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上古失败文明被放逐之地
蜀地——上古失败文明被放逐之地
学员问:老师,想请问一下:大家都很感兴趣,三星堆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她是华夏文明吗?她和夏、商之间有没有交流?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子弗老师:好的。从咱们文始道传承的说法,蜀地、蜀国,它是一个放逐的地方。就是历朝历代的失败者,都会被放逐。这个主要指皇族。非皇族,或者说是皇、特指王。比如说,我们举例商朝,商朝灭亡的时候,商纣王被烧死在鹿台,是吧?他的哥哥微子启 ,被封到了宋国。他的哥哥就可以被封到宋国,商纣王如果活着,如果他投降,他绝不会被封到某个诸侯国,只能被流放。而流放之地,都是蜀国。因为蜀国当时就是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我们以前讲过,她周围是群山环绕,只有一个地方能够与外界沟通,这个地方文始道叫做“羊水洞”。就是山羊的“羊”......

( 写羊水洞-02分01秒)
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与外界沟通的只有这么一个山洞。羊水洞据说是几百里,上千里。上万里什么的,这个不重要。反正你想想,穿过一座大山的水洞,肯定不会短。并且它是一个天然洞穴,估计是个熔岩洞之类的。在雨季,它里边水很大,只有在旱季的时候,水才小。洞里边肯定是有宽有窄,不利于追击。里边非常黑暗,反正进去之后,基本上追兵就追不到了,当然你要想出来也并不容易。
所以李白不是说吗?“.....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交通非常不便。 后来怎么就打通这个通道了呢?传说是“五丁开山”,就是把原来的山洞开凿成山谷了。神话传说怎么说的呢?说一个美女,美女蛇,钻到山洞里了,然后五个大力士,拉这个蛇,蛇钻进山洞,五个大力士就拉这个蛇,结果一拉,山洞就崩塌了,把五个大力士全部砸到里面了。我估计,按现在的说法,估计就是塌方。或者是炸药意外爆炸,施工队被埋到里边了。不管怎么着吧,反正就是蜀地与外界的交通逐渐被打开了,在原来就是不行。
作为一个王,我不杀你,把你放逐到一个地方去,你再也出不来了,你到那个地方自然消亡就行啦。反正中原地区,你威胁不到我。四川那个地方是出又出不来,进又进不去。所以称之为放逐之地。
我们这种说法,很多人可能不认同。其实怎么说呢?如果大家懂文字的话,从文字的角度,就是从蜀国的“蜀”这个文字的角度来说,你就能够知道它的本来意义了。我们要讲这个文化,我们必须得从文字来入手,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她叫“蜀”。这个“蜀”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我简单写了一下,这样大家是不是能看清楚?

这个字,就是一个“蜀”字。它上边是个什么呢?就是“眼”。是一个眼睛的“眼”。注意,它不读“目”。
什么读“目”呢?这个字读目。

就是眼皮上下开合的读“目”;眼皮左右开合的读“眼”。所以,这个眼是什么呢?.......我们再说一个看见的“见”。

(写:见-06分30秒)
这是看见的“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在跪坐,安坐的一个人,他开了眼了。眉际,我们知道“竖目人”,竖目人的那个目就是左右开合的。所以我们经常说“有见地”、“有见识”。
见是什么呢?就是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就是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或者说的另一面的东西。所以叫做“见”。我们说“看”,看未必看得见,但是“见”代表你真的看到了。
所以说这个“蜀”字,是这么写的。然后呢?这是个“人”,上边是个竖目,左右开合的目,下边是一个“人”,实际上这就是个“见”字。“蜀”字的整体是一个“见”字。见字里边呢?是一个“大”、一个“巳”字。

后来“大”字省略,这个“大巳”,其实就是我们所写的这个“虫”字。
这个“虫”字就是“大巳”。虫,原来不读虫,它读“䖵”。虫原来不读虫,读“䖵”。
什么时候读虫呢?平白无故它就读虫了吗?三个虫的时候,它就读虫。也就是两个虫,又生出一个虫,这个虫在中间,它发的是中间的“中”的音。如果去掉上边这个虫,两个虫读“䖵”(kun1)。所以虫子的本来读音它是读“䖵”。
就是“有物䖵成”的那个䖵,我们讲道德经的时候,老子说:“有物䖵成,先天地生,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不知其名,曰大.....”所以说“大道”,是老子对道的命名。这个“道”,它是一个䖵物,它名叫“大”,字叫“道”。
这是“䖵”。“大巳”是什么呢?我们说这个,很多人就说没概念。你看这个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图也就是那个人首蛇身,上半截是人,下半截是蛇的形象。那就叫“大巳”,伏羲女娲的那种形象就叫做“大巳”。它读“䖵”。
“有物䖵成”,就说两个虫子,这个两个“大巳”,组合到一起,就叫“䖵”,这个就是伏羲女娲图。这个字就是伏羲女娲图。它代表的就是“大”,代表的就是“道”。它是阴阳和合,这样一个基本意思。道,就是阴阳和合这样一种基本意思。

所以说蜀地的“蜀”,它的外形是一个看见的“见”,里边的这个“大巳”,是什么呢?就是说,王,是通天地的人,是大人,就是这个意思。
整体来说,它为什么要读“蜀”呢?“见”也不读“蜀”,“大巳”这个“䖵”也不读“蜀”。
它平白就读了个蜀?为啥呢?
我们要想理解这个字,我们还得看,除了上面这个,看见的见的这个“眼”,把这个“眼”忽略掉,就看下边,它又是一个字,就是这个字,外边是一个“人”,里边是一个“巳”。
这个字是什么字啊?这个字是一个“包”,这个字是一个“包”。

就是包住、包围、包容,这么一个“包”字。这个包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作孵化的“孵”。

(写:孵-12分34秒)
这个字,它又是一个“包”字。包字呢,它又读孵化的“孵”。这个“孵”,其实就是蜀的读音。孵,孵化的孵。是什么意思呢?这帮子人,就好像什么呢?这些个被流放的人,就好像又回到了娘胎里一样。被包围起来了,回到娘胎,回到他最初始的状态。回到他最初的民族的那种状态了。
当然,这种说法还不足以描述他被放逐的这么一个概念。那么这个字,也就是“蜀”字,它又与哪个字相通呢?就是这个字。蜀字又与这个字是相通的。
大家认识这个字吗?这个字就是属于的“属”。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字,这是个什么意思呢?上边大家看不明白,上面是一个“隶”字。下边是个“蜀”。“隶”、“属”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奴隶的“隶”,加一个蜀国的“蜀”字,就是属于的“属”。
它就告诉什么呢?隶是什么意思呢?你看,手里抓的是什么呢?这不是“水”啊,这是尾巴的“尾”,就是牛尾巴,抓住尾巴,就是动物的尾巴被抓住了,抓住尾巴。这个东西就叫“隶”。就是说被抓住了,被逮住了,被人逮住的“逮”,是吧?就是被抓住了,被逮住了。
所以,蜀的意思就是说,你被我抓住了,你被我逮住了,你就属于我了,你就归属于我了。你不被我逮住,那么你就是蜀国的“蜀”。被我逮住了,就变成属于的”属“了。明白这意思吗?我没有把你抓住,我把你放跑了,那么你就成了蜀国的“蜀”了。所以蜀国的蜀它又与哪个字相通呢?

这个字。大家认识这个字不?可能都不太认识啊,我写一个大家能认识的。

鹿,就是“鹿”字。就是梅花鹿的“鹿”。梅花鹿的“鹿”它下面又加了一个代表脚的一个“止”

脚步那个“止”。代表什么呢?追逐。追逐的“逐”。也就是这个字是个“逐”。追逐鹿,“逐”为什么读“逐”(zhu2)啊?是因为脚在追一只鹿。所以《山海经》上有这么一段,在某一个地方,有一个怪物,叫“鹿蜀”,什么意思?你要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你就要知道鹿是什么意思。不要说逐了,鹿是什么意思?你看这个梅花鹿,你看着他画的是一只梅花鹿,可是你要分解开来,你就知道它在说什么了。
上边是两只手,这个是两只手,叫“攀”。它画成了鹿角的形状,实际上是“攀”。两只手“攀”,也叫“拱”,两只手“拱起”。攀是攀登的“攀”。下边呢?是一个“眼”,这儿呢?它又是一个见,看见的“见”字。其实我们把梅花鹿的上边这个角去掉,下边这个去掉,中间这个字,中间这个字,就是蜀国的“蜀”字。
我把它简化一下。我们这么写。

我们这么画。翻过来看....应该这么画个反的啊?我们这么画。我们把这个鹿,紧凑一点画一下。它其实就是一个看见的“见”,里边又画了一个人。再画紧凑一点。它是什么呢?那你看这个蜀字正好反过来。所以说鹿和蜀,它是一个同源字。
鹿,它本意是什么呢?它本意是“孵”,就是怀孕的东西。它因为下边有个“包”。是吧?怀孕的,然后被追逐,为什么它不会被箭射死?或者而被石头砸死呢?古人也是有弓箭的,对不对?为什么不杀死,非要抓活的呢?逐是为了抓活的。追逐是为了抓活的。就是因为鹿,怀孕的鹿,才会被追逐。才会被活捉。为的是什么?是为了驯化它生下来的那个小鹿。是这么个意思。或者是为了圈养它。人工繁殖它等等这些个意思。所以说这个蜀跟鹿,它就是同源字。我们古语说:“逐鹿中原”,是吧?逐、鹿,是个同源字。蜀国的蜀呢?它也是同源字。
也就是说,蜀国的这帮子人,是被驱逐的、是被追逐的。是被放逐的。这么一个群体。或者说这个地方,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所以说,当你明白了这些个文字,或者说文字的内涵,
那么......通过对这些字的解读,我们就能够看出来,蜀地,它是中原文明争霸过程中,失败的族群,被流放之地。
那么当我们明白了这个,我们需要进一步说什么呢?就是说到朝代更迭了。每个朝代,它肯定要更迭。它的王族,它的那些个王,都跑到哪儿去了?在古代,在春秋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诸侯争霸,他只争夺政权。但是他不灭族。他不毁灭你的社稷。不像战国之后,战国之后是什么样的?就是杀戮。就是要灭国,灭掉你的祭祀。灭掉你的社稷。他是不一样的。在春秋之前,都是互相教训对方,你服了,就行了。不一定非要把你赶尽杀绝。尤其是对王族。尤其是对王族,奴隶那是另一说。他们都不会对王族赶尽杀绝。都会对王族网开一面。允许你臣服、允许你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