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本质主义(2-1-2)——存在、虚无、无限、万物,太一与命运赐予它的

2-1-2.本质主义(Essentialism)
- 本质主义由巴门尼德提出
- 在场域论上是太一(one)/宇宙(universe)所存在的位置和限制太一在其位置的命运(fate/dike)
- 在本体论上本体是太一(one),只有太一是真实的
- 在认识论上是真相/真理(truth,不生不灭,神通过逻格斯说出的)与表象(appearance)/端见(二元对立的,凡人的信仰)的对立
- 巴门尼德真正开启了形而上学,把握了形而上学的基本结构,本质/真理(太一)和表象(体验)/端见都是本体论框架内部的与形而下的,而必然性/命运/逻格斯都是在本体论框架外部的与形而上的,都能归结于“无”,巴门尼德认为无的维度是无限的,但实质上它是有限的维度,没有对其进行本体论化(ontoligized)。太一的主体性被遮盖(认为第一人称主体性只能聆听逻格斯,由此得到真理),只能通过外部的形而上的事物才能得到解释
- 太一即所存在的东西,它最初是散乱的,不断处于生成和消亡这两种本真状态,之后命运将其束缚在闭合的本体论框架中(存在者存在的原因),使其被完全符号化,颠覆符号系统的否定性不被允许,太一变为没有差异且处处都是相等的一个整全,其中的一切都由命运的符号系统所规定,处于其应在的位置上不再改变(everthing is registed),其中只有当下并永恒地处于当下,它的生成与消亡也就不再可能,因而太一实质上就是被命运阉割的结果
- 原初力量无(nothingness)在奠定本体论框架之后(将太一束缚在框架中),由于要在对太一进行主宰(对其施加压力),隐匿到框架之后,无法现身也无法被把握(不存在者/无不存在的原因),太一只是有求于无/无所求(in need of nothing)的奴隶(它拥有的东西和一切相比,实质上什么都没有),受到符号系统的束缚,没有剩余/欠缺(作为整体),因此无限的存在在其中不被允许;若其中有无限的/可以敞开的东西,由于太一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太一就会要求一切都是无限的(in need of everything,作为主人的“无“的状态),就会要求成为自己的主人(拥有主体性),脱离本体论内部,创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