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有深度,想哪写哪

2023-07-03 18:29 作者:EstellaGreenwood  | 我要投稿

毛姆曾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这一度是我的座右铭。尽管我有许多小的想法与这段话中所传递的某些点大不相同,但总体而言这段话所传达的朦胧的思考随着我的成长逐渐得到了证实。可谓初读不知句中意,再读已是句中人。我常常想,分析自己心中那些并不令人愉悦好受的感悟并将其表达出来,这种做法就好比硬生生地将自己跳动的心撕扯开来,在血淋淋的流淌着的骨与肉中拽出埋藏其中的肿瘤一般。痛,但是必要;丑恶,但是真实。 所以我感到自己有义务写一点东西了。无论是荣耀还是伤疤,我向来对于展露真实的自己不甚忧虑。退一万步讲,我现在所写下的文字正如毛姆口中的“符号”,模糊不定,无法被洞察,因此为了还原本真,我在措辞上需要时时注意自己的坦诚;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同时也是安全的——因为就算有人看,那么他所理解领会的东西也并非出自于我的本意。这种既被理解又不被理解的感觉真是令人着迷。 语言真神奇,不是吗? 话题有些偏了。总而言之,这是一篇非常随意的文章(甚至真的能被称作文章吗?),主要内容有关本人近期以来对于自我某些方面的剖析与感悟,顺带会夹杂着一些天马行空的不甚合理的发散。不存备忘录是因为备忘录太过杂乱,不发朋友圈是因为话题太过抽象冗长,但我迫切地需要寻求输出,于是兜兜转转找了好久有关文章发布的网站,还是回到了这里。所以它能够与你见面,纯属无数必然原因作用下的偶然。不过宇宙本就是由无数的偶然碰撞而成的,说不定我现在又为宇宙的终极规律提供了一个范例呢。 一、“共情”、情感与爱 之前我一直认为,“共情”与“同理心”是两码事。前者指传统意义上的“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后者则是“通过自己的因果推演与假设”在“客观道理”上产生的理解与共鸣。共情对我来说是飘忽不定的东西,宏观灾难有时甚至不如微观个体的不幸容易引起我的内心波动;但如果继续深挖下去,似乎这种“波动”也是通过情绪感知与分析来龙去脉一系列的流程而产生的。虽然二者达到的效果大致相同,但这到底是否有关情感呢?这引发了我的第一个困惑,有关“共情”。 (你或许会注意到我的每个小标题都加了引号,这是因为这些全部都是我通过结合内外信息而融合成的“个人理解”,而并非某个大一统定义。毕竟就连某些司法解释还要因情因地制宜呢。) 在精神分析层面,“共情”的定义如下: 首先,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其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最后,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看起来非常Ti的咨询师。不过好吧,看样子所谓“分析”也的确属于共情的一种手段。这与我之前在lof上看到一个老师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在非学术研究的日常情况下,定义无需争论,只需要确认。”似乎太追求解构总是会让我自我怀疑自己的情感功能部分缺失。太追求解构也总是会破坏掉一些本来“完好”的东西,比如自身的情感。仔细想想纠结所谓的定义也似乎并无作用,我总是会在放松状态或外部刺激下体会到所谓自然的情感奔涌。所以姑且就当我拥有一部分这种能力了吧。换句话说,我得尝试接纳自己的情感。 宏观上的情感,我想谈谈爱。《星际穿越》里有一句台词:“爱不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东西,它能让我们超越时空的维度去感知它的存在。我想,我们应该学着去相信它。”似乎越宏大的东西越没有明确的定义,就像每个人感知到的爱的形式都不尽相同,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造就了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无人例外。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群体,“爱”都是崇高的。我可以说它虚无、说它只不过是一些化学物质与激素的碰撞,是盲目的追求与飞蛾扑火,底层需求仍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的“欲望”。总是存在无法用科学解释清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它是推动整个人类群体发展前进的根本源动力之一。有时候,人类是需要一点不明所以的希望走下去的,这种情感纵使微渺,却往往能够以另一种形式延存千古。 仔细想想,我会得出一个令我疑惑、吃惊并五味杂陈的结论:理性的尽头是感性。从我们选择相信“理性”这种东西的那一瞬间开始,我们就相当于选择了一种信仰,一种根基于科学与逻辑的信仰。而选择这种信仰的行为本身正是一种感性产物——我们凭什么说理性在事物判断与决策上就一定优于感性呢?甚至可以说,一昧的“理性”反而是对感性的逃避。我担心,越笃信理性的人以后反而会在感性上摔得越惨,否则就会滑向回避与虚无的深渊。 更多的东西我不想再写,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已经为我解释了更多,我无力反驳,无力超越,但我仍在寻求一个更加具象客观的解释。真的存在所谓“缺失的另一个自己”吗?真的存在所谓灵魂上的共鸣或者震颤吗?这些都是感性的不负责任的说法,而我想要更多。爱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不完善自己如何爱人?确凿的科学定论和无法解释的情感,我到底该选择相信哪个?…… 你还在看吗?我希望从现在开始的十年之后,你能够给我我想要的答案。 二、“孤独”与厚障壁 稍微成熟一点的人已经学会了最基本的自洽。比如我现在通过观察身边一些内向的朋友,我发现绝大部分时间下的孤独对他们来说是舒适的、安心的,他们能够进行深度的情感体会与生命思考,这意味着他们无需凭依外界也能够形成内部的自洽。 这倒令我艳羡不已。我喜欢独处不假,独处的确能够让我理清一些自己的思绪,做好自我的整合与调解。但“孤独”和独处不同。孤独是一种主观上的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尤其在大学之后,在我身上多体现于被动状态;我无法依靠孤独来完成自我自洽,在entp的状态下,这种接触不到他人反馈的孤独感几乎让我窒息。它不是来去匆匆的暴雨,而是余生漫长的潮湿。 身为宇宙中在时间空间维度上都再微小不过的一个个个体,活着对我们来说就是慢性死亡,而人们只是想要选择一个真正舒适的慢慢死去的方式。人世上所有的内卷不是为了争夺“不受刑”的权利,而是在争夺受哪种刑的“选择权”罢了。人际关系上也是如此,孤独无法避免,但可以或多或少地减轻。不可否认的是,即便一个人再怎么享受孤独,他始终要拥有对外输出与亲密关系的渠道——人生来就是一座座孤岛。但正是孤岛们相互碰撞时迸发出的那一点温暖,才不至于让人生孤独地那样泡在海水中,氤氲,发肿,腐烂,无人问津。 所以尽管再少,我们仍然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连结。更深层的原因我正在探寻,但我想,没有任何一台机器能够维持一种模式运作几十年:零件会生锈、锚点会松动、机油会耗尽。因此它们需要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上油。人也是一样,只不过背后参杂的情感抑或其他因素更为复杂罢了。像叶片呼吸与蒸腾作用需要气孔,人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输出的发泄。尽管程度再小,却也聊胜于无。 再来说说“厚障壁”。第一次见这个词是在《故乡》的全文中。那时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那个炎热的清澈的夏夜里,迅哥儿与少年闰土的无暇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竟会演变到如此境地。似乎世界总是偏爱在童年时期蒙蔽我们的双眼,等到长大后发现了世界的全貌后却也无济于事。 所以我说,活着就像慢性受刑,中间间歇的快乐就像是我们的麻药。我们清楚人生毫无意义,清楚人与人关系的背后不过价值交换,清楚这个世界是一团乱麻,在无序混乱的路上一去不返……我相信我周围的人也都看到了那个令人绝望的尽头,因此我们只是站在高高的天台上相互沉默,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所以任何触及不到人心实质的东西都变得虚无缥缈,轻盈,却像一层厚厚的墙壁,我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内心,而他人也无法真正理解我的。 这与我向来所渴求的理解背道而驰。这是我痛苦的根本来源。 三、“自我”与破境 有些时候我会变得不像我自己,特别是在某些人面前。一是我的Fe有时会阻断我的Ti从而阻断我的深入思考,二是我总是太急于撕开自己的一切——纯粹本真的向往与面目可憎的伤疤——向他们进行着展示,渴望着有人了解全部的我,殊不知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等到谢幕时分我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观众却早已不见踪影。因为想消解那层“厚障壁”,但却偶尔弄巧成拙;因为有着过高的期待,所以结局总是会令人哑然失笑。我逐渐不敢贪恋,我淡漠疏离。所以逐渐地,我学会了隐藏自己,我学会了降低预期,我学会了独来独往,我发自内心地开始享受它们。我也会有时难过,有时郁闷,这种幽微难言的情绪我甚至无法描述,但我在探寻方法,尝试排解。 儿时看到过“清醒时做事,迷茫时读书,独处时思考”或者“得意漠然,失意坦然”的箴言,当时不当一回事,现在却发觉无比的可贵。或许我应当开始着手尝试更加渴望的事情,尽管前路漫漫,但我相信长夜将尽。我不认为我会像上文那样死去。我仍然会尝试,会勇敢,会小心翼翼地藏着对他人的希望,会默默地收敛自矜自傲,探寻并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也许,有时候一段时间的沉淀并不是什么坏事,等到闭关归来,我会变成一个更有趣、更独特的人也未可知。

此时此刻,思绪梳理到这里,我也没有更多想说的了。十八九岁的年纪似乎总是在幼安先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与“天凉好个秋”两种状态无限切换与循环,不过我猜,或许少年的独特也正是来源于此。

所以此时此刻,我正在宇宙的某一个微小的时空节点,在漫天无形的数据中埋藏下一小部分的我,这部分的我放在整个历史与世界中太过微不足道,甚至放在我身上都无法描述一半的我。权当是没有任何深度的意识流抒发产物吧。

就像悲观主义者需要乐观,理想主义者保持现实,荒诞的人间需要遗失的温存,人生更需要中庸,需要勇气,也需要希望。

思绪发散杂乱,望不要介意。

没有深度,想哪写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