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伴读《宋诗选注》第六讲:故事

小伙伴们大家好,第六讲我的备课笔记如下。(但咱们课上讨论时,随口提及的那些诗歌不含在如下备课内)
我们主要只分享了一个主案例
6-1 汝坟贫女by梅尧臣
汝坟[1]贫女
梅尧臣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馀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2]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当时,正在征兵(弓手),老人和小孩都聚在一起。天空正下着大雨,天气很冷,路边有数百个死去的人;从“壤河”到“昆阳老牛陂”,冻僵的尸体一个接着一个。
汝河的河边有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孩,走在路上凄惨地哭着。她说家里只有一个老父亲,没有其他的壮年劳动力了。郡上的官吏过来要求征兵,粗暴至极,县里面的官吏不敢反抗,只能敦促大家不要滞留尽快上路,老父亲没有办法只能拄着拐杖就上路了。我没有办法,只能不断地拜托同去的人,希望大家对自己的老父亲多加照顾。刚刚听说有人回乡来了,问起父亲的着落,心中慌张疑惑不已,但最终得到了确切的消息:父亲大人已经在寒雨之中,冻死在壤河边上。我一个柔弱的女子无所寄托,父亲的尸体也无法安葬。生了一个女儿不如男人,我现在活着却又能承担什么事呢?捶胸顿足地呼喊苍天,我之后究竟是死是活呢?
现代人读诗,大多是为了敦促自己不要丢了中文,有时也是为了舒缓神经,所以总喜欢读些莺莺燕燕,好风好景的诗歌。但既然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宋诗,那梅尧臣的这首《汝坟贫女》就实在是绕不过去。诗中的每一句都是拳拳到肉,每一句都扎在读者的心头。其实,要用100个字讲述一个生动且令人落泪的故事,本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梅尧臣做到了。
第一句介绍背景,直抓人心。“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人心都是肉长的,哪有人听到凄怆的哭声不会侧目回头呢?另外,这种以第三人称起始的叙事方式,在大家所熟悉其他文学作品之中也很常见。譬如《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是以一个叫做瑞德的囚犯作为旁观者展开叙述的。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情节切入往往较为平滑,读者的代入感强。
第二到第五句是描述故事的起因。“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已经老态龙钟,走路都需要携杖的老父亲,真的有必要被征兵么?诗人没有给出自己的任何评论,但老父亲一言不发,女儿频频嘱托四邻,实在是她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这时,读者们的情绪,正在被积攒。
第六到第七句是描述噩耗发生。“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被征兵而去却不是战死,而是在寒雨之中冻僵而死。河边横尸无人收,这便是当时当地,民不聊生最好的注脚。读者们的情绪,在这一刻已经被点燃。
第八到第十句是哭诉老天,是情绪的爆发,“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弱女子不能直斥上天,但那一声声哀嚎,自责“生女不如男”,问上天“生死将奈向”,是情绪的爆发。诗人自己怎么想?是什么感受?他不肯说,让读者自己评判。
心如刀割,不做评论。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记得早点睡。
[1]河南汝河河边,在诗歌里面出现频率高是因为在历史上这是一条不太老实的河流,反正就是各种水灾;不过在这首诗歌之中,梅尧臣应该是借自《诗经》(钱钟书《宋词选注》解析):“汝坟”原是《诗经》的《国风·周南》里的一首诗题。那首诗是妇女的口气,说道:“鲂鱼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鳊鱼尾巴变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如此,父母穷困谁养活!)
[2]闾lǘ,里巷,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