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无门的亚平宁“指挥官”——意大利“金牌指挥官”级驱逐舰始末

在意大利,“金质勇气勋章”是前线将士们能够获得的最高等级的荣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勋章仅仅颁发了368次,是整个欧洲最难获得的勋章。因此,如若前线部队的指挥官能够获得这枚勋章,也会被冠上一个响亮的称号——“金牌指挥官”。这些人在战场上被视作英雄,因此意大利海军也在二战期间将他们的名字用来命名了一型驱逐舰。意大利海军希望这些以战斗英雄命名的驱逐舰也能够如同那些真正的战斗英雄一般,引领他们走向胜利。这型驱逐舰就是本期专栏的主角——意大利“金牌指挥官”级驱逐舰。
1.前传——二战前的意大利驱逐舰
二战前,意大利拥有55艘现役的各型驱逐舰,这其中还不包括分类为大型鱼雷艇的一些吨位与作用均与二线驱逐舰无异的舰艇。在这些舰艇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拥有强大火力的两型大型驱逐舰——“狮”级与“航海家”级。
在一战结束后,意大利人延续着自己海军编制理念,使用着一种被称作“侦察舰”的舰种。这种1500~2000吨级的小型舰艇被其他国家视作大型驱逐舰,而意大利也在1938年将所有的“侦察舰”重新划分分类为“驱逐舰”。侦察舰拥有比其他国家用作侦察任务的轻巡洋舰更高的航速、更好的机动性以及更为便宜的造价,其火力对于机动性相似的驱逐舰来说则是碾压性的,而其作战半径较小的缺点则由于意大利海军的作战环境而被缩小,可谓是一种极为符合意大利本国国情的舰种。由此,意大利也在一战结束后立刻开工建造了3艘“狮”级侦察舰——该级侦察舰本计划于1917年开工建造5艘,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被推迟,数量也被削减。“狮”级侦察舰拥有多达8门120mm主炮,单从火炮角度看,在美国的“波特”级驱逐领舰服役前,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型驱逐舰能够望其项背。

尽管“狮”级已经足够强大,但其毕竟是源于一战时期的设计,技术水平有限。随着战后法国“半舰队”理论以及大型驱逐舰的发展,意大利海军也研发了自己全新的“侦察舰”——即为“航海家”级。“航海家”级尽管相比于“狮”级,主炮数量从8门减少至6门,但是其航速却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轻载40节以上的水准。在这方面,意大利人显然是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压力,作为他们的最大假想敌,法国的新型驱逐舰设计或试航航速普遍都在38节以上。因此,在“航海家”级往后至二战前夕,尽管意大利没有再设计新的“侦察舰”——主要是因为法国也没有建造更多的新型大型驱逐舰——但是后续以护航为主要任务目的的小型驱逐舰在设计上也是以“速度”作为第一要素(注:随后在1938~1939年,随着法国海军决定再度建造新的“摩加多尔”级及其改进型,意大利海军也设计建造了更大更新型的“侦察舰”——“罗马队长”级,不过如前文所述,此时“侦察舰”的分类其实已经变更为驱逐舰了,但是其他国家的研究者还是将“罗马队长”这种超规的驱逐舰称为“轻巡洋舰”)。“航海家”级之后,意大利人建造了从“达多”级到“战士”级共5个级别28艘的1600~1700吨级的驱逐舰,这些驱逐舰大同小异,设计航速也均为38节——与“航海家”级相同(试航轻载的话可以达到40节)。她们也与“航海家”级和“狮”级两型侦察舰以及一众一战末期或一战刚结束时建造的千吨级驱逐舰共同构成了二战前意大利海军驱逐舰队的主力。


2.诞生——永远不够用的驱逐舰
1940年6月,意大利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上其他各大海军大国相同,尽管意大利拥有驱逐舰数量不算少,然而这种虽然吨位小但是却时刻担负一线作战任务的舰艇似乎永远也不够用。不仅如此,在加入战争3个月的时间里,意大利海军就折损了7艘驱逐舰,这其中还有5艘是舰龄较新的“旋风”级(1927年服役)。1940年9月,意大利海军决定新造7艘驱逐舰以补充战时损耗,这些驱逐舰计划于10月份立即开工,因此他们将按照现成的“战士”级图纸建造。不过基于战时的经济和原材料原因,只有3舰是按计划准时开工的,其余4舰则均延后至1941年。

不过即便为了快速补缺而新造7艘“战士”级,驱逐舰不够用的问题依旧摆在意大利海军面前,更何况在战争条件下,驱逐舰的战损率也是越来越大。至1941年中叶,意大利驱逐舰的战损率已经达到每个月损失1~2艘的水平,长此以往必然不是个办法。由此,海军部得出结论,现有舰的高损失率说明其性能已经不能满足意大利海军的使用需求,本国的造舰速度也赶不上驱逐舰损失的速度,因此设计建造一型全新的、性能更为优秀的驱逐舰将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
新舰的设计工作被指派给了意大利海军建设部内最有声望的卡洛·西吉斯蒙迪中将——这位天才设计师此前为意大利海军带来的最为著名的作品即为“雇佣兵”级轻巡洋舰,居塞佩·马拉戈利中校则作为他的副手。海军部为他们设定的新驱逐舰技术指标为标准排水量2100吨、相比于战士级提升20%的动力和30%的续航能力,航速35节。根据战时经验,意大利驱逐舰普遍只有2000海里的续航力不敷使用,难以连续投入高强度的护航和作战任务,而这也加剧了驱逐舰数量不足的问题,设计之初重视的高航速反而在实战中并无太大作用;此外驱逐舰面对的主要敌人是飞机和潜艇,而意大利驱逐舰则普遍欠缺对空和反潜武器;最后尽管意大利海军研发成功了一型舰用雷达,但是战士级以及此前的驱逐舰改装空间有限,难以使用上这种新型的设备。由此,海军部希望西吉斯蒙迪中将和马拉戈利中校在设计新舰时将这些战时经验作为参考,尽可能在新设计上做出改进。

1941年9月,在设计任务下发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海军建设部就提交了新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尽管从艏楼舰型和烟道设计上均能看到“战士”级的影子,但是新舰相比于此前的意大利驱逐舰有了可谓脱胎换骨的变化,尤其在于主武器上:意大利从“狮”级开始一直沿用至“战士”级的双联装120mm的主炮塔配置被单装的135mm主炮塔替代,而这种135mm火炮此前已经应用于“卡约·杜伊利奥”级战列舰(三联装炮塔,作为副炮)和“罗马队长”级侦察舰(双联装,作为主炮),其相比于“战士”级使用的12cm主炮拥有更远的射程、更好的精度、以及最为重要的——对空射击能力。新舰计划安装5门这样的主炮,布置方案则与德国1934/1936型驱逐舰类似的前2后3布局(美国的西姆斯级、本森级和弗莱彻级也采用相似的主炮布局),火控系统则计划安装一前一后共两套,计划分别指挥前后主炮群。鱼雷武装维持与此前的驱逐舰相同的水平——两座三联装533mm发射管。中小口径高射炮方面,计划安装9门布雷达Model 1939型37mm机关炮。反潜武器方面,深水炸弹投射器从“战士”级的2具增加为4具。动力方面,按照要求计划安装出力60000马力的轮机系统,预计续航力为3300海里/20节。不过由于计划使用的E.C-3/ter“猫头鹰”型雷达的研发与生产进度极为拖沓,初案上并未安装雷达。

海军部对新舰的设计方案较为满意,指示按此进行详细设计,并在1941年10月份制订了首批8舰的建造计划指派给3家造船厂,按照计划,特里戈索和安科纳分别承建两艘,其余4艘将在利沃诺建造。意大利海军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每年均按此制订一个8舰的建造计划,即3年内开工建造3批次共24艘。
3.报国无门——改进与建造
尽管海军部对初始方案已经比较满意,但是由于战事吃紧导致新舰的建造迟迟排不上日程,设计依旧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修改。1942年初,由于认为在本国战舰上最为重要的中近程防空火力过于欠缺,海军部要求建设部取消三号主炮,在其位置上添加额外的37mm高射炮,而原本由该门火炮兼职的照明弹发射任务则交由简易照明火箭发射架完成。同时,由于意大利海军现有驱逐舰作战任务繁重且大多难以腾出空间完成安装雷达的改装,因此海军部指示雷达优先供给新舰使用,设计图纸上也终于出现了雷达。1942年9月,新驱逐舰终于完成所有设计工作定型,同月意大利海军还派发了第二批8艘的订单,特里戈索和利沃诺分别承建两艘,其余4艘则计划在的里雅斯特建造。不过定型后的方案与1942年初又多了一项变化:由于实战经验表明,安装于“战士”级舰艉的小型火控系统效用不佳,因此有着类似设计的新舰直接将其取消,全舰仅剩一座主火控塔。


1942年9月14日,第一艘新驱逐的龙骨终于在特里戈索的造船厂铺下。同年10月份,驱逐舰损失严重的意大利海军迫不及待地下发了第三批次新驱逐的8艘订单,这一批次的订单全部交由的里雅斯特海军造船厂完成。新驱逐舰也获得了级名:意大利海军想要纪念那些战死在前线并获得“金质勇气勋章”的海军指挥官,并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型驱逐舰,级名“金牌指挥官”,首舰则被命名为“托斯卡诺指挥官”号——这个名字来源于获得了金质勇气勋章的“维托里奥·阿尔菲耶里”号驱逐舰(属于“诗人”级)舰长萨尔瓦托雷·托斯卡诺,该舰在马塔潘角海战中被击沉,他本人也于此役战死。1942年底至1943年4月,第一批次的第2~7艘也相继开工,原计划在9月份前后开工第八艘,不过由于此时意大利已经进入内乱时期并向盟军投降,因此该舰也就没有了下文。

在第一批次的驱逐舰开工建造的同时,意大利海军除了思考快速补充自己损失惨重的驱逐舰(主要措施就是在德国人占领土伦之后把那里的法国海军驱逐舰抢过来,后来法国海军自沉后还有打捞计划,当然还包括续建从南斯拉夫那里俘虏的“斯帕拉托”号驱逐舰),还依旧要思考在后续批次的“金牌指挥官”级的改进。由于第一批次上计划安装的37mm高射炮均为单装,而在1943年初,四联装的37mm布雷达高炮研制成功,再加上从德国获得的四联装20mm Flak38高炮,“金牌指挥官”可以在不牺牲甲板空间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中近程防空火力,由此意大利海军也决定,把在第一批次上砍掉的第五门主炮重新装回来,高射武器则变更为两座4联装20mm和两座四联装37mm,与此同时他们还计划在舰艉重新安装一个全新设计的副火控塔。意大利海军还计划在第三批次上更改锅炉舱室设计——此前的设计上,“金牌指挥官”的三座锅炉位于一个锅炉室内,这意味着只要这里中弹受损,战舰将会完全丧失动力;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意大利海军希望第三批次的战舰上能够使用4座锅炉,并分置于两个不同的锅炉室内。而由于修改锅炉舱室设计,舰长也会被拉长,也有可能会有空间放置更多的中小口径高射炮。


不过希望总是很美好的,实际上“金牌指挥官”级第二、第三批次共16舰在意大利投降前,总共只有两艘动工(“博蒂指挥官”号和“鲁塔指挥官”号,名字来源前者为一名潜艇艇长,后者为鱼雷艇艇长,均在1940年战死),而在1943年7月,第三批次还因为材料和人力不足而被砍掉4艘。尽管如此,意大利海军依旧乐观地估计,“金牌指挥官”能够从1943年12月起,每个月下水1~2艘,至1945年8月全级共20艘战舰均能下水。不过由于盟军猛烈的轰炸,即便是在利沃诺建造的两艘最为接近下水的“金牌指挥官”也未能如愿。随着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军投降,德国占领意大利全境,“金牌指挥官”们还没等报效祖国的时刻来临,就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结。由于德国人控制了所有的意大利造船厂,绝大部分尚未完工的“金牌指挥官”均被德国人搜刮了材料以作他用,仅有一艘完成度较高的“玛戈蒂尼指挥官”号(在利沃诺建造)被德国人强制下水以腾出船坞,随后该舰舰体也被德国人搜刮了有用的材料后坐沉海底以阻塞港口。


4.后续——“金牌指挥官”的孩子们
尽管“金牌指挥官”们英年早逝,但她们也成功地在意大利海军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由于该舰设计吨位较大,改装潜力较为充足,因此战后需要重建的意大利海军也选定了该级舰作为基础设计新舰。尽管在意大利加入北约后,美国援助了他们一些本森/格里夫斯级驱逐舰,但是出于复兴本国造船工业的考虑,以及本森级战斗力着实有限,意大利依旧决定自行设计新舰,不过舰用设备依旧采用美制以节约时间和成本。由此,以“金牌指挥官”的舰体设计为基础改进的意大利“急躁”级和“不惧”级就此诞生,前者为意大利战后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型驱逐舰,而后者则为意大利海军第一型导弹驱逐舰。“急躁”级两舰于上世纪80年代相继退役,而“不惧”级两舰则服役至1992年。


(PS:读完全文的你应该能认出题图是什么东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