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某读书活动读书心得:如何看历史——浅谈《周恩来答问录》

2018-11-13 20:21 作者:163163wing  | 我要投稿

某读书活动读书心得:如何看历史——浅谈《周恩来答问录》

 

笔者曾写过一些书评,肤浅而粗俗的认为,书评种种,有全面评述,有侧重一点;有扬长避短者,也有揭人伤疤者;有评其人物优劣,也有论其剧情好坏;有客观陈述,亦有用于宣传。对于《周恩来答问录》一书,若要评论,个人觉得侧重点有二,一是周恩来本人,二是《周恩来答问录》这本书本身。二者可以分开谈,也可以合起来一起谈。

要读这本书,实际上不能只读这本书一本。怎么说?就好像纳博科夫曾经列出了作为一个优秀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那样:

必须有想象力。

必须有记性。

手头应有一本字典。

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感觉。

但这四点是读小说的范畴。《周恩来答问录》这本书并不是小说,许多书店把它放在传记的专栏里也不合适,个人认为,最好是放在历史的书架上。而读历史,则必须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然当下社会,七十年代及其之前的不说,像笔者这般的八零世代,仅大陆一隅,即使上学时有上过历史课,有读过政治课本,大部分都不知毛润之何许人也,而往下九零、零零世代,只识周杰伦,不知周恩来的亦不在少数。他们更不知,除去带有政治目的性或政治偏见的资本主义者和本位主义者,如麦卡锡之流,或是受其影响的民众,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的有识之士有不少是读过《毛论》的。又或说,真正读历史的,不会只读一家之言,即使不想深究,至少也要了解当时的状况,或连同别的历史书籍一并看一下。

当然,传记之类带有虚构、自传之类有些“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可以不看,若是真实的私人日记倒可参阅。例如读《周恩来答问录》,你可以结合《蒋介石日记》去读,但万不可去信那不知如何倒腾出来的《蒋介石传记》。说到蒋公,周恩来评他作为一个战术家,是拙劣的外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好一点(详见《周恩来答问录》中“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一节)。不知道的人会说周恩来是在诋毁对手,但了解历史的人、至少知道周恩来与蒋介石关系的人知道,周恩来曾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参与过东征、北伐,后又在国共战场(如第四次反“围剿”)、政治上与国民党和蒋介石多有交集(例子颇多,如西安事变),倘若黄埔学员称蒋介石为“校长”,那称周恩来为“老师”亦不为过(二人之关系,历史、野史、民间杜撰颇多,此不详述),所以周恩来是有资格这么说的。

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周恩来的回答都是务实和诚恳的,不会回避共产党自己这边的问题,也不会避讳国民党那边的错误。在他接受其他的采访时也是这样。同样,我们在读那些采访的时候也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比如说周恩来在国共谈判时的谈话,比如在建国后的讲话,比如在出访东南亚各国时的采访。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也看过别人写的一些评论,例如说这部书展现了周恩来惊人的外交智慧、用现代的网络名词和流行话语赞扬周恩来是“政界男神”,但只会大段大段的摘录原书内容,填塞字数,没啥实质。正如笔者上面所述,历史要结合来看。若不了解当时的状况,不知道当时中国共产党、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军事、建设、政治、外交所面临的困境,又如何能在这部书中解读出周恩来同志的“惊人的外交智慧”,看出周恩来同志是“政界男神”?更何况现代的年轻世代,多数人对历史了解甚少,纵使要读者去“脑补”,评论者至少也要结合实际去展开“脑洞”。

要说周恩来,他的确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无论是早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南昌起义、瑞金苏维埃时期,还是西安事变、国共谈判,到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后期“**”中的周旋与坚持,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智慧并不仅仅只在外交领域。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周恩来这一个很有智慧和魅力的人,他的智慧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智慧。尤其是在外交领域,他的外交手腕固然出众,而随着新中国的逐渐强大,他的话语也越来越有力量。反过来,我们也可从这些访谈和谈话中看出,强大的新中国赋予了周恩来话语的力量,周恩来和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坚持也让新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历史如何看,要辩证的去看。

以上皆个人拙见,仅与商榷。

——————施(写于2016年9月)


某读书活动读书心得:如何看历史——浅谈《周恩来答问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