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速递 | “2022年国际政治经济学未来人才成长计划(第二期)”圆满结束

又是一年盛夏,炽热的阳光映得同学们向往知识的脸庞更加青春明媚。“2022年国际政治经济学未来人才成长计划(第二期)”于7月26日-27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学生齐聚云端,共同成长。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割”的国际经济格局。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政治、军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国际关系学面临着挑战,国家间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和科技领域的较量,这一点从中美近年来的“贸易战”“科技战”中可见一斑。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应运而生。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等)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间关系及国家内部影响的学科,反之亦然。“2022年国际政治经济学未来人才成长计划(第二期)”安排了一系列专家学者授课,带领同学们走近国际政治经济学,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7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岩老师与同学们相聚云端,举行了云上开营典礼。


紧接着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老师的讲授中,同学们学习了《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外交》。老师首先回顾了中国经济外交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外交的目标和特点,接着结合近期的俄乌战争和中美战略竞争分析了中国的应对之策。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7月26日下午,来自应用经济学院的助理教授郭伯威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了《能源经济发展的时代意义》。他从“能源结构清洁化,能效水平显著提升;能源供给多元化,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技术现代化,节能创新引领世界;能源价格市场化,继续深化电力改革”四个方面介绍了能源经济的新变化,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7月27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了《从大历史观看俄乌冲突》。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矛盾由来已久,今年爆发双方的冲突对国际格局从多方面造成了巨大冲击。王义桅老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为同学们分析了俄乌冲突的性质、爆发的原因及影响,涉及到对冷战、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中国台湾问题、未来世界秩序等诸多问题的讨论,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7月27日下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本次研学营的最后一节课——《疫情下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刘旭老师选取了三个关键词来展开这个课题,分别是“滴滴”“人口”“中国经济”。他引用了丰富的国内外材料,分析讨论了中国宏观经济、国家治理、网络安全、数字经济、人口增长等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大量互动。


在老师的精彩授课以外,为了帮助同学们对大学的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规划好高中和大学学习,此次研学营还在7月26日晚上安排了《“双一流”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与就业前景》专题分享会。分享会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学科相关专业招生就业负责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招生情况、培养方案和毕业去向等问题,还邀请了人大优秀在读本科生,向同学们介绍高中学习方法、心态调节、目标规划、专业选择等话题。同学们也积极发言,和学长学姐们交流了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比如“英语分数在120分左右,难以进一步提高”“老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如何整理错题本”等,学长学姐也结合自己的经历为同学们提供了建议。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觉时光流逝,转眼间已经到了说再见的时候。7月27日晚上,研学营举办了结营仪式。在结营仪式上,同学们纷纷说起自己此次研学之行的收获:首先是读书的重要性。“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大学与高中读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兴趣与目的的结合,多读书以延伸广度,读好书以加强深度。这次研学活动邀请了大学的老师为同学们授课,深度比起高中的课程提高了不少,所展现出知识面的广度也比高中上升了一个阶段。同学们还把这次学到的内容和高中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做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其次是拓宽眼界的重要性,同学们不仅接触到了国内顶尖大学老师的课程讲授方法、内容与特色,见识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同辈如何表达观点、获取知识、与人交往的方式;同时也通过课程启发对隐藏在纷繁社会表象背后许多令人深思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索。最后是树立理想目标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时说道:“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次研学活动使同学们走近了理想中的大学,扣上了梦想的第一粒纽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同学们一定可以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成为新时代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本期研学营活动的圆满结束离不开来自学校部处、各学院教师、在校生、各届校友的大力支持,培训效果卓著,收到营员和家长的盛赞。下一次,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