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文化主题——饼模收藏家王来华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即将到来,时令食品“月饼”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制作月饼的模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近日,国际木文化学会团队专门拜访了饼模收藏家王来华老师,请他讲解“月饼模”中的民俗文化。

王来华老师是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首席专家,也是国内少有的饼模收藏家。从1996年开始,他已收藏各种饼模7000多件,藏品中,有山东、山西、福建、天津等20多个国内省市的饼模,还有来自日本、韩国和朝鲜等地。饼模材质主要有木、瓷、陶等,其中木制最多。

饼模是一种制作饼、糕、粿的工具,模子上刻有吉祥如意的文字或者图案,用这种模子制作出来的糕饼也承载了祈福祝愿的寓意。月饼模是反映中秋文化的一个侧影,常见的纹饰有广寒宫、玉兔,以及表达福禄寿喜、和谐喜庆、合家团圆等经久不衰的主题。




从事饼模研究20多年,王来华老师在2014年出版了《中国传统糕饼模》一书,这本书选择了全国14个省区市有代表性的一些糕饼模,用图片和文字释义,还从糕饼模业的称谓、流传、制作特点,传承方面的情况做了一些研究,是第一本全面展示中国饼模艺术的图书。

2020年9月26日,由王来华老师所著的第二本饼模研究书籍《乡食美刻——广西传统糕饼印模珍赏》一书在著名的大月饼之乡广西合浦“月饼小镇2020首届中秋嘉年华”活动上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这本书为广西民俗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保护和传承广西传统文化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此外,“合浦明月——王来华教授藏中外糕饼印模精品展”也同时举办。王来华老师从藏品中挑选了1200余枚精品,它们每一件都富含着中国糕饼文化、纹饰文化及民俗文化的历史。


2016年,应国际木文化学会的邀请,王来华老师来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参加“世界木材日”庆祝活动,将精美的中国糕饼模子展示给100多个国家的参会嘉宾,无论是当地民众还是外国嘉宾都无比赞叹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如何保护和发扬饼模制作工艺,保护、鼓励和培养相关的手艺人是王来华老师一直在探索的课题。糕饼模子是世世代代留下的生活印记、民俗艺术和文化符号,留住这些雕刻精美的模子,就是留住我们传统文化的印迹。



原创文章, 木文化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