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芳华绝代蕙兰香—田芳兰的艺术人生

2019-10-24 10:04 作者:吉安大视界  | 我要投稿

 



     “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这是今年八十岁的田老师最爱的一幅楹联,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从曲折到坦途,从乌发到银丝,从传奇到平淡,他历经共和国几度兴衰。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骄傲的一生,当代庐陵城因为有他这根脊梁骨,更增加一份精神与力量。他门下弟子无数,有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美术家……有人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杨绛之后再无先生,但是田老师可以担得起“先生”二字之重。与田芳兰先生相交,才知道什么叫做风华绝代后沉淀出的平凡人生。他的书法已是日臻成熟,他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是:他培养的孙女,已加入中国协会!令人啧啧称奇!


       田芳兰,男,吉安(庐陵)人,1940年生。幼年随家父田荣卿学书,从颜柳入手,八岁就与父亲在吉安市水沟前书卖春联,70年代仰慕尹承志先生,心慕手追,系井冈山大学中文系63年毕业生,任吉安师范语文教研组长(1974—2000)、首批高级讲师。教育部中国教育委员会书研会常务理事(当年江西唯一一个入选)、文化部侨联“文华阁书画院”艺委会委员、2011年被台北故宫书画院聘任为名誉院长,荣誉终身任期【(2011)台书院字(09)号,院长孔依平】、1979年任江西省师范书研会副会长、书协江西会员、吉安书协首任秘书长,获奖作品被著名书画家徐无闻先生1989年评论:“江西作者田芳兰写得萧疏淡雅,行笔简洁,点画凝练,字字结构精巧而自然,殊堪玩味”。





       作品曾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曾刊《中国书画报》(1997.3)《书法报》(1991.1)、《书法教育报》(1988.12)等十几种报刊。作品流传新加坡、港台,被收入《中国当代著名书画珍品选·传世书法卷》、《中国书法、美术500强作品集》。曾参与香港千禧年作品拍卖,中国嘉德2004“田芳兰草书专场”。曾被《中国翰园碑林》,湖南第一师范等单位收藏。曾担任85年北京首届全国中师师生“粉笔字大赛”、1998天津“敬师杯”、1999北京“华诞杯”、2002北京全国规范汉字大赛评委。为2000、2002北京“中华世纪之光”书画大赛组委会委员。两次应语文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之邀赴京编写全国中小学、初级中学《写字》教材。



       市中心城区白鹭洲公园“憩廊”二字、滨江公园木亭对联、青原山庄大石牌坊两面对联,以及渼陂古村进村大牌坊后对联为其手迹。近年,在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南国书画院、南山书城等均有其书法活动。


                                                   方寸间的生活艺术

          赣江河畔,吉安师范,好乐福的楼上,是田老师的所居之处。古有《陋室铭》,笔者以前一直无法体会到其中韵味,今日采访田老师才知“古人诚不欺我”。

         一推开门,扑面而来的是墨香如故,由于田老师经常没事的时候练习书法,家中亦淡淡氤氲着墨香。进门的转角处是一个书架,上面摆放了很多书:文化、经济、政治、哲学、艺术……老人说那是孙女的,她现在是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在外读书很少回到家中,每当想她的时候就看一眼书架,睹物思人。自己的书有些不舍得放外面,他希望孙女回到家中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书。走进客厅迎面而来的是走廊两边的竹刻对联“海为龙世界,云为鹤家乡”,足可见田老师胸中丘壑。墙上装裱着一幅精美的《岳阳楼记》,阳台上更是花草素雅、鸟声啾啾灵动。

       看起来颇有禅味。禅是什么?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一种体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是耶非耶?“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种“理想”自古而今既体现在有形的造物之中,也隐逸于中国文化人生活的角落与方寸之间。


与书法结缘

       田老师与书法结缘甚早,这或许是与家中环境熏陶浸染有关。他5岁便师从书法功底深厚的家父田荣卿,从1945年到现在,掐指一算竟已有75载光阴。他这一生严于律己,这是由于家族的传承。

       同龄人还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他已在严父的指导下拿起手中的毛笔练字。“还记得那个时候父亲抓我学习书法极为严格,每日四点、五点的样子,我还在睡梦中便被父亲叫醒,然后匆匆洗漱就开始练字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田老师回忆起过往,眼神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恍惚之间他好像看到了那个幼小的自己每日被父亲从梦呓中唤醒,睡眼惺忪朦胧的样子。



       虽说父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从此便写得一手好字,其实也是父亲希望他以后走上社会能够拥有一门可以谋生的手艺活。“父亲要求很严格,早上天没亮第一件事就是要叫我起来练字,写了几十个以后,他会阅看并且每个字都打个红圈。天天坚持,不管寒冷还是酷暑都要练”。田老师如同一般的老人那样,每每陷入回忆之中,脸上仿佛在重新绽放青春的光辉。也就是这样,他慢慢地与书法开始结缘,这缘分一结就是一辈子。

       文革中他曾被关进牛棚中,但他铁骨铮铮,哪怕历经诸多磨难,依然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那是一个狂躁的时代,但是他却能够保持本心,不为所动。

       文革后,田老师在书法好友陈益清和朱艾南老师的指点下,才知道原来学习书法有历代名家的范本。吉安地区更是藏龙卧虎,有着全国闻名的大书法家尹承志先生。于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一门心思扎进书法中,那一股子执著的精神,就好比是一位匠人在耐心雕琢自己的作品。



       当时的工资收入水平并不高,他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购买碑帖、拓片,常常废寝忘食地临帖,近乎痴狂的状态。这种执著、着迷、入魔、痴狂的精神,更是令当时的大书法家尹承志先生感动,尹承志先生亦是对他耐心教导,称他不愧为一块璞玉。田老师感激于尹承志先生的教导,这在当时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获益匪浅。

        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外出学习,西安、泰山、南京等地,在当地看到碑刻的他就走不动了,就想住在这碑林中,与碑刻朝夕相对。“当时才体会到王羲之学书时的痴迷于着魔,感觉自己的世界被打开了,眼前都是光”。田老师眯着眼睛,眉眼间浮现的惬意,用“老顽童”来形容亦不为过。他就趁着这个机会,把碑刻书谱全部做成卡片贴身带着,如此这般爱书嗜书。他爱好书法,尤其是草书。他心里很清楚草书如果要有成就,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于是,他就定下目标,先把本地的名家尹承志等的书法逐一归类做成卡片,一一临摹,观其形、悟其神、品其韵、感其味。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利用外出参加书法研究会的机会,有幸与新加坡、日本等书法家进行交流,虽是异邦,但并不妨碍他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参加教育部召开的书法研讨会上,有不少书法名家的现场示范,特别是观赏到了启功、刘炳森、孙伯翔、欧阳中石等名家的现场书写示范,对他的内心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书法原来还能这样写,看来是我自己台拘泥于仿古,没有自己的创新了”。田老师一边在往事中回首一边说到,“其实书法家创作,学习古人的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敢于对自己挑战,要有创新。”也就是从那一次醍醐灌顶的名家示范开始,田老师对于书法的用笔技巧、力度、传承、创新等方面有了自己的体会。



       观田老师的书法作品,见其字结构紧凑却不失灵动,笔画圆转、布局穿插变化、有大有小有干有湿,似乎是把各种书法字体之大成集于一身,然而不失个人独特风格。字迹潇洒,颇有一番快意!


耄耋之年,雄心不已

     “近年来,积极参加吉安市书法家协会、井冈山画院、仁达艺术馆、状元桥书画社等举办的书法活动,与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冯为民、郭继国、马于强、冷和平、刘骊龙、萧海、王建民等相互切磋指点。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使自己的书法更加完美。当然,我也想让自己的书法作品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而不是孤芳自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田老师对于自己的要求依然严格。他经常从已经送出的书法作品中回购,而后烧毁。就是对于自己过去作品的不满意,希望以此为契机,逼自己一把,告别过去,让自己永远都不满足于当下。



       正如《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那般,田老师的一生也是如此。大抵这世间的事情,如果需要做好,就要有“不疯魔不成佛”的痴狂与着魔,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令自己对于艺术有更高的追求。祝愿田老师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吉安市书法艺术再创新辉煌!

(作者:胡刚毅、郭伟、肖勇)



芳华绝代蕙兰香—田芳兰的艺术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