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子兵法部分章节(微观解纷策略及案例解析附录2)

2023-04-18 10:13 作者:调解43  | 我要投稿

附录2                       法[66]

[66] 孙子兵法,https://sunzi.5000yan.com。

一、始计篇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二、军形篇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掌握主动权;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可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之所以实行防守,是因为实力不足,取胜的条件不够充分;之所以采取进攻,是因为实力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善于防守的,如同深藏于地底,敌人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神兵天降,让敌人防不胜防。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战胜敌人。

可预见胜利却没有超出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交战后取胜,即使天下人都称赞,也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能举起秋毫之重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听见雷霆的声音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古代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这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打了胜仗,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功劳。这是因为他们的胜利是必然的,是绝对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的是那些早已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绝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总是先创造出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失败之师往往总是先贸然与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修明政治,遵循法度,所以才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三、兵势篇

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变化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奔腾不息,永不枯竭。周而复始,就像日月运行;去了又来,就像四季更替。音阶不过宫、商、角、徵、羽,但五个音阶融合演奏的音乐却是无穷不尽的;颜色不过青、赤、黄、白、黑,但五种颜色调和绘成的画图之美是观赏不完的;味道虽然只有辛、酸、咸、甜、苦,但五味调配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的;作战的战术方法不过“奇”和“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运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如同圆环那样无始无终,谁又能使它尽呢?

因此,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自己造就“势”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下以苦战取胜。因此他能够很好地择才用人,巧妙地利用或创造必胜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他们指挥军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的地势上就静止不动,放在险峻陡峭的斜坡上就会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

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滚下来那样,能无坚不摧。这就是所谓的“势”。

四、虚实篇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所以说,用兵的规律如同水的流动。水不向高而向低流,用兵则是避开敌军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处,攻击其薄弱环节。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决定流向,用兵则要根据不同的敌情来采用不同的制胜之策。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或一定之规,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随着敌情发展变化而采取灵活变化的措施取胜的人,才能说是用兵如神。

五、军争篇

原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因此,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图谋,就不能与其结盟;不了解山林、险阻和沼泽等地形分布,就不能行军作战;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因此说,用兵作战是以诈谋权术为策略基础的,以是否有利来决定行动与否,并依照具体情况来灵活指挥军队集中或分散。因此军队应该快速行动时就要迅疾如风;应该缓慢行进时,队伍就要好比森林一样森严不乱;当攻城略地时要像烈火般迅猛;驻守防御时要如山岳岿然不动;当军队需要隐蔽时,就要如漫天阴霾,不可揣测;而出击时则应该像万钧雷霆,排山倒海。夺取敌人的财物,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则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总之,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只有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帅,才能赢得胜利,这是军争所应遵循的原则。

六、九变篇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所以,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时,必定兼顾到利弊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有利的因素,战事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各种可能发生的祸患就可以预先排除。

七、地形篇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译文: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才能克敌制胜;如果又了解天时、地利,胜利就能万无一失了。

按语:战场上千变万化的,胜败除了要看双方的兵力大小,还要看指挥员的应变能力,孙子用“九变”来形容这种变化,可见变化之多。没有变化而墨守战规,自然要被灵活多变的对手打败,这其中所说要有所“不为”“君命有所不受”“杂于利害”都是很重要的军事原则,从古到今许多有作为的军事家,正是靠多变来取胜的。

八、九地篇

原文: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译文:所以,指挥作战的关键,在于摸清敌人的意图,迷惑敌人,然后集中精锐兵力攻击敌人的要害,这样即使奔袭千里也可斩杀敌将,这便是通常说的机智能成就大事。

按语:用兵作战的方法很多,对作战地点的认识是很重要的,孙武总结出六种作战的地点,又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待的办法。同时孙武又提出了多变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对敌我双方官兵的心理也进行了分析,这是一篇最早的,也是最优秀的军事心理学专著。


孙子兵法部分章节(微观解纷策略及案例解析附录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