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被捕15年的江青选择自杀身亡,留下唯一女儿现已暮年
1991年,被捕15年的江青选择自杀身亡,留下唯一女儿现已暮年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前言 ≻—●
1991年5月14日,77岁的江青在北京酒仙桥的家中自杀身亡。18日,遗体火化,葬于福田公墓。
在那十年,由于江青曲解毛主席的主张,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被捕后,她虽然多次申请和女儿李讷见面,但李讷始终没有见她。

●—≺ 主席父亲≻—●
1937年深秋时节,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姑娘步入了毛主席的视野。姑娘名叫江青,具体信息不详。当时正逢主席身体不好,需要安排人员照顾。
在鲁迅艺术学院完成进修的她,主动揽过了这一任务。
起初,主席和她并没有太多的交流。她闲不住,就帮着收拾家务,整理书本文具。久而久之,二人逐渐熟悉并结为夫妻。

1940年,江青为47岁的主席生下了一个女孩。主席很喜欢她,并给她起名为李讷。希望她长大后能够少空谈,多实干。
“讷”这个字出自《论语》。小李讷也非常喜欢这个名字,经常把论语中的这句话挂在嘴边。
夫妻二人都对李讷十分喜爱,小小的李讷,也常常给忙碌的主席带来欢乐。

当时主席的工作十分繁忙,常常需要工作到深夜,顾不上休息。同志们多次劝告主席早点休息,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时间久了大家都担心主席的身体。
这个时候有人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主席熬夜工作的时候将小李讷送进了主席的办公室。
刚开始的时候,主席还没注意到身边多了个婴孩。当小李讷发出声响后,主席不觉转移了目光。停下了手中的笔,开始不由自主的逗弄起了小李讷。

很快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的时候,主席抱着小李讷转战陕北根据地。在路上,主席问李讷:“讷讷,这么多飞机大炮你怕不怕呀?”
小李讷回答说:“在爸爸身边,我就不怕。”
纯真的童言将主席逗得哈哈大笑。

1942年,2岁的小李讷已经能够在地上跑了。将她放在地上,只要稍不注意就不见了踪影。小李讷也十分乖巧,见到周总理等长辈,都会开心的打着招呼。
同志们在主席办公室开完会后,小李讷就会喊着:“叔叔、伯伯们再见。”然后将他们送出院子,自己再蹦蹦跳跳地跑回去。
主席也十分疼爱小李讷,经常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小李讷散步游玩。按照李讷的回忆:
“两三岁的我,总是握不住父亲大手。每次散步,都是父亲的大手包着我的小手。小小的我也走不了多远,总是走着走着就到了父亲的怀里。”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开始能握住父亲的一根手指头,两根手指头,然后是整个大手了。”
主席虽然十分疼爱李讷,但对李讷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从小到大,李讷也没有因为父亲的光环受到其他特殊的关照。
在李讷五岁的时候,她就和大家伙一样,拿着小小的饭碗,到食堂去排队打饭。她会端着小小的饭碗,吃着和大家伙一样黑豆,穿着同样带补丁的衣服,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

有的时候小李讷也会发愁,担心黑豆吃多了,会让牙齿变得黑黑的。愁眉苦脸的小李讷悄悄拉了拉主席的衣角,“爸爸,我的牙齿黑吗?”
主席就会笑着说:“没有啊,我的娃儿牙齿最白了。”
由于形势的变化,在李讷六岁的时候便开始跟随着部队转移了。年纪太小,她不会骑马。

为了安全,同志们就弄了一个铁架子放在马背上,然后把小李讷放在铁架子里面,防止她从马背上跌落下来。
虽然路上很艰苦,坐在铁架子里面也很难受,但小李讷始终没有抱怨什么。
她虽然生活在战火中,但依旧天真活泼。

有的时候,韩桂馨看着李讷走累了,就会背着李讷继续向前走。这个时候,小李讷就会用小小的手掌替她擦汗。
令韩桂馨最感动的是,有一天她背着小李讷,李讷的嘴唇贴着她的耳朵,轻声说道:“阿姨,等我长大了,我也背着你走。”
那一刻,韩桂馨的心中感动极了。

1948年革命形势发生了好转,主席等人入住了西柏坡根据地。
已经到了上学年级的李讷,由于缺乏稳定的环境,跟着大部队东奔西走,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主席便拜托韩桂馨同志帮忙教导李讷。
韩桂馨是中学毕业,教李讷看书识字还是绰绰有余的。而主席则会在忙完工作后,也会教导李讷一些相关知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讷正式入学接受专业的教育。当时李讷进入到了北京的一所小学,在四年级做插班生。
李讷十分聪明,在学校里认真学习,课后和同学们积极互动。
主席也没有放松对李讷的要求,他要求李讷对自己的身份向同学们保密。不要拿着父亲的名头到处炫耀,也不要告诉同学们自己家住在哪里。

李银桥是主席身边的卫士组组长。有一次,李银桥出门办事。正好是周末,在路上遇到了回家的李讷,就顺带着接了回来。
当主席知道李讷是坐着中南海的专车回来的时候,大发雷霆。
李银桥解释说,自己害怕李讷坐公交车不安全,所以才将孩子接了回来。
主席却说:“我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坐公交,能骑自行车,能走路,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行了?”

李讷就是这样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坚强品格。
在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女子中学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小的时候营养没跟上,导致李讷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经常生病。
1958年1月下旬,李讷突发疾病,需要入院治疗。
但主席没办法像普通夫妻一样,去往医院探望。只好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鼓励女儿要坚强。李讷认真完成父亲的要求,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高中毕业,李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在北大历史专业就读。
在大学期间,李讷正好赶上了特殊时期,全国正在闹饥荒。大家都吃不饱饭。李讷没有搞特殊,吃着和同学们一样多的食物,做比同学更多的劳动。
当时,李银桥的夫人知道李讷在学校饿肚子后,就偷偷让李银桥拿些食物、罐头、饼干给李讷送过去。

主席知道后,立即让她把食物给退了回来。还对李银桥说道,“全国都困难,我不能让她搞特殊。”
由于李讷为人低调,踏实勤劳。班上的同学们和她都处的很好。直到毕业的时候,班级里的同学们都不知道李讷是领袖的孩子。
●—≺ 李讷的恬淡生活≻—●
李讷大学毕业后,主席为了磨练李讷,将她安排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
正是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李讷认识了一个叫徐宁的同志。两人一起劳动,并慢慢产生了感情,最终成为了情侣。
李讷的母亲非常反对二人的恋爱,认为这会影响到她。李讷迫不得已只好向父亲求助,主席很尊重李讷的选择,对二人的事情表示了同意和支持。
在主席的支持下,李讷和徐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不久,李讷就和徐宁有了一个孩子。从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夫妻双方却没有了之前的温情脉脉,总会因为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发生口角。
二人的婚姻就在这样的吵闹中走向了结束。
离婚后的李讷带着儿子返回了北京,在北京过着独居的生活。她的母亲不止一次地提出希望女儿能搬过来和自己居住,但李讷始终没有同意。
李讷在北京生活了不久,就得知了主席病重的消息。
李讷很是着急,四处奔走打听能够治疗父亲的消息,希望能够改善父亲的身体情况。但不幸的是,主席已经积病难返,药石无医。
眼看着主席的病情一天天的加剧,李讷的身体也渐渐消瘦了下去。为了照顾主席,李讷经常呆在主席的床前,片刻都不敢离开。
为了能够在主席醒着的时候看到她,李讷经常不眠不休的陪护。李讷在陪伴了父亲最后一段时间后,便永远的和他分开了。
看着李讷黯淡无光的面容,她周围的亲戚朋友们都很着急。
当时李讷正在住院,她的变化大极了,完全没了以往小时候的模样。韩桂馨夫妇刚到病房门口,李讷一眼就认出了二人,高兴的喊道:“银桥叔叔,韩阿姨。”
之后,韩桂馨一有时间就会去医院探望。韩桂馨经常开导李讷,但都没有什么好的转变。这让夫妻二人非常担心。
夫妻二人思量了许久,总算想到了一个办法——给李讷再张罗一门亲事。这样有个人长久的陪伴在身边,总好过一个人。
韩桂馨和李讷在聊天的时候。韩桂馨有意识的将话题引向了家庭方面,见李讷并不排斥,就说到:“你现在这样带着孩子,一个人多难啊,要不我帮你介绍个对象吧。”
李讷默然无声,没有明确表示反对。
夫妻二人在认识的人中选择了好久,最终选择了王景清。王景清曾经是李银桥的同事,曾担任过警卫员。后来,因为安保受伤,才安排了退休。
经过韩桂馨夫妇二人的介绍,李讷认识了王景清。得知王景清在云南工作的时候有过一段婚姻,但因为性格不合适选择了离婚。李讷对此表示理解。
独身一人的王景清也对李讷非常满意。二人在见面后不久就选择了结婚。
结婚后,王景清对李讷十分照顾,李讷也将身边的孩子改姓王氏。
王景清经常带着她到处溜达,时不时的讲一些小笑话。在王景清的悉心呵护下,李讷的身体也渐渐恢复了过来。
夫妻二人经常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接送孩子上下学。在李讷生日的时候,王景清还会特意送她一些生日礼物。
王景清想搬去秦城居住,李讷也十分同意。就这样,两人离开了北京。
在接到母亲自杀的消息后,李讷沉默许久,母亲曾给她留下三条遗愿,分别是:和主席合葬;将骨灰葬在山东老家,以及保存好她收藏的古典书籍。
可这些愿望,她一个也无法实现。
李讷在王景清的陪同下返回了北京。收殓好母亲的骨灰,李讷将其放在了自己的家中。
后来,李讷表示:母亲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如果将骨灰埋在某个地点,可能会被砸毁。自己又不能够一直守在墓边,就只好先放在家中。
12年后,当乌云消散后,李讷自掏腰包,将骨灰埋在了北京西山福田公墓。墓碑上刻着“先母李云鹤之墓。”
在处理母亲遗留下来物品的时候,李讷将一些珍藏的书本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这其中包括董必武、季羡林等人的手稿。
在处理好母亲的事情后,李讷和王景清又恢复了以往的日子。夫妻二人每天养养花,打打太极拳,偶尔还会小酌几杯,生活比较惬意。
在2021年,王景清因病逝世。
这就是主席的女儿,在见过繁华后,选择平淡的李讷。
●—≺ 笔者观点 ≻—●
李讷,在艰难的时候没有抱怨,在富贵的时候没有炫耀,正如主席对她的期望“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她一直用着实际行动来为社会添砖加瓦。
主席的家风、家训,在李讷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踏实、勤劳、实干、奉献。
好的家风不仅仅是家庭的文化传承,更是一个社会稳定、友好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石。
我们要主动践行正确价值风向,积极培养独特家风文化。用小家来撬动大家,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助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