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论方志学纲要C

2021-06-18 08:25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理论方志学纲要

王照伦

C


5.志书总纂。总纂对于志书,其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分。没有总纂或者不经过科学的总纂,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志书问世。对此,志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有了一部较为成手的志书初稿和一个能有效工作的总纂班子之后,如何去总纂,似乎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志界公认的章法。目前尚处于见仁见智的状态。这种状况,便成为新编地方志总体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当然,每部志书初稿的质量不同,总纂班子的素质各异,反映在总纂上就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是否说明志书总纂无规律可循呢?回答是否定的。不论何种水平的志书初稿,也不管什么样素质的总纂班子,要对志稿进行有效的总纂,至少要做6个方面的工作,即:调结构、补遗缺、纠观点、去重复、核数字、正文辞。

  第一,调结构。志书结构不仅是初稿撰写的制约因素,更是左右总纂工作质量的重要控制点。因此,近代史学家李泰棻指出:“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由于本次修志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在拟定志书初稿篇目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目性和片面性。尽管在初稿编写过程中对结构作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仍然存在着属种关系不当、分类标准不一、编排格式不同、文题不符、用词不当、内涵不清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把结构调整工作变成了志稿总纂这一系统工程的第一道工序。

  我在修志实践中认识到,志稿的结构调整,应沿着由大到小逐步深入的路子去走,按编——章——节——目——段的顺序进行。在结构调整时,不要盲目下手,应结合初稿篇目,组织全体总纂人员认真学习志书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再按照分工分头调整。具体应按属种关系、分类标准、编排格式、文题关系、标题用词、题目内涵等方面每人负责一个或几个部分一通到底,以保证志书结构的科学性。对个别章节需作重要调整的,有关总纂人员提出具体方案,在主编的主持下集体讨论,权衡利弊后再动手。最后由主编经过综合平衡确定总纂篇目。

  《平邑县志》初稿,通过梳理发现编级篇目存在如下问题:(1)属于文题不符的有《城乡建设》,它写了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两个部分,应改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司法》编的内涵不能包括所记述的全部章节。司法仅指审判、检察、司法行政,它不包含公安。将《司法》改为《公安和司法》才是合理的。(2)属于分类标准不一的有《乡镇企业》编。对待这一问题,志界意见分歧很大。它是把工业、商业、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等放在一起按管理权限分类的。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分类,与之对应的就应当设《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村办企业》《县属企业》《中央、省、地驻平邑企业》。这样,就囊括了农业、建筑业、商业、工业等编全部内容。如果只列《乡镇企业》编,其他编不变。那么,在《工业》内写不写乡镇工业?若写,如何避免与《乡镇企业》中的工业重复?如果不写,《工业》编就是一个缺项的编。其他如《农业》《建筑业》《商业》等亦都面临同一问题。我认为,“乡镇企业”单独立编破坏了志书结构的科学性,违背了事以类从的原则,弊大于利。至于客观记述“乡镇企业”的问题,只要在有关章节里如实记述就行了。(3)《金银花》单独立编升格过高。据了解,金银花在平邑县即非支柱产业,亦非该县独有的东西,其盛衰不会对全县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多少影响。另外,它的分量太轻,初稿完成后,《金银花》全编不足万言,如果去掉其中的空话、废话最多两千字左右,精简到千余字完全能把它的分布、栽培、加工利用说清楚。因此,把它放在《卫生》编内与《中药材》并列为目更合理。(4)《方言和谣谚》编中的谣谚属民间文学的范畴,把它和方言放在一起立编不伦不类。

  我们不难发现,志书篇目级别越小存在问题越多,仅举几例便可见一斑。再拿《平邑县志》分析,在章级篇目中,该志初稿有十几处问题,仅用词不当的就有:乡镇建设(应为村镇建设)、建筑行业(应为建筑业)、行业门类(应为工业门类)等。在节级篇目中,有数十处严重缺陷。如在《水利》编《灌溉》章内设4节:水库灌溉、引河灌溉、井灌、喷灌。前3节按灌溉水源分,最后1节按灌溉方式分,显然不合章法。应调整为灌溉水源和灌溉方式两节。在灌溉水源节内设库水、河水、井水3目,在灌溉方式节下设漫灌、沟灌、畦灌、喷灌、滴灌5目就合理了。在目级篇目中有百余处问题,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我在《志书的目和子目》(载《方志研究》1991年第3期)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至于段落方面的问题有数百处之多,不该分的分了,而该分的又不分,以及前后倒置等较为严重,调整的工作量很大。但段落是志书内容的载体,是志书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一环,应结合材料的研究去进行。

  第二,补遗缺。资料是方志的灵魂,资料的遗漏是志书的致命伤。遗漏资料的查补工作,应根据志书总纂篇目,按编分工分头进行。志书进入总纂阶段,再发动社会各界大规模地进行资料征集工作,已不现实。应将在对初稿梳理过程中发现的资料问题随时记录下来,把全志的资料缺口汇总起来形成一份《查补资料提纲》,由有关部门协助志办征集,绝大部分资料要靠总纂者自己去挖掘。不能指望将资料穷尽,但应通过总纂的这道工序(补遗缺)把志稿的缺项断线问题降低到最低限度。

  资料遗缺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志稿的分析发现的需要补缺项续断线的材料,二是通过考证认定是不真实的材料。前者发现相对容易,而后者的确认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总纂班子成员特别是志书主编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方志学修养,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妥善地解决问题。

  在资料问题上,有的志书初稿存在着严重缺陷。缺的资料多,假的资料也有一些。例如,《农业》编无农业劳动力的记述,对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记述也不完整。农业劳动者是状况直接反映农业产生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者又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并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不写劳动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标准问题便无法体现。农业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科技水平、技能状况,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不记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编是有严重缺陷的。《工业》编亦有同样的问题。《人物》编缺女性、缺平民百姓、缺反面人物。原因是初稿的立传人物基本上是按人的职务、职称标定的。通过研究入志资料不难发现,人的职务并不总是与其社会贡献成正比的。应该根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人物篇》中所说的“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的原则,客观全面地展示所志区域内的人物全貌,适当提高对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小人物”在志书人物篇中的分量。

  对于伪资料,难点在于鉴别。《平邑县志》初稿在《科技》编中说科技“带头户1988年发展到11500户”。这个数字占全县总户数的20%还要多,是不可靠的。后来经核实才知道关于科技带头户的数据是总户数乘上一个百分数得来的。这部志书在《人物》编中写某人“1939年2任月蒙山抗日大队队副兼三中队长”。通过查《中共山东省平邑县组织史资料》等史料和找老干部座谈,认定从未成立过“蒙山抗日大队”。因此,某人“任蒙山抗日大队队副兼三中队长”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第三,纠观点。志书历来有“官书”之称,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虽然志书强调寓观点于叙事之中,但它记人述事有明显的倾向性。作为社会主义第一代新编地方志,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社会特征。对待这一问题,志书编者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和损失。

  在新编地方志中发生一些观点方面的偏差,多是编者无意识或者疏忽造成的。对资料的驾驭能力不强,也是产生观点性问题的原因之一。《平邑县志》初稿在大事记中写道:1967年“1月30日,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平邑县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委员会,一举夺了县委、县人委的党、政、财、文大权。县人武部发表声明,支持‘左派广大群众’夺权。”带有肯定“文革”的倾向。改为: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了县委、县人委的权。”这样处理,既符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精练了文字。该大事记还说:1853年(清咸丰三年)“清廷户部员外郎丁守存奉命来沂州昌办团练;继之,钦差大臣江西瑞州知府杜翻委任费县士绅前江西瑞州知府王嘉磷为沂州团练总长。从此,费县各村纷纷成立民团,筑圩防守盗寇。”前一条记的是同年6月境内幅军活动的情况,这个条目中的“盗寇”显然是指幅军。幅军是农民起义军,旧志称之为“盗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新编地方志原封不动地把它抄录下来,就大成问题了。诸如历史资料中的“暴民”“捻匪”“共匪”,等等,都要进行观点方面的更正,切不可照抄照搬。

  第四,去重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渗透就不可避免,反映在志书的记述上就必然会出现交叉问题。地方志允许有交叉,但不能有重复记述。在总纂过程中应在统揽全志的基础上,由主编一人处理交叉问题。说到底,同一事物在志书的不同章节出现,就是记述角度的变化(专志与专志之间)、详与略的不同(专志与大事记之间)。

  《平邑县志》初稿在记述名人墓葬时,《大事记》《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文化》3个部分几乎相差无几,就有了重复之嫌。我认为,《大事记》应采取略的方式只记时间、地点、规模;《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应重点从建筑的角度在造型、结构、体量上详记,其他从略或不记;《文化》应主要从它的文物价值及文化遗产的角度详记,其他则从略。再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业》和《水利》两个专志中都要详写。《农业》要从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的角度详写,特别是采取的非工程措施更应详写。而《水利》则应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灌排条件的角度详写,重点介绍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经这样处理过的志稿,需要交叉出现的事物就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不同的章节里。

  第五,核数字。数字错讹是新编地方志的顽症,几乎所有的志书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类问题。我在修志实践中认识到,可以把数字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逐一核对。一类是综合性数字,也是全局性数字,如全县的面积、耕地、人口、社会生产总值等,要按年列成一张总表挂在办公室里,每位分工总纂人员不论在哪一节里发现此类数字,都按总表更正。另一类是系统性数字,它涉及到志书的几个专志或章节,在统计部门、有关业务部门和史志部门协商统一口径后,打印成表给相关的总纂人员,人手一份,按表逐一核对。再一类是局部性的数字,它只和特定章节的正文与图表发生关系,只要文、图(表)相符就行了。但必须真实,每一个数字都要有来历,不能满足于自圆其说。至于图表中的数字如何消除自相矛盾问题,志界同仁已多次撰文讨论,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六,正文辞。这是志书总纂的最后一道工序,像建筑施工中的室内外装饰一样,是一种门面性工作,这一工作做好了,能使志书增色不少。它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体问题,二是语法修辞和遣词用字问题。

  在志书文体方面,一要去空泛议论之文。诸如“光荣”“正确领导”“伟大成就”“总而言之”“在……指引下”,等等,一切令人生厌的闲文赘字应一概删除。二要力戒第一人称。有些志书初稿“本县”“我县”充斥其间,应一律改用“全县”“县境”“境内”等代替。三要清除总结性的语言。如“综上所述”“结果证明”“到××年底”等总结性语言和段落要全部去掉。四要避免使用解说性语言。志书不是教科书,不能对名词术语做解释。

  在语法修辞及遣词用字方面,应慎用辞格。例如,比喻、拟人等绝大多数辞格不合志体。通过总纂还要消灭病句。至于方志在总纂时如何遣词用字,我在拙文《浅谈志书语言》(《方志研究》1991年第2期)《地方志语言特征初探》(《海南史志》1993年第2期)等文章中已经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再就是错别字问题。社会用字的随意性,在志界亦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我们从已出版的新志书中时常看到错别字,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有的错别字可能是在印刷环节上出现的,但付印稿中有错别字存在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对待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认真一点、再认真一点。遇到吃不准的字,应勤动手查一下工具书,不要凭想当然落笔。正确使用汉字是对修志工作者的最低要求,而在志书总纂过程中强化遣词用字工作,是彻底消灭新编地方志中的错别字的重要一环。

  通过总纂过程对志书的文字处理,不仅要使之通畅,还应使其在锤炼中精悍。志界有朋友提出写志书应当像拟电文一样,笔者甚以为然。志稿经过总纂的这最后一关,篇幅应见短,而信息量不减。新志书“减肥”已十分必要,我们应当在志界大力提倡说短话、编短书的新风气,使目前志书字数恶性膨胀的空气为之一扫。

  6.审查验收。志书总纂结束后,要及时报同级志书编委会和上级业务部门审查验收。同级志书编委会应重点审查志稿中的史实、保密、观点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志书不出大的漏子。上级业务部门应主要从方志学的角度审视志稿,指出在体例、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志书达到出版水平。志办要对在审查验收过程中各个方面提出的问题妥善处理,尽可能地把志稿中的缺陷消灭在志书下厂之前。

  7.印刷。在印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校对问题。新编地方志中的差错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修志、读志、用志者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除去原稿中的自身差错之外,校对不严不细造成新差错也是新志书差错率居高不下的基本原因。不少人认为校对工作是一种狗对狗、猫对猫,比着葫芦画瓢式的机械而又简单的工作,只要认识字就能把它做好。因此,很少有人在志书校对技巧、志书校对工作调度,特别是电脑排版校对等方面做深入细致地研究,致使志书在校对环节上出现了一些本应避免的差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个别新编地方志叫人难以卒读,严重的会使数年甚至十数年的修志劳动付诸东流。所以,在志书的印刷阶段,校对是关键,因为这是消灭差错的重要环节。要做好志书的校对工作,必须从以下5方面着手。

  第一,宏观校对。一谈校对,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校、折校和读校等微观校对问题,对志书的护封、封面、封底、扉页、目录、页码、编排格式、图表、注释、正文顺序、附录等的分项校对相比较而言重视不够,大都采取盘子喝水——一漫地来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致使分项的宏观校对,成为志书校对的薄弱环节,造成了在这方面差错较为集中的现象发生。我在修志实践中将志书的宏观校对归纳为9个方面。

  一是志封校对。志封指志书的护封、封面、封底、扉页、书脊等。对他们的图案和颜色是否正确,套色准确与否,书名、编纂单位、出版单位、封面设计者、护封摄影者是否遗漏,有没有错字、脱字,字体、字号是否准确。书脊、护封、封面、扉页的书名、编纂单位、出版单位是否有矛盾,版权页、后记与序言前的编委会成员、志办工作人员、编辑、编审等是否一致。都要逐项校对,确保准确无误。

  二是目录校对。在将校样的目录与定稿目录核对准确无误后,应重点看目录中各编、章、节、目的页码与正文中的页码是否一致,目录中的标题与志书正文内的标题是否完全一样。个别志书的目录、正文这两部分,在标题和页码方面有矛盾之处,就是没有进行目录的单项校对的缘故。

  三是编排格式校对。这里所说的编排格式,主要指志书的编、章、节、目、子目、细目、微目的编排问题。对于编、章、节而言,一般都相当规范,一律居中排列。而有些志书的目、子目、细目、微目编排十分随便,个别志书简直是五花八门,读者如不仔细分析和辨认,很难分清哪是目、哪是子目、哪是细目、哪是微目,极个别的志书竟将子目排在目的前头,太荒唐了。

  由于个别志书节内的分级过多,一般有两级,多的达四五级,因此,在进行志书编排格式校对前应先搞一个节内各级目的编排格式表,定准各级目如何编排。例如,目是段首排还是占一行?如果占一行,加不加序号?如果加序号,是加123、一二三、ABC还是甲乙丙?是用黑体、宋体还是楷体?字号比正文大还是和正文相同?是正体还是斜体?等等。都要在校对前搞清楚。其他的子目、细目、微目等亦应按照如上要求的内容明确定下来。然后分项逐级进行校对。在校对其字体、字号、占行的同时,应注意其上级标题和下级标题的编排是否正确。如校对子目时,一定要注意它的上级标题是不是目,下级标题是否是细目,编排是否有误。如果不是,就说明子目(或目、细目)的位置排错了,或虽然子目上是目下是细目但编排有格式问题,都要找出原因并予以更正。这样做,不仅校对了正在校对的这个分项,而且还能印证上下两个分项的正误,可谓一石三鸟。我在修志实践中认识到,凡是经分项校对的志书,其编排格式一般不会出现大错;未进行分项校对的志书,其编排格式很难保证不出问题。

  四是图表校对。图表作为一种特殊的志书语言,在表现形式和编排等方面,都有别于文字。因此,在对图表进行校对时,要注意其特殊性。

  对于入志插图来说,要注意版式设计所留图位与校样所留图位是否一致,还应将所留图位的大小与已制好的扫描图或胶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合适。如发现所留图位与已制好的图之间在大小上不一致时,不论是图位过大还是过小,都应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另外,还要校对图的布局是否合理、图与文是否相呼应、图与表是否在逻辑思维上存在矛盾、志首图与志中图是否重复和矛盾、横排图方向是否正确,等等。要在印刷厂改样时将有关图的问题全部解决,不要等到印刷时又发现图有问题,改起来费时费力还会增加印刷成本。

  校对入志表格,首先要看表格插入的位置是否合适,是否符合文表互见的原则。还要注意表的构成要素是否齐全。在与定稿表格校对项目和数字准确无误后,要特别注意6与9、3与5是否排混,相邻的两个数码是否颠倒(如将37排成73),有几个零或数码连排时是否多排或少排了,等等。对于表号、表题、项目的字体和字号亦应多加注意,防止用错。另外,要特别注意横排表格的排列方向,单页码上的要看看其标题是否靠近书脑,双页码上的标题是否靠近左边的切口,以免将其排倒,给阅读造成障碍。

  五是注释校对。新志书对引用资料出处或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般采用夹注、脚注和编末注的方式。在校对夹注时,要注意其位置是否恰当,是否正好在被注事物或词语之后。在注文与志书正文的字体、字号不一样时,要注意校对其字体、字号是否正确。对于脚注和编末注,首先要校核文中序号与注释序号是否一致,然后校对注释的字体、字号等。

  六是正文校对。正文的宏观校对主要核对其顺序是否颠倒和内容是否重复、遗漏,段落是否按定稿排列。特别是在有图或表格插入的地方,应注意图表前后的正文是否有重排和漏排的现象。

  七是附录校对。对于附录来说,首先要看其目的顺序与目录是否一致,然后与定稿校对内容。如果辑录的是原始文献,最好能找来原件或复印件与校样核对。

  八是数字跨部类、跨章节、跨体裁校对。我们看到,数字错讹是新编地方志中所有错讹最集中、量最大的一类,几乎所有的新志书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一问题。对于同一部类、同一章节、同一张图表和同一段文字中的数字错讹来说,发现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于一些不同部类、不同章节和不同体裁之间的数字矛盾而言,发现就比较困难。而隐性的数字错讹,就更难发现和更正。因此,志书编者要在修志的各个环节上对上述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校对的最后关头要打一场消灭数字错讹的歼灭战,使无志不有数字错讹成为历史。在各部类、各章节、各种体裁自身校对数字无矛盾的前提下,采用跨部类、跨章节、跨体裁校对数字的方式,是全面发现和彻底消灭数字错讹的关键措施。

  在跨部类、跨章节、跨体裁校对数字时,应分显性数字差错和隐性数字差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校对。

  显性数字错误是指不用进行计算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数字矛盾,具体表现在同一数字在不同专志之间、专志与概述之间、专志与大事记之间、概述与大事记之间、专志内不同章节之间、正文与图表之间、图与表之间的不一致上。凡是有可能在志书的不同部类、不同章节和不同体裁中出现的同一数字,一定要看一看是否一致。如发现矛盾应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隐性数字错误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如不具体计算一眼根本不可能可出来。发现和纠正这类数字错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方志学修养以及丰富的方志工作经验。否则,隐性数字错误根本不会被发现,别说纠正了。在校对时遇到此类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采取措施去消灭隐性数字错误。

  对于一部志书不同部类或同一部类不同章节以及同一章节不同体裁之间的数字错误,不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特别是隐性的,如果不采用跨部类、跨章节、跨体裁的分项校对方式,别说消灭错误了,就是发现都很困难。因此,分项校对作为志书校对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消灭新志书中的数字差错,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微观校对。微观校对亦称逐字逐句校对,在方法上,有读校、折校、对校等。因微观校对志界比较注意,修志同仁亦大都熟悉,加之有《校对手册》之类的专门论著对其中的操作技能有详尽地介绍,在这里不展开谈。但是,在逐字、逐句、逐个标点符号进行校对的过程中,亦有许多技巧。有人能很熟练地校出其中的错误,而有的人却对校样中的错误看不出来,就是掌握没掌握微观校对技巧的结果。

  在进行微观校对时,应熟悉排印规范,并将校对符号、计量单位、汉语拼音或外文排法、字型字号等烂熟于心,还要特别注意在读校时音似音同而意不同的字、对校折校时形似而意不同的字的识别,以免似是而非导致新差错的发生和校样中的差错校不出来。如果定稿中有汉语拼音和外文时,要注意其大小写和正斜体的使用。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掌握了微观校对技巧再加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就可以将新志书中的差错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完全消除校样中的差错。

  第三,执笔人校对。我在修志实践中体会到,自己撰写的那部分志稿,校对时很容易发现校样中的错误。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执笔人校对的优势,当载有自己撰写的文章的样报样刊寄来时,只要把自己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不用与原底稿对照,就能把其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汉语拼音或外文字母的大小写、图题、表题、图表内容等印刷错误看出来。所以,只要有可能,应尽量将校样交给执笔人校对,这样校出来的志稿差错率可以大大降低,对于志书校对工作来说也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措施之一。

  第四,电脑排版校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电脑撰写志稿或用电脑排版的志书会越来越多。用电脑撰写志稿,能使志办撰稿、出版社编稿、印刷厂排稿实现一体化,可以大大地缩短志办编志、出版社编辑加工和印刷厂排印的时间,使志书以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电脑排版代替铅字排版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结局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方志工作者在志书校对中遇到电脑排版问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研究电脑排版的校对问题,就成为志书校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脑排版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势,认识并解决它所存在的问题,使志书编者和修志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电脑排版不仅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铅字排版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在校对方面亦有者很大的优势。

  首先,电脑排版与铅字排版相比,能减少错误发生的根源。因为在电脑中,脚注与其在正文内的序码是统一处理的,绝对不会出现二者不在同一页码上的错误。这是其一。二是用电脑排版时,编、章、节、目、子目、细目、微目的字体、字号、序号、占行以及图表的标题、编号等都是用专门的命令控制的,校对时只校一条即可。如将第一编标题的字体、字号、占行校对无错,其余各编的字体、字号、占行都不会出现错误。三是由于页码等是用同一指令控制的,不会出现页码编错及倒字、斜字等错误。

  其次,电脑排版的工作量小。一是不需要人工整理原稿,它能对核红的“文件”(志稿)进行补充和删减。二是大部分索引的校对在对“文件”进行校对的同时就完成了。三是可以进行多处同时修改。如将全志中的“我县”全部改为“全县”,只要输入一条命令,不论一部志书中要多少处“我县”,就是有一万处甚至十万处也会同时改为“全县”。

  在电脑排版校对时,会遇到一些铅字排版所没有的问题,应引起校对人员的特别注意。

  校对电脑排版的志稿时,我们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版本”的概念。有时我们会发现已经改正的错误又重新出现,就是因为版本多而误用了非最后版本的缘故。特别是放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被输出来进行校对的某一部分志稿,应先把它与最后一次校对稿核对,以确定它是不是最后版本。这是其一。

  其次,会出现改了旧错又出新错的问题。由于命令使用不当、指令定位有误或命令范围错误等原因,会出现修改范围扩大等新错误。例如,我们将某一子目标题由宋体改为楷体,操作时如果忘了在标题后面下达恢复宋体的命令,就会出现将整个子目的正文也全部改为楷体的新错误。

  再次,电脑打字时会发生一种“病毒”,它能将贮存在电脑主机内的清样稿通过激光照排成付印的硫酸纸时,产生某种字变,就是清样是正确的而硫酸纸却有错误。

  复次,个别意外情况。电脑排版有时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例如,因为有半个没有显示的汉字的缘故,会出现从校样看有个汉字被重录了应删除,但从“文件”中看却没有被重录,无法修改。有时我们将某个段落的某个词或某句话删除了,这一段排出来反而比原先长,这是由于软件为了使最后一行不至于太短而将整段文字排稀的结果。

  针对电脑排版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在校对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以保证电脑排版的校对质量。首先,对电脑及其排版软件要深入的了解,以便在校对时脑中有数。其次,改版时最好能有两人在场,一人操作一人监督。最后,主编或志书的责任编辑要将激光清样全部核审一遍,如果发现有问题,应退回修改或调整,在调整后要重新出激光清样,在确定激光清样确实准确无误后方可签字付印。

  第五,校对调度。由于志书一般篇幅较大,使得校对工作成为量大、参与人员多的一项工作。因此,做好志书校对的调度工作是科学地、高效率地完成校对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在志书校对实践中体会到,如果按以下3种方式进行调度,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是按计划校对。为了使校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负责人应制定一个《志书校对工作计划表》,采取分批出样、分批修改、分批付型的办法去开展校对工作。哪一部分在什么时候出清样,由谁负责校对,由谁负责修改,由谁负责定板,什么时间校对完,什么时间修改完,什么时间退回印刷厂付印等具体内容都要列入校对工作计划表中,严格按计划开展工作。

  二是发挥志办和社会两个积极性。如果部分清样已经出来,志办又一时无人能抽身,可以从社会上物色一批有一定校对工作经验的人做“替补队员”,将某些急需校对的部分交他们校对,以达不误工期之目的。也可交给志办有活的校对人员加班校对,当然,在报酬上要适当给予考虑。

  三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些急待付印的志稿,或个别出了清样后发现有史实错误又作较大改动的部分,为了不影响印刷厂生产又保证校对质量,可以安排临时无活的校对人员突击校对,亦可把校样化整为零分给多人校对,然后由一人统校一遍。但急事特事不能马虎从事,要急事办得稳,特事办得好,确保校对工作的质量。

  志书校对工作调度是修志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调度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多方面的修养,起码要精通修志、出版、印刷等行业的有关知识。另外,他还必须头脑清醒,处变不惊,能取得出版和印刷部门的配合,并能得到志办工作人员的支持。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条件,在校对工作调度中才能做到上与出版社下与志书编者、内与志办外与印刷厂密切工作关系,使校对工作出现紧张而不忙乱、复杂而有秩序的局面,保证志书正常出版印刷。

  8.志书发行。这是向社会推出编者劳动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引起方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有些新方志发行不力,使耗费数年甚至十数年编纂的志书躺在办公室里睡大觉,是十分可惜的。因为志书的价值是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应把它尽可能多地送到读者手中,在覆盖所志区域内的各行各业的基础上力争多向埠外和国外发行。志办应借助于当地党政机关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和各类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志书,并利用各种流通渠道及多种促销手段大力销售志书。为了使新志书的流通渠道顺畅,志界是否考虑像商界那样办一个志书连锁店,建立自己的志书联合销售机制。

  9.总结和信息反馈。数年甚至十数年的修志经历,每位志书编者都会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感受,及时地将在修志工作中积累的一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把志书编纂中的成败得失梳理成为具有理论色彩的文章,为以后的修志工作少走弯路提供借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应注意各类志书读者对本志书的评价。这类信息十分有价值,对于志书编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读者以他们各自不同的视角审视志书,往往会看到志书编者所看不到的东西,这些评价对于志书编纂实践和方志理论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这类评论方式各异、角度众多、层次不同,有的是口头的,有的是书面的,有的是内部的,有的是公开发表在报刊上。这些对志书的评论,志办要认真收集并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研究,不论是赞扬的、批评的,还是建议性的,都要满怀热情地对待。掌握了不同人士对志书的不同认识或要求,志书编者在以后的方志工作中就会了解已编志书的长与短,将续志编纂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九、旧志整理

  旧志是中国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从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说还是从新编地方志的编研需要方面讲,整理旧方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1985年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和1997年5月8日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都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旧的方志理论除自清代开始有一些专著论及外,以前对方志的理论研究正像孔令士在《加强方志理论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载《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尤其是名志的《序》和《跋》,理论观点往往散见其中。”但是,旧地方志种类繁多,不可能将它们全部整理出版,应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区别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整理利用。

  1.校勘和注释。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在旧方志中大都存在着史实、文字等方面的错讹。对于准备重新出版的旧志书,在出版前应对书中存在的错讹进行校正,为当今的读者利用志书提供便利。同时,我们应当注意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人名、地名、物名、风俗习惯有了很大变化,为了便于今人对原书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注释就成为旧志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旧志整理中层次较高的一种。

  2.标点。旧志书一般都没有标点符号,给今天的读者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些地方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出版了境内旧志书的标点本。对书中的错讹不加校正,也不对书中的词语作注释。

  3.摘编。为了满足某一特殊读者群对旧志书某一部分内容的需要,把旧志书中的某类资料摘出来,影印或铅印出版,这种方式称之为摘编。有的摘编本未对资料作任何处理,如影印某部分内容。有的摘编本对所摘内容作了标点、校勘和注释。

  4.书目。这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旧志整理工作。有的地区或部门抽调一定的人力,拿出一定的财力,出版了旧志书目。对每部志书的编者、版本、收藏、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作了系统地研究,并整理成卷出版发行。

  5.影印。在新编地方志编纂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地区或部门为了给新志书编纂提供历史资料,影印了一批旧志书。在影印前,大都对版本进行了比较,尽可能地影印善本。

6.附入新志。在新志编纂中,一些志书编者将境内旧志书中的序、跋、诗、文等放在新志书的书录中与读者见面。附在新志书中的这部分旧志书的内容,大部分都对它进行了标点和校勘。有的还作了注释。这也是对旧志书的一种整理。

 

 

《志书编纂的主体性》一文,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30&DbCode=CJFQ&dbname=CJFD9498&filename=HLSZ199706024

被《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藏,网址:http://find.nlc.cn/search/doSearch?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cQuery=&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archType=2&docType=%E5%85%A8%E9%83%A8&isGroup=isGroup&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fromHome=true#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secQuery--%7C%7C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pageNo--3%7C%7CorderBy--RELATIVE%7C%7CqueryField--%7C%7CfldText--%E5%85%A8%E9%83%A8%E6%A3%80%E7%B4%A2%E5%AD%97%E6%AE%B5%7C%7CisGroup--isGroup%7C%7Cshowcount--0%7C%7CdocType--%E5%85%A8%E9%83%A8%7C%7CtargetField--%7C%7C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7C%7Corgin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


理论方志学纲要C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