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金属货币作为主货币有较长的历史。由于直接使用金属做货币有不便之处,于是人们将金属铸造成便于携带和交易,也便于计算的“钱”。人们铸造的金属货币有了一个“面值”,或称为名义价值。
货币名义面值的出现,使得铸币内在的某种金属含量(如黄金含量)产生了与面值不同的可能性,如面值1克黄金的铸币,实际含金量可能并不是1克,人们可以加入一些其他低价值的金属混合铸制,但它仍然作为1克黄金进入流通领域。
16世纪英国的玛丽女王时代铸制了一些成色不足(即价值不足)的铸币投入流通中。当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同时进入流通时,人们会将足值的货币贮藏起来,或是熔化或是流通到国外,最后回到英国偿付贸易和流通的,则是那些不足值的“劣币”,英国因此遭受巨大损失。
当时在英国很受王室看重的金融家兼商人托马斯·格雷欣对伊丽莎白一世建议,恢复英国铸币的足够成色,以恢复英国女王的信誉和英国商人的信誉,以免良币在贸易中受到不足价值铸币的“驱逐”。这就是“格雷欣法则”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