两个起因、三个起因、四个起因」。犹如不知牛的颜色或形状的牧牛者一样,不知道色法起因的比丘没有能力辨识色法、非色法(名)……不能得享五法,即阿罗汉的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

欲证得道、果与涅槃的禅修者,必须特别注意佛陀这一番叮咛。如果要知道色法的数目与它们的起因,你就必须能够各别地辨识与分别诸色聚,因为不能分别色聚就无法分辨何种色法是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因此不能说他已得见究竟法。

色法的三种密集

若欲知见究竟色,禅修者就必须破除色法的三种密集(r?pa ghana)。《大疏钞》(Mahà??kà)解释色法有三种密集,它说:Ghanavinibbhogan'ti santati sam?ha kicca ghanàna§ vinibbhujana§ vivecana§.──「识别密集是指分别、简别密集的『相续』、『组合』与『作用』。」

一、「相续密集」(santati ghana):一切色聚里肯定有又名为时节(utu)的火界(tejo dhàtu)。这火界能够产生与增加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此色聚里有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八个色法 。

举眼十法聚来说,若分别此色聚,我们将会看到它的十个色法,即上述八个加上命根与眼净色。每当眼十法聚里的色法到了住时,它的火界就能产生时节生食素八法聚,如此一代接一代,直到产生了四或五代。在这一系列的最后一代色聚里的火界不能再产生色聚。

有些色聚里的火界可产生四或五代的色聚,有些则能产生更多代。一切类此生起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都名为时节生色。

胃里的食物是由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组成的。在业生的消化之火(命根九法聚里的火界)的助力之下,这些时节生食素被消化了,然后被吸收与产生食生食素八法聚散播至全身。一般上,在它的食生食素的助力之下,业生、心生和时节生色聚里的食素能够产生一系列十至十二代的食素八法聚。若所吃的食物含有高等的营养,则可根据它的强度产生许多代的食素八法聚。

当禅修者能够清晰、各别地辨识这些过程里的每一粒色聚时,他即已破除了相续密集。

二、「组合密集」(sam?ha ghana):当能够分别究竟色(paramattha r?pa)时,即已破除了组合密集。这即是以智(¤à?a)知见色聚里每一究竟色(八、九或十个)的自性相。

三、「作用密集」(kicca ghana):当能够以智(¤à?a)看清在色聚里的每个究竟色的作用时,即已破除了作用密集。

所以,为了破除所有三种密集,禅修者就必须培育定力至近行定或安止定,进而辨识每一种色聚里的每一究竟色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第九章:色业处

 

如何辨识色聚中的四界

 

色聚可依产生它们的业、心、时节(火界)及食素四因而分为四种,即:业生、心生、时节生及食生色聚。色聚又可分为「明净」与「非明净」两种,而仅只含有「净色」(pasàda r?pa)的业生色聚才是明净的。

开始见到色聚时,禅修者会发现到它们生灭得非常迅速。此时,他还没有能力分别诸色聚,所见的色聚是仍有体积的极微粒子。这是因为他还未破除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组合密集与作用密集,所以还停留于概念之境,还未达到究竟法的境地。在尚未破除组合与形状的概念之前,仍然会有「小粒」或「小块」(极微)的概念存在。若不更进一步地分别诸界(dhàtu),反而观照这些极微小粒子的生灭修习观禅,那么他只是在尝试以概念为目标来修观禅而已。所以禅修者必须更进一步分别诸界,以便得见究竟色法。

首先,应该辨识个别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若因色聚极度迅速生灭,而未能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就不应该注意它们的生灭。犹如遇到不想见的人时对他视而不见一样,不理会它们的生灭,而只是专注和知道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

若还不能成功,则你应同时注意全身的硬,然后再注意单一粒色聚里的硬,如此一再交替地辨识,直到能清楚地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硬。然后对地界的其它性质及水界、火界、风界的性质也都应当逐一地如此修行。应当如此辨识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四界。

成功后,你即可逐一地辨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脏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

色、香、味、食素、命根、性根、心色

色(颜色,va??a):又名为色所缘(r?pàramma?a),是每一粒色聚里都有且非常容易辨识的色法。

香(气味,gandha):每一粒色聚里都有此色法。首先,你应辨识鼻净色与有分两者。辨识鼻子里的四界,你将会很容易地在鼻内正确的色聚(即:鼻十法聚)里看到鼻净色。由于你已能成功地辨识六处门的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四界,你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它依靠在心脏里的心所依处而生起。心所依处即是心色十法聚(hadaya dasaka kalàpa)里的心色。在辨识鼻净色与有分之后,你可选一粒色聚来辨识它的香。你会看到香同时撞击鼻净色与有分。香是一种可由鼻识或意识认知的法。鼻识依靠鼻净色而生起,而有分与意识都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这是为何在想要辨识色聚里的香时,必须先观察与识知跟香有关的鼻净色和有分的原因。

味(味道,rasa):每一粒色聚里都有此色法。跟香类似,味是一种可以由舌识或意识认知的目标,所以必须先辨识舌净色与有分,然后选一粒色聚来辨识它的味。

《迷惑冰消》中提到:sabbopi panessapabhedo mano- dvàrika javaneyeva labhati.──「仅凭意门速行心亦能识知一切不同的目标。」这显示可以只凭意识来识知色、香与味。当禅修不够深入时,可以靠鼻识与舌识来协助自己学习如何以意识认知香与味。在禅修深入坚强之后,你就能够只凭意识认知香与味。

食素(ojà):每一粒色聚里都有此色法。有四种食素,即由业、心、时节与食产生的。从这食素,色聚可以重复地增加或生起。

命根(j?vita):此色法维持与它在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色的生命。在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色聚里是没有命根的,只有业生色聚里才有命根。一切明净色聚都是由业所生,因此你应先辨识明净色聚里的命根,再辨识非明净色聚里的命根。在身体里只有三种非明净色聚有命根。其中一种是只存在心脏里的「心色十法聚」。其余两种,即「性根十法聚」(bhàva dasaka kalàpa)和「命根九法聚」(j?vita navaka kalàpa)则遍布全身。因此,若能在心脏外的非明净色聚里看到命根,该色聚肯定是性根十法聚或命根九法聚。为了分别这两者,你必须进而辨识性根色。

性根色(bhàva r?pa):若具有命根的非明净色聚里有性根色,该色聚即是性根十法聚,而非命根九法聚。男性只有男根色,女性则只有女根色。男根色是令我们知道「这是男人」的素质;女根色则是令我们晓得「这是女人」的素质。当你能够辨识性根色时,再继续逐一辨识全身六处门里的性根色。

心色(hadayar?pa):这是支持意界(manodhàtu)和意识界(manovi¤¤à?adhàtu) 的色法。除了眼、耳、鼻、舌、身五识之外,其它的心识皆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因此心色的相是作为意界和意识界所依靠的色法。

要辨识心色时,先专注于有分,然后弯动一根手指,观察想要弯动手指的心会在有分里生起。然后观察那些心是依靠什么色法而生起。该色法称为心色,它存在心色十法聚中。你也应辨识与心色俱生的其它九种色法。

 

如何辨识五净色

明净的色聚有五种,即:眼十法聚(cakkhu dasaka kalàpa)、耳十法聚(sota dasaka kalàpa)、鼻十法聚(ghàna dasaka kalàpa)、舌十法聚(jivhà dasaka kalàpa)、身十法聚(kàya dasaka kalàpa)。含有身净色的身十法聚(kàya dasaka kalàpa)遍布全身六处门。它在眼睛里与眼十法聚、在耳朵里与耳十法聚、在鼻子里与鼻十法聚、在舌头里与舌十法聚掺杂散置在一处,就好像米粉和面粉混合在一块,因此在眼、耳、鼻、舌里各有两种明净色聚。

眼净色(cakkhu pasàda):眼净色对颜色(色尘)的撞击敏感,而身净色则对触尘的撞击敏感。这对目标(所缘)敏感的差异使你能够分别与知道哪一种是眼净色或身净色。先辨识眼睛里的四界,再选看一粒明净色聚,然后看稍远处一团色聚的颜色,若见到颜色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是眼净色,而含有那眼净色的色聚即是眼十法聚。若那颜色并没有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非眼净色,而肯定是身净色,因为在眼睛里只有两种净色。

身净色(kàya pasàda):身净色对触尘的撞击敏感。触尘即是地、火与风三界。先选看一粒明净色聚,然后再注意近处一粒色聚里的地、火、或风界,若见到这三界之一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是身净色,而含有身净色的色聚即是身十法聚。跟辨识眼睛里的身十法聚一样,你也应辨识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脏里的身十法聚。

耳净色(sota pasàda):耳净色对声尘的撞击敏感。先看耳朵里的四界,再看一粒明净色聚,然后听声音,若该声音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是耳净色,而含有耳净色的色聚即是耳十法聚。辨识身十法聚的方法与上述相同。

鼻净色(ghàna pasàda):鼻净色对香尘的撞击敏感。先看鼻子里的四界,再看一粒明净色聚,然后嗅一粒色聚的气味。若该气味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是鼻净色,而含有鼻净色的色聚即是鼻十法聚。

舌净色(jivhà pasàda):舌净色对味尘的撞击敏感。先看舌头里的四界,再看一粒明净色聚,然后尝一尝近处一粒色聚的味道,若该味道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是舌净色,而含有舌净色的色聚即是舌十法聚。

 

如何辨识心生色

在一生当中,除了结生心之外,一切依靠心所依处生起的意界和意识界都能产生许多遍布全身的心生食素八法聚(cittaja ojà a??hamaka r?pa kalàpa)。因此,若观察有分,你会看到许多依靠心所依处色的心识持续不断地产生色聚。若开始时不清楚,可在观察有分后,再来回伸屈一只手指,如此你就会看到由于心要移动手指而产生了许多遍布全身的色聚。这些都是拥有八个色法的非明净色聚。(见附表)

如何辨识时节生色

一切色聚里的火界亦称为时节(utu)。根据色法的法则,只有在时节到了住时(?hita kalà) 才能产生新的色聚,即:时节生食素八法聚(utuja ojà a??hamaka r?pa kalàpa)。这新一代时节生色聚里的火界也能够产生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第二代)。若产生第一代色聚的火界是来自业生色聚,上述的过程就会持续至产生了四或五代的时节生色聚。

若产生第一代色聚的火界是来自普通欲界心产生的心生色聚,则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二至三代。

若产生第一代色聚的火界是来自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观禅、道或果心产生的心生色聚,依其慧或定的强弱,这个过程可以持续许多代。这些时节生色聚不单只能在体内产生,而且也能散播至体外。(见缅文版《大疏钞》2, p.428-430)修禅时产生的光明即是来自这些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聚里极明亮的颜色界。

一般而言,若产生第一代色聚的火界是来自食生色聚,这个过程可以持续十至十二代。但若有特别的食物,譬如天界的食物,则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

辨识食生色的方法

《清净道论》中提到,胃中物、粪、脓和尿这四种身分只由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组成。在获得业生命根九法聚消化之火的助力之下,胃中物里的时节生食素可产生许多代遍布全身的色聚,即:食生食素八法聚。一天里所吃的食物可产生食生色聚长达七天,而天界的食物则甚至可产生食生色聚一或两个月。一天里所吃的食物也在接下来的七天里支持业生、心生与时节生色聚里的食素。

你可在用餐的时候修禅,以观察这些现象。先辨识在嘴、喉、胃和肠内食物的四界,你将会看到在那里的色聚。进而辨识那些色聚的食素在获得业生消化之火的助力之下,产生了散播至全身的食生色聚。

或者,你可在用餐后才观察这些现象。在次第地培育起定力之后,你可观察胃或肠里刚吃下的食物的四界,直到看见食物里色聚的食素在获得业生消化之火的助力之下,产生了散播至全身的食生色聚。然后你应辨识这些非明净色聚里的八种色法。其中的食素名为食生食素。当较先生起的食生食素获得较后生起的食生食素支助时,它能产生许多或几代的新色聚,这有视该食物的品质和消化之火的能力。

接下来辨识散播至眼睛里的食生色聚。当其中的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法聚里的业生食素时,一般上它能帮助后者产生四或五代的食生色聚。究竟能产生多少代则有赖于业生食素和食生食素的强度。你也应观察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等其它业生色聚里的食素,看它如何在获得食生食素的助力之下产生四或五代的食生色聚。

每一粒心生色聚里都有食素。当这心生食素在获得食生食素的助力时,它能产生二至三代的食生色聚。

每一粒时节生色聚里都有食素。当这时节生食素在获得食生食素的助力时,它能产生十至十二代的食生色聚。

时节与食素都只有在住时才能产生新的色聚。在产生色聚时,无论是多少代,最后一代里的时节与食素是不能够产生新的时节生色聚与食生色聚的。

你应细心阅读这些说明,再参考下列的附表,并且在一位良师的指导之下,正确、有系统地修禅,如此你将会熟练于辨识由业、心、时节与食四个原因产生的色聚。跟辨识眼睛里的色法一样,你应辨识其它五处门及四十二身分的一切色法。


十种培育定力的方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