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透过热点看基础,二轮复习不用烦

2022-01-05 21:02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哈喽,大家晚上好,今天带大家来看看热点话题,结合基础,从现在开始积累,相信对大家会有帮助的~

热点01 古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沿革与社会保障措施 

一、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

(1)田赋:秦朝田赋极高,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一半以上;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

(2)人头税:秦朝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商人、奴婢的算赋钱加倍,此外征收财产税。

(3)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更卒服役地点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指到边塞屯戍。

2.隋朝:废除前代许多苛捐杂税,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3.唐朝

(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可缴纳一定的绢布替代徭役。

(2)两税法:土地兼并使均田制被破坏,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4.宋代:沿用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多。徭役扰民严重,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纳募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5.元代:沿袭唐朝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称为“丁税”“地税”,在南方称为“夏税”“秋粮”。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6.明代:一条鞭法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量增加。

(2)内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3)意义: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7.清朝:康熙时,“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即“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二、古代中国的防灾和社会保障措施

1.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

2.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

3.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题目练习

1.[2020·惠州市高三调研考试]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国家治理 

D.解决了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可知,上计制度使国家赋役征派、政策制定更有据可循,加强了国家治理,故选C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上计制度只能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但“限制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官制的设置有关,上计制度只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王国问题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的,上计制度并不能解决该问题,排除D项。

2.[2020·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籍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外出。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护传统文化,防止人才流失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兵役等的来源

答案:D

解析:历朝重视户籍管理,有利于户籍的稳定,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进而保证政府赋税、兵役等的来源,故选D项。人口流动并不一定会造成社会动荡,排除A项。B、C两项并非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均排除。

3.[2020·四川宜宾诊断]1681年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等经康熙批准后开仓赈灾;二十二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清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  )

A.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

B.地方官主要行使执行权

C.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

D.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看,两个巡抚赈灾结局的不同,主要在于山西巡抚在得到皇帝批准后开仓放粮,而山东巡抚擅自做主开仓放粮,可见当时地方官主要行使执行权,这与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社会背景相符,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这两个人与皇帝的亲疏关系,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区域位置与巡抚职权的关系,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君主决策的随意性,D项排除。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较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因而,官方慈善事业比较发达。与前代相比,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按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对其中的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从救济项目上看,宋朝在救灾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惠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其职能分工比较明确。有专门济贫的养济院,有以收治病人和养老为主的居养院,有慈幼的慈幼局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赖风林《宋朝政府性社会福利救济》

材料二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放松对户籍的控制,以减轻贫民疾苦,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财政收入。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重视慈善事业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特点。(1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较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可得出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根据“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可得出受“以文立国”国策和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汲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第二小问,据材料一“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可得出慈善与风俗教化相结合;根据“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可得出救济覆盖面广,救济重点明确,以救济贫民和穷民为主;根据“宋朝……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惠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可得出建立了较完整的救济项目和救济机构。第(2)问,结合材料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指出清代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原因: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汲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受“以文立国”国策和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主要特点:慈善与风俗教化相结合;救济覆盖面广,救济重点明确,以救济贫民和穷民为主;建立了较完整的救济项目和救济机构。(16分)

(2)清代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有利于减轻贫民疾苦、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9分)

热点02  古代中国治国模式的变化与地方基层管理

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重要保障。中央依法治国办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古代中国治国模式的变化

1.早期国家的以礼治国

(1)由于西周国家政权组织中宗族血缘关系占据核心地位,所以西周采取以礼治国的方式。

(2)早期国家治国模式促成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的以法治国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2)春秋末期,在郑、晋两国出现成文法。成文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3)“法布于众”“据法办事”“刑无等级”“保持法律稳定”等都是这一时期法治的特点。

3.秦朝的以法治国和严刑酷法

(1)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是重刑主义,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也使秦朝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2)秦朝在全国统一法律措施,《秦律》通行全国。

4.汉以后的礼法并用

(1)汉代以儒家经义附会法律作为司法审判的主要依据,强调情理道德的作用,考虑人们主观上的善恶,根据不同的情形灵活处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僵化性。

(2)礼法并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实践中司法的滥用,蔑视国家法律权威,难免造成“人治”局面。

5.唐代的立法成就

二、古代中国地方与基层管理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采用将土地、人口分封给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形式,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控制广阔的疆域。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郡、县的设立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郡、县,郡县制雏形出现。

3.秦朝的地方行政体系

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建构起完善的地方政区体系。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听命于中央,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4.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为了巩固刘家一姓的天下,汉初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在地方上分封一些同姓诸侯国,形成犬牙交错的地方管理形态。但后来诸侯国力量增强,汉代出现了王国问题。

5.唐朝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很大,节度使任免官吏和选择继承人,独立掌握本地税收,节度使即军队统帅,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6.北宋地方割据问题的基本解决

从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从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从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这样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是也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7.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袭。

题目练习

1.[2020·河北石家庄一中检测]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这表明汉代统治者(  )

A.尊儒学为治国思想

B.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

C.举孝廉以选拔官员

D.始终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均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故选B项。“尊儒学为治国思想”和“举孝廉以选拔官员”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A、C两项。“始终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2020·辽宁师大附中月考]中国传统社会遇到民事纠纷主要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在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的角色。但明清时期,民间“好讼”风气兴起,官府的审判思维有所转变,以“讼师”为代表的助讼行业也随之发展。这种变化表明(  )

A.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答案:B

解析:A项,题干主要强调明清时期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不能表明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表明法律的作用提升,正确;C项与“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不符,排除;D项,题干不能表明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排除。

3.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可知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说明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故选D项。材料未反映监督皇权问题,故A项错误;分领制并不是只适用于军政权力,故B项错误;元代是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是中央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

4.[2020·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附籍指附入本地户籍)。这一举措(  )

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

B.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凡是在北京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两县有户籍,可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方便管理,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让“四民”安守本业,而且嘉靖时期已经是明朝中叶,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动荡,排除A项;明朝后期江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是北京地区,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北京地区的户籍,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学》中的《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本题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准确概括历史现象;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出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最后,做简要总结。

答案:示例:历史现象:中国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要爱民如子,做百姓的“父母官”。(2分)

阐述: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众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以表达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0分)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透过热点看基础,二轮复习不用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