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考教育解读:父母该如何避免孩子讨好型人格?
一、过于懂事、不敢拒绝
心思考家庭教育曾收到一位家长的哭诉:自己的女儿一直以来特别听话、懂事,学习成绩虽然不是特别拔尖,但是几乎不怎么让父母操心。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便向学校申请了贫困补助,但是在学校补助款发下来之后,女儿不仅骗父母补助款只有一半,还把另一半补助款藏了起来,用来请班上其他孩子喝饮料、吃零食,孩子父母还是在参加家长会之后才知道女儿的事,当时孩子的父亲怒不可遏,狠狠打了孩子。
事后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要这么做,女儿回答说“我想和他们做朋友,不给他们买吃的,他们就不和我玩了。”后面在母亲的追问之下,才知道,女儿除了这次用零食、饮料去和其他孩子“交朋友”之外,在平时还会给他们跑腿,写作业,就是怕其他孩子不愿意当自己的朋友。这位家长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女儿在和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会这么卑微,她觉得自己的女儿似乎是讨好型人格,有些心疼自己的女儿,却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是指一味“讨好”、“取悦”他人,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心思考教育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讨好型人格”以及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二、讨好型人格的4种迹象
1. 掩盖自己,装作自己与身边的人一样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思维上,因此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上,群体中出现不同的意见或者行为是非常常见的行为。
但对于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而言,不同意味着异类,意味着不合群、不被接纳,是一种会导致自己被抛弃的危险行为,在他们眼里,自己如果与他人不一样,会让他人觉得不舒服,当孩子有讨好型人格,即便出现了别人说的话自己并不认同的情况,他也不会反驳,并且附和对方的想法,违背自己的意志去支持对方,甚至身边的孩子如果说脏话,那自己也会学着说,显得和大家一样。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彻底忽略。
2. 总是道歉,无法说出“不”
总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以他人的看法作为评判自己事情做的好不好的标准,对自己过于苛责,总是害怕别人会责怪自己,从而频繁道歉,或者“来者不拒”,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或者当别人寻求帮助时,嘴里就是说不出“不”这个字,即使自己不想做、没时间做也会答应别人,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别人完成。
这是很强烈的一个警示信号。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所想,是很可悲的一个境况。我们需要告诉自己和孩子,我们做自己,没有什么好“对不起”的。
3、缺乏安全感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是缺乏安全感的。这种安全感缺失可能是受家庭的影响,也可能是学校不健康的同辈关系造成的。因为缺乏安全感,孩子会担心自己被抛弃,而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做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做一个让大家满意、喜欢的人,才可以“留住”别人。
4、只有被赞美的时候,才能感觉良好
被称赞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是开心的,这样的情况不论大人小孩都一样。但是,自己开心的情绪如果只能靠他人的夸奖才能拥有,那就可能出现问题。这相当于将对自我的认可全部建立在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上,那么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让自己觉得有价值,孩子会逐步走向取悦他人的道路,靠取悦他人来愉悦自己,获得成就感。
三、怎样防止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无法准确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无法接纳,很难和他人坦诚沟通,在生活中无法学会真正的自尊、自爱、自信,在小时候容易被人欺负,将来走上社会也特别容易吃亏,不受别人重视。
那么,父母要如何防止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讨好型人格”的人呢?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自尊、自爱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和鼓励,对于孩子做得好的要能给予正面回馈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审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保持下去。当孩子的自信心强大时,才会形成自我,才敢于反驳他人的意见,面对与他人意见不同的情况,依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便是改变讨好型人格的第一步。
2、不用情绪“勒索”孩子
有一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听话,总是会说出一些“危言耸听”的话
“不是让你不要乱跑吗!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翅膀硬了,会顶嘴了啊,我们这些年辛辛苦苦白养你了”
“我们只喜欢懂事的孩子,你这么不懂事,我们都不喜欢你!”
这种用情绪勒索孩子的方法从表面上来看,特别好用,孩子为了不被抛弃、被父母喜欢都会选择“听话”、“懂事”,可是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父母为什么要让他这么做,他只是为了不让父母不满意而在盲目迎合父母而已,这不过是除了暴力之外,另一种粗暴的 逼迫孩子不得不服从的办法而已。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容易形成一个思维惯性: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让他们高兴,我要听同伴的话,听话他们才会喜欢我。这样我才不会被落下。
这样的思维惯性会让小孩子习惯为身边每一个人的情绪负责,小伙伴表情微微有点变化,他就觉得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惹对方不高兴了。
身边气氛一旦不对,他先检讨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对了,以他人的开心为己任……脑子里全都是别人怎么想怎么看,“自己”就渐渐消失不见了。
心思考提醒大家,父母应该意识到靠“威胁”的话并不能让孩子真正的“懂事”,只会让它们变得唯唯诺诺。如果孩子不听话, 你可以跟他讲道理,做游戏、告诉他后果、或者让他自己去承担结果……有很多种理性的处理办法,而不是用情绪勒索孩子。
3、帮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同伴关系
在同辈群体中,孩子年龄比较小,也不知道和同龄人健康的相处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可能自己在讨好别人时也并没有意识到,父母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在日常中就要对孩子的情绪状态多加关注,在孩子分享与同龄人相处的故事的时候认真倾听,了解他们的相处模式。孩子如果意识到孩子有“讨好”倾向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他们在和同伴相处时的心理感受
比如,孩子可能会说:
“我想和TA一起玩,但玩的时候总要听TA的,我其实不太愿意。”
“我的吃的他每次都要分走一大半,不给的话他就说再也不和我玩了”
“每次都让我给他们买东西,不给他们买他们就不理我”
......
我们要帮助孩子觉察到他们当时的心理感受,并告诉他们,如果自己不舒服,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迎合别人。
另外,父母可以在家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故意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然后让孩子拒绝。当孩子拒绝后,这些要求就不能再实施。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就能让孩子学会正确判断他人要求的合理性,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是否需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