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真面目什么样?他创业史有什么与众不同地方?(二)
你看看想得多周全事儿办得多果断。李渊起兵的时候出这个旗帜也非常高明,他知道隋炀帝在扬州没有回来,而太原到长安的简直就是太近了600公里。所以他非常明确地提出来我要直取长安,这是一条捷径,提出的旗号叫迎隋炀帝回京师长安,我怕皇上回长安的路不好走被歹人所称。你看看人家起兵这个理由多讨巧,没点儿大智慧还真是做不到。但是李渊走之前你身边还有两大强敌,一个是刘武周,一个是突厥人的,而且刘武周何必大可汗两个人是结盟关系,人家联合起来打你,你怎么办李元有办法许你们结盟就许我们结盟,这里边谁最强大是突厥人?那我就坚决地向突厥人示弱,而且给突厥人写了一封信,我大隋跟你突厥来友好关系的场景还是不错的,咱们要维持这样一个传统友谊。
同时我给你一大笔钱,能保证你获得眼前的利益,未来我要掌握朝政还会给你更多的利益。你看晓之以情动之以力,而且还有长远的利益。这封信很大程度上处于李渊本人的意愿,因为在信的落款的时候李渊用了一个启字,这个启是下级对上级的一个称呼,比如臣子对君王的称呼,但是这些幕僚就不同意了,说咱都能改承书这是平等之间的一个交流,我们将来也要当天子他也是可汗我们是平起平坐的,面对大家的质疑,李渊说了一句何不答之身也,什么意思?就是大家要通达一点儿,咱得活在当下,眼前刚起兵,你谈什么跟人家平等,谁实力强,我们就是弱一些,您看这也是一个外交智慧和计谋的一个表现。
这一封信到了突厥这边,人家可汗也不傻,咱俩刚打完仗我凭什么相信你?你现在打的旗帜是欢迎隋炀帝回到长安,万一隋炀帝回来你掉头再给我们打我不得不偿失,养虎成患了。所以我明确告诉你,你必须称帝,这样的话表示你跟隋朝划清了界限我才对你放心。这个难题又抛回来了,你想和稀泥不可能了。但是李渊也有招儿,他明确讲我要废掉杨广,把杨广称为太上皇,然后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皇帝,我们是立新皇帝,这样的话就把问题都解决了。资治通鉴当中也记载,李渊讲此可谓掩耳盗铃,终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而且他还告诉队伍,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很多人都以为说是杂用绛白,是这个旗子是一半白一半红,有点儿像这个现在某个国家的国旗。
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儿,是我遇到隋朝的人我就用红旗,因为红旗代表隋朝,北方突厥人喜欢白颜色见证,突厥人我们就打出白旗,双方都不得罪能尽早地往前冲,所以这个叫杂用绛白搞定了突厥,刘武周就不足为惧然后一路直奔长安城。在进攻长安城的过程当中,他要搞定李密,跟李密讲说你是夺天下的大人物,我没有那俩下子一切都交给你,等你成事之后我再付出于你,把李密这边也有稳定了,再攻打长安过程当中很多人都以为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立了重大的功劳,实际上李渊很多事儿也是身先士卒的,李渊一方面是把握战略,一方面对细小的事情也非常关注。
比如士兵住的怎么样,兵器是不是称手,同时粮食够不够吃,吃的好不好,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找来人马上解决,但是他也不批评大家,你把问题解决就好了,所以士兵就非常拥戴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俩兄弟俩就来找李渊,他说你是三军统率都要立志当皇帝人了,就别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了那有底下人办就完了?还有我们哥俩儿,结果李渊就告诉他们,我们虽然打出唐军的旗号,但是我们组建队伍不久对唐军的认识还不够,你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唐军的凝聚力下沉到最基层,凝聚力有了,战斗力也要有了,这是用兵的关键,知道这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这是战略问题。李渊不仅注意军队内部的情况,每打下一座城池他也特别注意安抚民心。
比如打下西河郡的时候,他就下令要军队要帮助这些人解决民生问题,体现这支唐军跟别的军队不一样,当地地方官跑了怎么办?他也派人接受司法方面的诉讼,大家有什么官司我来帮你断决,而且非常的公平,每到一处就广纳人才,无论你是官僚、平民的,甚至土匪和一些奴婢他也一律接受,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为我所用,那就纳入到我的队伍,所以这一来他队伍走一路,壮大一路,而且凝聚力在不断增强,民心也陆续的恢复,最终一路打到了长安城,奠定了一个大唐王朝的根基,这里面秦王李世民确实做出重要的贡献,也非常的英武,最终通过贞观之治让盛唐成为中国历史发展当中的一座高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想表达观点非常明确,无论盛唐的光芒多宏大,也不能否认李渊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