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入门2】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有隔阂吗?

2023-03-24 15:44 作者:熊威的读书笔记  | 我要投稿

01 前言

这是我的第13篇公众号文章,主要内容关于人与人的隔阂。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希望分享一下我个人对政治理论的看法:

1.不用刻意追求没有人思考过的观念,只要是从自身情感和经历中产生,即使萌芽来自于他人启发,也是属于自己的政治观念;

2.更关注能将我们带入自己与现实关系的政治观念,即使这观念可能在道德上有瑕疵。

在我小学三年级(2007年)的时候,学校来了推销“掌上电脑”的推销员。那是一种非常简陋的电子机器,只有电子词典、fc小游戏、电子书阅读等简单的功能,现在来看,甚至不配被称之为电脑。但是我当时被吸引住了,最后向父母要钱买了下来,应该是500来块。但是这台电子垃圾确实在当初给我很多快乐,而且其内置的电子书中有两本对我影响很深,直到现在。一本是《右脑记忆法》,一本是《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我第一次完整读完的长篇外国名著,副主教、流浪诗人和小说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我印象最深的三个角色。他们的故事与关系是引导我思考人与人隔阂问题的开端,也是我后来对政治理论产生兴趣的原因。

副主教拥有权势、金钱、地位和学识,同时有一副自私、冷酷、虚伪的丑恶嘴脸。暗中追求爱斯梅拉达而不可得,通过其养子卡西莫多(善的化身)和学生流浪诗人甘果瓦将爱斯梅拉达置入死地,并被养子杀害;

流浪诗人是副主教的学生,功利、现实、薄情,穷困潦倒。因为爱斯梅拉达的舞蹈而着迷,但是面对暴力、权势时都选择了退缩。被爱斯梅拉达救命后,依然选择了背叛,两次将其置入死地。

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真、善、美的流浪舞者,但也有无知、短视的一面。被国王侍卫长救下后,主人公爱上了侍卫长,而未能发现其轻浮放浪、虚伪懦弱的一面。因为善良,其挽救了误入死地的流浪诗人性命。但却不能辨别他人的真实面貌,将希望寄托于侍卫长和流浪诗人之上,最后走向死亡结局。

这三个角色虽然联系密切,但却无法互相理解,有着深厚的隔阂,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最初对隔阂产生兴趣的缘由。

当然,很多那时候自以为独特的想法,后来发现前人早就想过了,而且思考得更多更深。

02 隔阂是政治的前提,但隔阂从何而来?

隔阂描述的人类中的非统一现象,是存在政治的前提条件。如果所有人都没有不同,完全一致,那么可以整体看做一个个体,而政治正是存在隔阂的人们寻求相对统一的过程。我们可以说,没有隔阂,也不会有政治。

那是什么导致了隔阂呢?《巴黎圣母院》中角色是因为各自最重视的愿望和人格特质不同,产生了各自的冲突与隔阂。而这些又取决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出身、先天的身体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可是这样的理解判断太过宽泛、复杂,无法帮助我们思考”人类的隔阂如何消泯,能消泯到哪一步“。我们需要把这些因素单独提出来思考·,分析隔阂的产生。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曾提出“求同存异”的口号,来团结与会国家,表示参会国家大多有共同的基础“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对隔阂的思考也类似,如果从隔阂反面——人类的共性出发,反而更能辨析隔阂的来源。我会谈谈主要的三种视角,可以概称为”人性视角“、”制度视角“和”阶级视角“。

03 人性视角:性善论与性恶论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

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是非常古老的观点。孔孟认为人的本性差距不大,后天环境影响才导致了差别。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受教育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

同样持性善论观点的还有亚里士多德、卢梭以及斯多葛学派等,他们相信人超脱于野兽,本质上是没有隔阂的,生来就渴望合作、追逐统一,区别只在于这种渴求来源于先天道德、人类神圣性还是理性。人的隔阂来源于权力秩序,私有制制造了不平等和利益冲突。

性恶论的拥簇者反对这种观点,在他们看来,人本质上就是存在隔阂的。其中哲学家霍布斯表述大概如下:在自然状态,没有法、没有权力秩序、也没有道德观念的远古时代,人就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如同野兽。正是权力秩序才将人们强制凝聚起来,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读者朋友更倾向哪种观点呢?

在人性视角下,性善论认为隔阂不来自于人类本质,我们可以通过理性、道德、宗教等方式回归本性,减少隔阂;性恶论认为隔阂源自于人类的本性,我们应当通过抑制本性的办法来减少隔阂。

04 制度视角:种族、国家与文化

我们知道:因为信息传播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实体,最后发展为国家;因为人们拥有不同的技术水平、气候环境和政治统治,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文化;文化相同、地域相近的群体又创造了民族概念。

那么这三类想象共同体的极限在哪里?我们明白国家会破碎分裂;文化会代际交替、各行就是;种族更不是什么坚固的共同体。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极限吧。

所有的国家都在尽力创造共有的传统与习俗,传播一致的意识形态。

古罗马使用普世宗教基督教和罗马法、汉朝通过推行儒家宗法制以及文字教育、阿拉伯帝国使用伊斯兰教的教义······但是这些都逃不脱地域的影响,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距离一拉开,甚至连气候都会出现不同,如何能够有完全一致的传统、习俗?即使是一个国家内、一个文化传统下、一种语言的群体间,也有着不完全一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从亚里士多德、卢梭到现代的无政府主义者,都认为近代的巨大国家和组织是没法塑造一个减少隔阂的。只有一个小到成员们能够定期在一个单一集会上见面的共同体,成员间才能够消泯隔阂,保持共同认知。任何更大的团体,其成员都是接受遥远中心统治,而不是根据其政治本性生活。

但是也有乐观的看法,他们相信普世价值存在而且可以塑造统一,它可以超脱国家、阶级、文化和种族。罗马人认为这种普遍秩序是法律,基督教将神的信仰看做四海真理,儒家则相信道德绝对主义可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启蒙运动后这种普世价值就被认为是“民主、自由、人权”,由理性而支撑。

你们怎么想呢?你认为国家、种族、文化到底是一个过大的共同体?还是一个过小的共同体?普世真理和最小团体,哪一个更有可能减少更多的隔阂?

05 阶级角度:分工与隔阂

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般认为,阶级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所处地位来进行划分的。所有人都必须承认,后天环境对隔阂产生的影响是占比最大的,而社会分工中的阶级位置,正是后天环境中最重要因素。

马克思本身的看法要更加彻底一些,他认为:

人类不能用任何抽象的、不变的人性概念来识别。确切的说,我行故我在,因此,我们的本质是由我们的工作决定的。

毫无疑问,马克思认为隔阂来自于分工中各阶级利益冲突,所有宣称统一所有阶级的社会秩序,基本上都是带有欺骗性的。废除私有制,建立无阶级的社会才能消灭一切隔阂,完成统一。

反对马克思观点的有两种,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认为:废除一个阶级体系而不去创建一个新的阶级体系是显然不可能的,阶级的差异性是由分工本身所创设,阶级差异(隔阂)只能减少不能消灭。

自由主义认为:阶级社会不应在接受社会而应该在改革社会中得到统一,改革社会的理性比经济制度更有力量,这种理性本身就消泯了隔阂创建了统一。(这里的理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法律、道德等)

06 结语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无疑是存在隔阂,而且必将长久存在隔阂的。但是对于隔阂的产生原因,可能的消泯方式,减少程度,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完全的消灭所有隔阂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与隔阂同步灭亡的,就是政治。我们在各种历史事件、文化作品以及社交活动中,都可以发现角色间认知,以及角色和读者朋友们的认知存在差异性。

这种差异是由立场、学识和性格共同决定的,如果能够在发现这种差异性后,更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强求统一,并且在不能统一后郁闷气愤】。那么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回过头提一嘴《巴黎圣母院》吧,流浪诗人无法理解他老师副主教,以及副主教无法理解其他角色的原因,恰恰是对雨果对旧制度最有力的抨击。

可能有朋友会发现,隔阂如果用辩证法中的矛盾来指代,似乎好像没有问题。很简单,哲学概念往往是抽象,其他学科是具体,哲学的范式可以填充后运用在很多学科。

不过对隔阂问题的思考有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其中一定会代入思考者自身的价值取向,政治是一门妥协与平衡的艺术,价值取向正是平衡的关键。



【政治入门2】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有隔阂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