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动力来自内心
近日与几位家长谈及孩子的成长,颇多感慨。
孩子在家学习不够自觉,若家长守在旁边,则会去完成作业,无论心里愿意与否;若家长有事出门,则大多时间会去上网或者看电视,且很难按时结束,说好的时限也往往一拖再拖。有时家长要求去学习,则会要求学习多久之后上网或看电视,而且会准时结束学习。学习的被动与上网或看电视的自觉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令家长烦恼不已的事情,总感觉孩子贪玩,不思上进,对学习只以任务来对待,而且茫无目的。
上学期的成绩波动对孩子的状态有所影响,但这种影响显然是短暂的,不能够触动内心,在学校时有老师督促,班集体中有纪律要求限制,表现时还会因身处集体而有所收敛,假期倘独自在家时,因少了对比,少了老师的监督,又加之家是最熟悉的场所,无所畏惧,况电视电脑都是极大的诱惑,于是想方设法要去寻找快乐,玩电脑看电视绝对要比学习做作业快乐许多,这如同很多人无法做到古人所言之“慎独”一样,在有很多人在场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常常要顾及别人对他的看法或是努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因而其行为会有所顾忌,不会随心所欲,但在独处时,尤其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当中,常常会暴露本性的东西,即潜意识当中所希望做的事情,哪怕明明知道这是不被大多数人所赞成的事情,人的本性是希望逃避责任和痛苦的,但如果以本性来做事,获得的是暂时的快乐与顺利,却缺少了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如同学习之于学生,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这些都不是聪明者的选择。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学校为孩子设计各种问题,促使它们动脑筋、想办法,恐怕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能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注:上面两段文字摘自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一书)
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学习,学习需要思考和行动,这是人本性中不愿意面对的,但暂时的逃避,并不能使问题减少或消失,不愿学习而去上网或看电视,表面上可以得到快乐,但只是一种逃避行为,一旦停止了这种活动(上网或看电视),其实失落感会更加强烈,这不是真正的快乐。当你坚持拒绝了上网或看电视的诱惑之后,努力去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了它,你会获得真正的快乐,那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成就感,这种感觉促使你更加自信地去迎接学习中的新挑战,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你是愿意获得虚假的快乐,还是希望获得真正的快乐,这是你自己可以做出选择的。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即使老师和家长都很关心你,甚至很严格的要求你,这都不是你真正的面对问题时的动力,因为他们只是想要影响你的行为,但这需要以你的认可与接受为前提;老师和家长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你的人只不过是你生命中的他人,而真正决定你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的,只有你自己,你的内心希望追求的是什么,你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都有你自己用自己内心的动力来实现。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也许可以努力引导孩子的内心去追求他所希望实现的人生目标,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这需要沟通和信任,需要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