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家乡阿里河

2022-05-19 06:15 作者:老喻驱车徒步路上行  | 我要投稿

             我的家乡阿里河

                     被服社

       每每走进商城,面对目不暇接的名牌服装,尘封记忆里的《被服社》便被打开。

        往事如烟随风去,

        岁月无尽述不完。

       五六十年代阿里河人们在百货公司几乎是买不到成衣的。只能是买布做。

       在家里家庭主妇,修修改改,缝缝补补旧衣服。技术好的就自已剪裁自已做。不会裁剪的,就求列人裁剪好,回家用缝纫机自己做。没有缝纫机就到有的家去做。

      家庭就是一个小“被服社”。

      再就是去国营《被服社》去做。

      现在金鹿市场东门北侧一二十米处,便是当年“被服社”旧址。我们叫它"成衣铺”。

       它距副食品商店有百米的空地,地势低一米多。是低矮的几间泥土房。

        布很缺,一年每人六尺布票。成衣匠们不但要做好衣服,还要考虑尽可能的节省布料。

         成衣匠们,也是挖空心思,搅尽脑汁,不浪费一寸布。

      但平常百姓家,只有在逢年过节了才有可能去《成衣铺》做件衣服,平时是很少去的。

    穿上巜被服社》里做出来的衣服,尤其是出了名的成衣匠做的,那就是穿上了高档时装。

        被服社里都是能人巧匠,里面的上海生产的“飞人牌”缝纫机,更是受人推崇的名牌。

        我和哥哥,小时候穿的“棉猴”,就是在《成衣铺》做的。一个尖尖的棉帽子和棉衣连着,比棉袄长,黑色斜纹布的,穿上既合身又好看。

          一次要过年了,去《成衣铺》做衣服,布料是蓝华达呢的。好像是布料不足,裁缝上下量完尺寸,然后在布上左量右画的,说两人套着剪刚刚够,如果单个做就不够了。

        做出来的蓝色制服妈妈不让穿,到了年三十吃完晚饭才拿出来。

        过年穿上《成衣铺》做的新衣裳了!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国家已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旧貌换新颜。

         棉猴、制服没了踪影,《被服社》也早已远去。

       昔日的孩童已逾花甲,年华逝去;但这如烟的往事却留下,留下那永久的回忆……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我的家乡阿里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