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四星是因为和第一季动画制作来比较
同一个公司,同一批制作人员,在第一季的热情过后,明显能够看到进入了疲惫期。
细节的数量和精度,以及动画镜头的切换手法,还有镜头语言表达内容的丰度。
很遗憾,都有下降,而这个下降在《花街篇》里更多。
如同做成了圆形绿球的花椰菜,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制作水平下降的这个事实,如果平心静气去对比,是能够感觉出来的。
很多人觉得三渲二,再保留一部分3D的火车变触手那里战斗精彩,但“战斗”指的是梦境中主角的自杀,以及在触手危机中每个人轮流出境的表现。
但很遗憾,在这一部分,我觉得是整个无限列车篇中最糟糕的一部分,并不是对触手之类的东西有什么偏见,而是在战斗镜头处理,人物出镜处理,以及巨大触手肉块和精致背景画之间那种疏离的违和感,破坏了前期营造的代入感。
浮世绘艺术的高度,厚涂版画的精度,让一个三渲二拉低了平均表现力,我觉得这种技术力上的成功,并不能弥补画面质感的丢失。
属于丢了西瓜捡芝麻。
但很多科技和代码爱好者,可能更振奋于动画科技的进步,以及3D技术在动画之中的应用。可惜高技术≠高艺术。
反不如的代入一种克苏鲁风格的油画风格,或者用东京奥运会上展现那种哑剧艺术来彰显恐怖和扭曲的氛围。因为恐惧扭曲同样不等于不和谐。
恐惧画面和扭曲画面,是完全可以和谐的展现在美好的景色中的,并且还能起到,蝉鸣夜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作用。
情感镜头的突出表现,多为原漫画的意境,而作为动画制作中填补的东西,与原作产生了差距。
就如同第一季,第十九级那出圈的一刀。明显砍断火车头的一刀有复刻的嫌疑,但其中蕴含的内容,相距甚远。很多弹幕和评论都在刷帅,却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联想到十九级那一刀的风情,并在情感上进行了潜意识的加值。
脱出粘连的情感,单纯分析这一刀,并无亮点。
之后无论是飞刀插上弦三,还是小炭愤怒咆哮,还是炎柱死前微笑。我承认动画制作者还原并丰满了原作黑白漫画,并托福于配音演员,这里表现的都很好。
只是在炎柱死后的哭戏,无谓的拉远镜头,产生了大量青草地空白和景色表达,甚至都没有乘客撤出的细节,还让人们不由得产生《景色好漂亮,画师画的好美啊》的这种“心旷神怡”的思想,而并不能将情感转移到哀而不伤的高级情感,或者痛哭流涕的冲动情感,或者愤怒冲动,准备继续迎战的王道情感之中。
四选一,或者有更多情感,唯独不理解为什么要选择“心旷神怡”的情感表达。
这种犹豫镜头产生的情感上的不连续,让炎柱死后的那部分并不让人满意。
而且作为整个战斗后,做战斗总结的点睛之笔的伊之助“我们能做的就是拼了命的回应炎柱的期待。”这段话,采用的是搞笑视角吸引观众注意,并且应用了呆板的固定镜头,完全集合了分散注意,站台念稿的糟糕体验。
回归第一句话,能够明显看到制作团队整体的疲态,以及赶工般的“完成任务”,而缺少了对细节和情感表达上的精雕细琢,让人并不能全然满意。
我之前说过,《鬼灭之刃》的剧情对比《同级别的动漫》,是缺少内涵的。一不明悟玄,二不黑深残,三不转逆变,四不沙雕。都是很简单的“杀鬼-鬼有故事-人们团结-杀鬼-鬼有故事-人们团结”这样简单结构的升级堆砌。但这样的王道故事有一个好处,就是故事简单明了,很容易说明白,讲清楚,看完了和别人三两句话就能讲明白自己刚才看了什么,并且还在每个故事中带上一些人文情怀和友善思想,并且催人泪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故事简单,自然就要追求细节,追求完美,而这个“完美”的标准,在第一季已经有了一个定性和定量,甚至不需要和其他的动漫进行横向对比,只需要纵向对比就可以,而对比的结果,只能说差强人意。
所以,既然不能跑,就要走的扎扎实实,稳稳当当,不卑不亢,不疾不徐,步步为营,精雕细琢。这才是《鬼灭之刃》老少咸宜,火出圈的重要原因。
很喜欢《鬼灭之刃》,希望能做到更好吧,虽然花街篇已经出了,也看到了,想改什么的也改不了,如果在B站里有《花街篇》,我真的可能会打3.5分或者3分。
虽然打出来字也没什么用,但毕竟是观后感,是评论,而上面的,就是代表我个人的态度。
略有失望,但还是很好的动漫。
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