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Reading|d14 (2)农民行动意义都多重来源
简记: 1.文化传统 2.社会主义传统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从两个层面同时推进的 一是制度化建设——农业集体化 二是社会意识的重塑——对传统村庄社会关系的改造 3.市场经济传统 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样态依旧是以经验对抗理性,以人情对抗法制和契约。尤其在精神维度上,我们同主体精神,个体意识,科学精神,自由观念,民主意识等并不陌生,但是这些理性化的文化精神远没有在我们的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中作为本质性的机理和规定性而扎根,现代性依旧在事实上处于“无根”的浮萍状态。 以中国人特有的“权力”观念,加之构成社会行动意义来源的三种意义传统,尤其是依靠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活方式,中国农民(在我看来是绝大多数普通人)内心中的世界图景具有了双重意义:一个自在的经验世界和一个自在的制度世界并存。且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处于一种融合与游离的张力之中。 农民自我认知与社区认知的两难困境: 在现代社会,行动的合理性可以在不同的意义框架下得到恰当的说明。但问题是,当不同意义的框架都具有合理性时,一个共同的集体意识还何以可能? 简述: 首先,作者相较于之前的几篇文章显然完善了自己的思绪,即较完整的思考了农民行动的来源,包括三大传统,中国特有的“权力”观念,并强调强大的文化传统图式,为农民的社会行动寻找本源逻辑。其次,作者摆出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塑造新的社区认知所面对的两难困境,也坦诚的认为,现代性的本身又何尝不是“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