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的隐喻——恒山派剑招“金针渡劫”的玄机
金庸先生运笔,虽然处处暗喻,偏偏丝毫不露痕迹,唯有心者能心领神会,默契于心。从作者本身来说,这样的笔法是如古人所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从读者一方感受,则如仙鹤梳翎,忘机相对。可以从文中拈出一二,以博一笑。
如金庸先生写田伯光将小尼姑仪琳挟持到了山洞,解开了她的穴道挑逗,引得仪琳仗剑相抗。仪琳使了一招恒山剑法中的“金针渡劫”,却被田伯光夺去长剑,更以二指之力,扳断了一寸来长一截剑尖。
乍读之下,好似寻常文字,不过是当时细节,让人更有真实感,但仔细看去却别有奥妙。因为当仪琳说完这一段后,金庸先生又写了一段文字,乃是天门道人出手,如法炮制,扳断一截剑尖。
天门道人这是有意卖弄么?
身为泰山派掌门,显然不需要如此;若说是起了比较之心,未免也有些荒唐,天门道人性格暴躁,嫉恶如仇,自然也不屑和一个淫贼比较高下。所以其实这一段文字是作者用笔,用意在卖个破绽,来点破几个重要的伏笔。
但看这一剑招的名字,叫做金针渡劫,本来也没什么,只是在一个淫贼要调戏一个美貌小尼姑的时候出现,未免有些令人心照不宣。
仪琳小尼姑期待以长剑为金针,渡过眼前劫数;对于淫贼田伯光来说么,则金针明显可以有别的隐喻象征,来渡过他自己的勃发的情欲之劫。所以这一剑招,是点破了当时两人的处境。
这样的笔法,文中还有就是当仪琳在对着众人讲述遭遇之际,有一个黑须书生闻先生,突然出言相助。文中对这个书生描写一是强调了黑须,另一个则是强调了他的兵器武功,用得是判官笔,点认穴打穴的高手。描写可以说是做到了心意尽露,却非淫乱之笔。
这么一来,扳断一截剑尖的行为,也就可以有了一种象征寓意。
情欲如剑,田伯光自己扳断一寸,意思是去欲留情,代表了当时他看见仪琳貌美,已经从单纯的欲火,转而生出了爱慕之意。所以其实当时从仪琳被掳到令狐冲出现相救,其实田伯光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侵犯仪琳,竟最终也没有侵犯,岂不奇怪。
这一点倪匡先生早有论述,说世上有一种美女,美得可以让男人欲念全消,生出爱慕呵护的意思,也就是说田伯光是爱上了仪琳。倪匡先生不愧也是大作家,目光独到,让人颇为赞同。
而且金庸先生在另一书《书剑恩仇录》之中也有类似描写,那就是香香公主出现在清兵和回部两军对垒阵地,以她人间所无的美貌,让数万官兵丧失了斗志,忘情而失。所以田伯光当时也可以说是完全慑服在仪琳的美貌之下。
仪琳有多美呢?按书中的原话,在仪琳出场之时,汇聚在刘正风府上那么多江湖豪杰,门派前辈,人人心中不禁都想:“这样一个美女,怎么去做了尼姑?”
再看此后田伯光竟然真的在令狐冲一个打赌之下,真的就认了仪琳为师,也可以说是露出端倪。一个采花大盗,甘心做一个绝色尼姑的徒弟,不是为了赌约守信,而是因为心中爱慕。
不仅如此,关于这扳断一寸剑尖,可不是一处孤笔,而是前后照应之文。那就是后来令狐冲当上恒山派掌门,不戒和尚带着田伯光一起加入恒山派,又担心田伯光调戏恒山派的尼姑,就逼迫他当了和尚,取法号不可不戒。
除此之外,不戒和尚更是出手点了田伯光的穴,提着刀手起刀落,将田伯光的子孙根斩去半截。为什么是半截,而不是直接斩了那话儿呢?正是表达去欲留情的意思。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金庸先生要写天门道人出手,扳断一截剑尖,倒不是说天门道人也是去了半截,而是为了刻画天门道人这个人物,表明他也是个无欲之人。
笑傲江湖之中,自宫之举,其实隐喻层次很多,是一个重要的描写,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