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名小札 | 说“石榴”
◎钱伟
石榴是一种奇异的浆果,其花火红艳丽,其果饱满圆润,其籽晶莹剔透。春华而秋实,石榴吻合国人喜欢大红喜庆、祈求丰产丰收的心理愿望,从而被赋予了红红火火、繁荣昌盛、和睦和谐、幸福美满等象征意义。早在西晋时,文学家潘岳就曾作《安石榴赋》,赞其曰:“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

尽管石榴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它却是水果中的外来户。石榴原产于中亚,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早期叫“安石榴”。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唐代元稹亦有诗云:“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关于“安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安石榴中的“安石”分别指丝绸之路上的安国和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古城布哈拉和塔什干),另一种解释来自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他认为古汉语的“息”与“石”二字发音互通,故安石即安息,中国古代典籍中说的安息人,即指雅利安人。古代安息人来华时,多以“安”为姓氏。“安石”表示石榴的来源地。
关于“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未收录该字,但稍晚的张衡在《南都赋》中使用了它。由于《南都赋》作于汉顺帝时期,故可推断大约在此时古人造出了“榴”字。此字以“木”部明确石榴之所属,表意十分清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从医学角度对“榴”的字义进行了耐人寻味的解释:“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
由此可知,“安石榴”意为“安国与石国的榴”或“安息国的榴”。后来为了遵循汉语造词规律而省去“安”字,变为双音节词“石榴”,沿用至今。
石榴自“夷壤”而来,在漫长的迁徙和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中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形成了优良品种,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果实内“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特点,石榴自古就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常与桃、佛手并称为三大吉祥果——桃象征长寿;“佛”谐音“福”,佛手象征多福;石榴象征多子。或称“三多福”,是吉祥图案的代表。石榴花盛开于农历五月,传统上将此月雅称为“榴月”。石榴花最常见的颜色是明艳活泼的暖红色,《燕京五月歌》:“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与女儿染红裙。”描绘的就是五月石榴花竞相盛开的热烈画面。古时年轻女子爱穿“石榴裙”,这种裙子是如石榴花一般鲜亮的红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无怪乎武则天最有名的诗句也有石榴裙的身影:“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石榴裙”亦泛指妇女的裙子。因“榴花红似火,火红似朱砂”,传说中朱砂能驱邪纳祥,故民间有“榴花攘瘟剪五毒”之谓。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8期《探名小札》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