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A-CPT美国国家体能协会私人教练认证指南》(第十六章)知识点
声明:以下知识点是本人基于《NSCA-CPT美国国家体能协会私人教练认证指南(第二版)》(第十六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后形成的笔记,仅为备考者提供参考,此笔记并不能保证备考者能够通过考试,认真复习书本上的知识才是通过考试的关键。
第十六章 有氧耐力训练计划制订
一、抗阻有氧耐力训练计划的组成
1、运动模式
采用哪种运动模式取决于:可用设备、个人喜好、客户完成运动的能力和客户目标。
有氧训练设备:跑步机、椭圆机、楼梯机、固定自行车、模拟越野滑雪机、划船机、上肢测力仪、半卧式自行车、旋转攀岩机等。
非器械运动模式:步行、慢跑、赛跑、游泳、水中行走或跑步、滑冰、自行车、有氧搏击操、有氧舞蹈或踏板操等。
2、运动强度
如果运动强度太高,可能会造成过度训练和伤痛;如果强度太低,则生理刺激水平不足,会延长实现设定目标所需的时间。以保守强度开始,并根据需要增加强度更加明智。
3、目标心率
APMHR百分比法
公式:年龄估算最大心率(APMHR)=220-年龄
目标心率=(年龄估算最大心率*运动强度)
用这个公式计算两次,以确定目标心率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卡氏公式法
公式:年龄估算最大心率(APMHR)=220-年龄
目标心率=(储备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
用这个公式计算两次,以确定目标心率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要计算运动心率范围,应设定运动强度为年龄估算最大心率的70%-85%,或心率储备的50%-85%
4、自感用力程度量表(图16.1)
对于无训练经验和体能水平低的客户来说,心率储备的60%的强度可能是他们的最大值。
心理因素,对此也有影响,男性偏低,女性偏高。
5、代谢当量(表16.3)
训练强度可用代谢当量(METs)来描述。
一个代谢当量等于3.5毫升/千克/分的氧气消耗量,是当人体处于静息状态时氧气的消耗量。
6、训练频率
训练频率取决于客户的目标、目前体能水平、训练持续时间、训练强度和训练所需的恢复时间。
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建议训练频率最低一周2天,最高一周5天。
如果运动间的休息足够充分,能够避免过度训练造成的伤痛,一些高水平客户也许能承受每周多于5天的训练。(表16.4)
持续时间较长或强度更高的训练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因此不能有太高的训练频率;持续时间较短或强度较低的训练则不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可以更频繁地进行。
7、运动持续时间
建议在一天内持续或间歇训练时间为20-60分钟。
持续时间与训练强度成反比。
8、循序渐进
提高型:适用于没有训练经验的初学者或有训练经验但还想提高的客户。
高训练频率、强度和延长训练时间的一般规则是,以每提高10%为限。
客户的有氧能力需要从提高强度开始。
保持型:适用于只想保持现有有氧能力的客户。
训练频率不低于每周2次,同时训练持续时间和强度(尤其重要)保持不变。
9、热身活动和放松活动(见第12章)
二、有氧耐力训练计划的类型(以下三种训练计划都是高阶有氧耐力训练计划,只能在客户完成初级有氧耐力训练计划之后进行。)
1、长距离慢跑
基本前提:降低正常运动强度,以增加运动持续时间。
训练目标:提高无氧乳酸阈值、改善肌肉耐力、增加脂肪利用和节省糖原。
训练时间:一般持续30分钟到2小时,为避免过度训练,每周不应超过2次。
一旦达到目标强度,客户就要将心率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并维持能量供应,这样就可以持续。一旦客户的心率在不增加负荷的时候开始上升,运动就可以结束。
2、配速/节奏训练
短时间内以他们的目标节奏(往往高于他们的现有节奏)进行训练,需要客户达到个体乳酸盐阈值的强度水平,训练可以以间歇或持续的方式进行。
持续时间:20-30分钟。
配速/节奏训练包括数组3-5分钟的运动,间歇时间30-90秒,一直重复训练直到无法维持目标节奏。
每周只能完成1-2次。
3、间歇训练
是由高、低强度训练交替进行的。
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应该持续3-5分钟,与休息时间的比值在1:1-1:3之间,客户疲劳时可以延长休息时间,若延长休息时间超过1:3就要减少高强度运动的时间。
训练与休息时间的比值在1:1-1:3之间,可以提高心肺系统耐力,这主要是通过提高血乳酸盐阈值和身体从血液中清除乳酸盐的能力,来改善心肺系统机能的。
4、循环训练(与抗阻训练的循环训练不同。)
循环训练结合了抗阻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力量增加但最大摄氧量没有显著提高,是一种保持型训练计划,也适用于那些运动时间有限的初学者。
5、交叉训练(与循环训练一样,强度较低。)
交叉训练是一种结合了多种运动模式的有氧耐力训练。
两种训练方式:(1)在每个训练周期内采用不停训练模式,一周内轮换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运动模式;(2)在一次训练中采用不同的运动模式。
6、有氧训练和抗阻训练的结合
目标:增强肌肉力量,维持有氧耐力。
先有氧训练再抗阻训练。
目标:提高有氧耐力,维持肌肉力量。
先抗阻训练再有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