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2)——《纯》(1)
导论概述:
一、康德提出了哥白尼时代革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认识论提法。它是指不是对象在对立面,知识要符合对象,而是对象要符合知识。对象的知识是由主体建立起来的。在康德之前,人们认为人被动地获取知识,在康德之后人们意识到是人主动获取知识,康德看到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二、认识划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三者都有其先天的原则。
三、现象和物自体的划分。超出现象的知识,超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以此反对以往的独断论,即认为可以通过知识把握自在之物本身的知识,可以把握绝对真理。康德认为即便我们无法把握自在之物了(反对独断论),那么关于现象的知识我们仍可以确定其有必然性、普遍性,这便是反对休谟的怀疑论。休谟认为既然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真理,那么一切真理都值得怀疑。康德认为在现象界我们仍可以确立可靠的知识,即在经验范围之内也可以建立形而上学。
四、区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目的是为道德留下地盘。“我必须悬置知识,为道德留下位置。”康德暂时把知识悬置起来,研究自在之物的价值和影响,为信仰、道德留下地盘。道德不是知识的问题(反驳了苏格拉底的道德即知识),而是信仰的问题。而信仰的问题归结为实践的问题,实践可以涉及到本体——自在之物,但是自在之物不能主动地认识,一旦自在之物被认识所规定,那么便失去了自由意志。
《纯》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康德从这个问题展开了整个纯粹理性批判。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什么是先天?要理解先天,就要理解经验知识与先天知识的不同。“经验”与“先天”是互斥的一对概念。
康德理解的经验知识,即凡是真正的知识都是经验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等,康德首先提出,“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离开经验就谈不上知识。这与传统的大陆理性派背道而驰,先验观念论认为有一些知识,是天生就知道的,“大理石纹路说”。康德的认识论是经验派和唯理论两派的调和。
但是康德又说,“但是又并非都来源于经验”。“开始于经验”是指一切现实的知识都是由经验开始的,从时间上来说一切都是经验在先;“并非来源于经验”是从逻辑而言的,经验知识一旦开始形成,那么便对经验知识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后发现经验知识中包含来源不同的成分,这其中便包含了先天知识,即经验知识中包含先天的成分,而这些先天的因素并非脱离于经验知识以外的外来因素,而是存在于经验知识构架之中的。脱离了先验知识,整个经验知识的框架是无法建立的。只有通过这些先验因素我们才能获得构建知识体系的材料——后天经验知识。那么是不是说先验能力就是“先天”性的存在?不一定。康德认为没有经验,先验能力就是虚无,毫无意义,我们无法从经验中获得任何东西。
由此就引出了康德的经验判断论,即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以判断的形式出现的。”唯有通过“A是B”我们才能获得知识,单独的A与B都称不上是知识。既然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那么通过经验判断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判断中也存在先天与后天成分,二者结合才称为经验判断。
那么后天成分是什么?康德称之为经验性的判断。经验(Erfahrung)指经历过的东西,是德语中的名词;经验性(empirisch)是拉丁语中的形容词。康德用“经验性”来指代完全后天的判断,后天的判断完全是一种感觉判断、知觉判断,知觉判断(休谟认为的)是不能够称为知识的,它只能成为知识的材料,不能够成为知识。例如以下两个判断:“今天天气很热”与“今天我觉得天气很热”。前者是经验判断而获取的知识,后者仅仅是一种知觉判断,不是知识,只能成为知识的材料。
然后进入“先天”。原文的“先天”是a priori,拉丁语。也有翻译为先验的,验前的。“验前”逻辑性更强,但不符合中文习惯。康德提出的“先天的”是基于逻辑而言的,是指逻辑上先于经验的。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并非逻辑上在先。逻辑上的先天可以理解为独立于经验或先于经验。先天的因素是使得经验成为可能的前提。
康德举例,“挖房子的墙角会使房子倒塌”。尽管房子倒塌的经验还未发生,但是有一种似乎是“先天”的经验告诉我们“挖墙脚会导致房子倒塌”,这种“先天”的、预测性的经验似乎是“本能的”,但是这不属于前文所述逻辑上的先天。因为“挖墙脚会导致房子倒塌”可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根据别人的经验、根据牛顿的机械力学推断而出的结论,这还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预测性的结论。所以这并非是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先天”。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先天”?康德为其下了定义。首先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不是一种能预测能预见的事物。康德认为先天的普遍性是绝对的,不受任何时空条件约束,不以任何经验为转移。其次具有必然性,先天的知识不可能有另一种样式,不存在反面。例如数学上的先天的知识,它不存在偶然性。因此与先天知识相对的都是经验知识,都是后天的。后天经验知识中的先天成分是普遍的、必然的,而后天经验知识从内容上来说它都是先天的感觉、直觉、印象,因此后天知识有偶然性。
康德任务是寻找先天知识是从何而来的。康德分别从范围和种类加以研究。首先是范围。先天知识尽管是普遍的,但是这种普遍仍有范围。先天知识的普遍是局限于现象界的,局限于凡是能够呈现出来的。在信仰领域,在科学知识禁入的区域,先天知识是禁入的,科学知识不能解决信仰问题。
其次是种类。例如感性、理性、知性之中都存在先天知识,这三类也都依赖于他们本身的先天知识。在感性、理性、知性之中,先天(a priori)与先验(transzendental)是可以打通的。当然先天知识不仅仅是先验知识,例如形式逻辑是先天知识而并非先验知识,而先验逻辑才是先验知识而非先天知识,形式逻辑是为先验逻辑做准备的。先验知识是对先天知识的本身加以研究,这是二者的区别。先验知识是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我们从先天知识的来源、范围和种类研究后获得的就是先验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形式逻辑是先天知识而非先验知识,因为我们并未对形式逻辑的来源、范围和种类进行研究,形式逻辑没有自觉,它只是一套摆在那里的思维方式,而一旦对形式逻辑进行了来源、范围和种类的研究后它便成为了先验的先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