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形而上的数学(3)

2022-05-06 15:49 作者:不与苦酒  | 我要投稿

苏格拉底的人生围绕着“质疑”二字,但凡被他逮到的人都会遭受一番问题轰炸。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你回到古希腊,正沿路感受着穿越后的新奇,一人从你旁边走过,突然抓住你,开口问道:

“你说,什么是正义?”

作为本是21世纪有为青年的你,看着眼前愚昧的人,一股自信油然而生,傲然释道:“合乎道德,体现公众利益,即是正义。”

那人一听摇了摇头,反驳道:“没有国家利益,哪来的公众利益?”

于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你又回道:“广大公众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

他又直摇头,于是你和他争论起来,可越争论你越发现自己没底,开始回答不了他的问题,而这时,他反倒开始据理力争,渐占上风,而你哑口莫辩。你越想越气,眉头一皱,心想:“这丫有病吧,清楚还问。”

而这时围观的人的一句话,让你靠了又靠。

“瞧,又一个被苏格拉底迫害的无知青年。”

苏格拉底这种不断质疑的方法被其称作“产婆术”,因为他母亲是个助产士,二者类似。

质疑有问题吗?并没有。可关键是苏格拉底每次都以不知者的身份出现,以比你更清楚的姿态结束。换言之,他先自比无知者,最后留下一句:“你比我更无知。”

你说这气不气人?

而最后也大抵因此,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而且是被500人的人民陪审团以几乎一边倒的结果宣判的。由此不难看出一个切实的道理,没事别显摆。

如果有个普通人,他有个朋友是哲学家,他可能没事就和别人吹下:“嘿,我有个朋友搞哲学的。”说得好像他也搞哲学一样,其实他连哲学搞什么也不清楚。这时哲学是资本。但如果你就是那个哲学家,你喜欢没事就和别人说,我是搞哲学的,人生应是怎样的,理性又是什么……那你不被反感、排斥的几率几乎为零。

言归正传,苏格拉底的哲学态度是怎样的?

我们从“产婆术”中不难发现,他不同于以往哲学家苦心探讨自然(譬如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他更多的是在思考社会或者说人。这也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那么,人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愚昧的,作为老师他并不能灌输给学生以知识,他只是也只能通过不断质疑,从而唤起人原本具有但被隐埋住的知识,而那些隐埋住的知识即是真理。

不难得出推论,苏格拉底相信真理本就存在。

苏格拉底一生只言不作,他的言论是由其弟子柏拉图整理、记述,发表于《理想国》之中。

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即真理世界,是真实的,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是感官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是有偏差的,是变动的,是不可靠的。继而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即真理的获得,不能依靠对外部世界的感觉,而应该依靠不断回忆,在自身内心世界寻求。

有意思的是,我国圣贤孔子与古希腊苏格拉底二人不仅生活的年代相近,而且孔子有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可见,二人对教学应采用的方法的看法也是出奇的一致。

更有意思的是,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提出了回忆说,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曰:“学问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丧失的善心罢了。(放心,放出去的心,丢失的本心。)

这里继承上两派有所区别,柏拉图真的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直接继承,而孟子是间接继承。

更更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却唱出了反调,而荀子作为儒家继孔子、孟子后的下一个大贤,也唱了反调。孔子曰“性相近”,孟子曰“人性本善”,而荀子曰“人性本恶”。

亚里士多德对于哲学基本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更多的,我们想知道对于认识论他唱了什么反调?

既然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本不具备,并非从心灵中可获取的,那该从哪获取呢?

且听下回分解。


形而上的数学(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