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照片,要理解摄影中的辩证法,关于摄影的感悟分享
从事摄影十余年,看的摄影书籍不少,也听过一些老师的课。但有些东西却很少有人提及,一些初学者难免无所适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从来经验,以及学习心得,自己的思考,写这篇文章。一是对自己的感悟进行完善,二也对与我同样有些迷茫的同行们提供一点借鉴。天资愚笨,悟性不佳,如有错误,欢迎同好们评论指正。

一、对比与统一
摄影是对比的艺术,这是老法师们面对新手的谆谆教导。摄影三大法则之一,便是主题明确,突出主体。如何突出,当然是靠对比。所以这句话没错。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觉得自己拍的照片太直白了,没有韵味,这时就有了色调,风格的说法。色调,风格,对一幅作品来说,自然是要求统一了。
矛盾来了,什么时候要对比,什么时候要统一呢?
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了好久。最近才有了点结果。摄影的对比,包括:色彩属性的对比、冷暖色调的对比,透视感形成的前后对比,虚实的对比,明暗影调的对比等。这些对比,无论什么时候应用也是正确的。但对于一幅作品整体来说,其风格、色调,如高调、低调、柔和、强烈等则应该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对比是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好比画画,水彩就是水彩,油画就是油画,水粉自然有水粉的味道,油画自然有油画的味道。对比只能在水彩画中,油画中自个的体系中去对比,不应该在水彩中加入油画,就成四不像了。如果在油画中加入国画水墨就更不行了。
目前想到的只能这样一个比喻,不知道大家能明白不。就是说,摄影,高调照片就是高调照片,即使其中的暗处,也比一般低调照片的暗调要亮。对比的各种手法是服从于照片本身的整体倾向的。同样,一张鲜艳的风景照,你不可能在其中将某一区域的饱和度拉得过分低。
所以,一张照片,必须先确立其整体的调子、风格,然后才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法去强化主体。我们在拍摄时,就应该思考目前的题材适合什么样的风格,然后考虑通过光影、构图等办法进行主体的突出。后期依然是如此,确定整体的走向与情绪表达,再想办法突出主体,明确要表达的主题。
二、虚化与清晰
刚学摄影时,很羡慕别人的大光圈、长焦。因为可以得到好看的虚化。当初的体验,只是觉得虚化好看,有味,上档次。
当然,这些感觉不能说它错。但虚化更主要的目的并不在这里,而是突出主体。
为什么人像摄影,都喜欢大光圈虚化?就是为了避开杂乱的环境对主体产生影响,因为主体是人,环境只是陪体。但万事都不是绝对的。在拍摄环境人像时,要强调环境,人的比例一般较小,这时候,虚化应当适可而止。过于虚化,反而失去了环境的意义,如果你辛辛苦苦开着车,跑了好远,找到一处美景,却把背景虚化得一片朦胧,那我们找这个景又有什么意义?
即使是拍人像,如果环境能对照片整体的表现力有提升,也不建议过度虚化。主体突出,背景简洁,不是说背景完全不重要,背景在某些时候相当重要。有些时候,背景只是烘托一个大体的氛围,这是虚化是必要,避免背景过多的细节与主体抢眼球。但有时候背景是主体的重要补充,比如拍一个老人生活在一个破旧的屋子里,这时候,屋子这个环境就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没有必要虚化。背景也是对主题叙事的重要补充。
三、整体与细节
学过画画的都知道,绘画中老师都会强调要用整体的眼光去观察。其主要目的,一是确定大体块面的位置比例与布局,二是明暗关系,不至于细节的明暗影响了整体的统一调子。
其实这一点与统一与对比的关系有点类似。
摄影也是一样,观察取景,必须要以整体的眼光去观察,眯起眼睛来,忽略掉没必要的小细节,把握整体的布局。这样才能不至于被一些过于抢眼的细节影响视觉,迷失方向。
许多新人面对拍摄对象不知道如何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细节部分产生的干扰太多。影响拍摄者对整体布局与影调的把控。所以整体地看,是摄影者必须要养成的一个习惯。
这种整体的眼光,在后期一样重要。对于与主题无关的东西,要想法减弱它对画面的影响,对于能强化主题的东西,则要继续强化它的光影、细节与质感。
四、规律与变化
初学摄影的伙伴,常常会觉得面对的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有时候又觉得眼前的景象死气沉沉,毫无感觉。
这里就用到了张松涛老师说的办法,变化之中找规律,规律之中找变化。
先说化之中找规律,这一办法应用较多。比如,你拍一丛花,满眼都是花,也没有章法,如何拍。这时候,就要从众多的花儿当中找出其中的一部分来,找出排列有规律的一部分来,有了规律,画面就有了统一的气势与情绪。或向上,向下,或弯腰,或挺立。
再比如,拍人文,一个集市,你除了大全景,拍整个场景之外,其余的大都是抓点,抓那个吸睛的点,有趣的点,感人的点,也是变化之中找规律的一种。
拍天鹅,你会在那里等,等两个相向而游的天鹅做出有趣的姿势。等几只天鹅排列成有点规则的队形。
拍照,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从杂乱的生活场景中,提炼出规律性有价值的东西来。
再说规律之中找变化。假如一排树,整整齐齐排列在路旁,是没有重点的。如果这时候有一棵树弯了,或者斜了,这就是重点了。孩子上学时,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会刻意做出一些举动来,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是典型的同中求异的规律之中找变化。
其他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流水之中一片落叶等都是规律之中找变化的应用。简言之,就是在比较类同与刻板的局中制造变化,打破这个局。
六、加与减
摄影是减法的艺术,学习摄影的可能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对,没错。
这里的减,是简练背景,突出主体,减去没必要的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强化主题。但对应的还有一个加。就比如突出无声的静,要用钟表的滴答声来表现一样,加,也是为了主题服务。
那么什么情况下要用加呢。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画面缺少活力,没有点睛之笔,不生动,也就是只有规律没有变化。比如一弯小河,曲水流觞,波光粼粼,近景是杨柳依依。画面很幽静,但总缺少活力,缺点人间烟火气。这时候,一位垂钓者,一叶扁舟,甚至一把撑着的伞,一只飞过的鸟,画面立马就有了活力了。
有一年夏天,我起得很早,途中在一条大路的转弯处,早起的朝阳从树的缝隙间穿过,形成了许多道强烈的光柱,但可惜,就是一副死画,没有人。心里默念,如果这时有一个模特多好。但也只能想想而已,后来,等来了一个骑摩托上班的工人,拍了张照片,但还是觉得不是那么契合,没办法,因为要赶路,只能就此作罢。
刚开始学摄影时,见什么都稀奇,什么都想拍,每到一处,就是咔咔咔地不停地按快门。当时很不理解别人为什么要为一个画面在那里苦苦的等。后来,才知道,原因是自己修养不够,不知道等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个情况,加前景,进而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姚海泉老师常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十步之内必有前景。前几天拍一个春天片子,小山包上一个亭子,刚开始只是拍了个亭子,但总感觉画面太单薄。因为近中远景,就只有一个中景。转过身来,正好旁边有一棵花树,于是,绕到树旁,以一枝花为前景,拍了第二张照片。画面立马便有了生机。
这种情况,运用的情形有很多。大家看抖音教程,有教大家拿枝花放在镜头前制造朦胧的前景,道理是一样的。好看是表面的,制造层次感才是根本。
第三种情况,利用前景的遮挡,除去没必要的,不好看的部分画面。拍人像,有教大家,斜侧面用头发遮脸显瘦,用花、扇子等遮脸,道理也是一样的。还有,连续的地面上突然出现了坑,有了不能移动的突起物,不能转换角度的情况下,只有用树叶,墙体等前景进行遮挡。再有拍大景时讨厌的电线杆,可以移动位置使其错出画面,也可以用前景的建筑与树木花草等进行遮挡。
六、学别人与做自己
去年后冬,学习了一段书法,书法老师讲到,临帖,永远不可能百分百地像,能像百分之七八十就很不错了,如果完全像了,那就是王羲之,米芾了,不是你自己,也没有必要。而且一般情况,每个人经历不一样,所受教育不一样,自身素质与修养也不一样,很难完全像。即使王羲之本人,喝多了一个《兰亭序》天下闻名,后来再写,也写不出那个样子了。所以老师一直强调书法,书法,学的是法则,用笔行笔的方法,而不是学人家那个字。
学周易,周易陈老师也是同样的观念,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能把细枝末节的东西教得那么死,谁也成不了别人,谁也不了自己。关公使枪,秦琼使锤,肯定不如使刀与枪利落。
摄影也是如此,摄友们交流是交流,技法可以借鉴,但风格,调性是骨子里的东西,是一个人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你只能借鉴一部分,完全学学不来。也没有必要。不是说某个人拍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火了,你跟着学也会火。放心,你永远达不到他那个高度,更别说超过他了。因为这是他自身多少年历练修养里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东西,你的经历跟他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读的书,接触的人也不一样,不一样的太多了,你如何能像他?
以前,我对流行的小清新、黑金色、青橙色等十分向往,好像会了这的那的色调就成了大师了。后来读了张松涛的摄影书,恍然大悟,一味追求这些终将本末倒置。拍摄成功的照片,就像建房子,这些这调子那调子,其实就是屋子的装修,它不是建筑本身。把照片本身的光影、色彩、构图、透视、平衡等把握好,这才是房子的本身。而且还有一个建筑与装修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当然,一些商业摄影,比如客户喜欢小清新,就反过来成了命题作文了。得找适合这种风格的环境,化妆、服饰再向这方面靠拢。既然是商业,当然以甲方为准了。
至于个人创作,还是赞成为了心中的第一感觉而拍,而不是为了某种调子而拍。感动不了自己就感动不了别人。老张说,照片就是抓第一感觉,深以为然。
任何艺术都是一样,走得越久,离自己越近,你会逐渐成为你自己。你成不了别人,别人也成不了你。所以,学别人,要学,是吸收,不是照搬。
从事人像摄影,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就是同样的POSE,甲摆出来好看,乙摆出来就完全不是那个味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拍人,都是先让他们自己发挥,随意动作一番,找到他们好看的动作姿势以及那个角度拍着美。然后告诉他摆姿势的要领,比如打破两脚分量平均、打破头胸腿平面这些。让他们自己发挥,我再调整。指导动作只作大体指导,不在那里丝丝入扣一点一点地摆。除奇丑无比的人,一般人都有好看的一面,就在你发现并合理利用。有点跑题了。
时间有点紧,写得比较随意,但都是自己的深切体会,希望能给同道中人一点帮助,尤其是初学者,不要被一名摄影名言锢化了思想。艺术上,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