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限与无限:关于阈限空间的诸多迷思(下)

2021-12-23 12:35 作者:机巧莫几不会画画  | 我要投稿


   

    阈限空间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那若即若离、似有似无之感,最终汇聚在观者心中形成的是混乱的、矛盾的、隐约的不安。阈限空间会将观者圈定在较小的、环绕一圈尽收眼底的空间内。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较小的”并非单纯指空间上的狭小,而是观者可感知的空间的有限。小房间、楼道、地下室是“较小的”空间,但迷雾中挂在绳上的缆车、黑暗中唯一亮着灯的加油站,同样是“较小的”空间。换言之,这种圈定并不只依赖墙、天花板这般密不透风的实体遮挡物才能完成,大雾、黑暗、可见度逐渐下降的水体等,都可以实现对观者的捕获与圈定。它们不过是殊途同归的手段:最终要削弱的是观者提取信息的能力,是感知。

    但阈限空间要留有一丝余地,不能将这一有限空间与外界完全割裂、完全孤立。阈限空间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半开放的,但绝不能是完全封闭的(比如几面实心墙把空间完全堵死)。空间要留有向外延伸的“势”:一个拐角、一扇半掩的门、不见尽头的隧道,等等。阈限空间中必定存在将观者所处的空间内已知的有限和空间外未知的无限相连的通道,这份通道也是“势”在画中流通、引起观者联想的必备要素。“我感觉我所处的空间之外有无限的可能,我如果不想被困在这逼仄的狭小的有限之处,就必须走离此地。但是我无法感知到这有限之外的空间,我所处的空间之外于我而言是无限的未知,似乎潜伏着危险,我若决心离去,就要面临未知的危机。然而,我所在之处似乎也潜伏着危险,因为我同样不知道这里是否会面临来自我所知的有限之外的未知的侵略。我只知道,这里目前很平静,或许暂时是安全的。”阈限空间圈定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特性在此可谓相得益彰,圈定性对应的有限削弱观者的感知,开放性对应的无限激发观者的联想,摇摇欲坠的不安感正来源于二者的交织。

    阈限空间还必须在保留人的痕迹的同时剥离人的主体性存在,这一点在Aesthetic Wiki中亦有所提及。这里不像完全荒废的空间,显然不久前被精心打理过,然而空间内并无人类的使用痕迹,或者根本不就不打算投入使用——这样的矛盾感背离了日常生活的常识,会扰乱观者的认知。观者会感到自己是异质的,自己像是强硬地被塞入此处,被困在此处。因阈限空间的人造性(它一定含有人造物,很少有纯天然无添加的纯自然景观的阈限空间),观者无法完全否认它对人的利用价值,它似乎是接纳人的;但它给观者的第一感觉又是排斥人的。这种混乱的、反常的、割裂的观感最终也成为了不安感的重要来源。

    构成阈限空间诡谲氛围的要义,还在于剔除外部的刺激,这与剥离人的主体性几乎是一体两面。阈限空间中不会有人,不会有动物,因此与他们相关的所有活动(奔跑、打闹、人群涌动、交谈)一并消失,这些带有活力的动态的联想也一并抹去。阈限空间不仅不会捕捉,还会刻意回避运动的动势与趋势,它始终是“静”的:没有打扰空间呼吸的其他主体。阈限空间唯一的“动”来自于观者对空间外未知的无限的联想,以及内心不安的波动。此处又浮现出一对空间与人、有限与无限的相对关系。阈限空间的运动是有限的,其作为空间为人所构造,为人所利用,本应被动等待着人的进入、探索,甚至是扰乱、破坏;然而,人作为主动的主体却在与空间相遇的一瞬间被捕获、圈定:人本应有无限的选择,这些选择却因精神层面涌动的压抑与不安而断去了分支。“静”的张力在阈限空间内无限放大:空间死寂,观者屏息。小小的阈限空间仿佛随时都会有来自未知之处的侵略——然而无事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这确实是一种“临界”:它是此处有限与此外无限两种空间的“临界”,也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临界”。

    此外,我也想展开说明阈限空间营造不安的观感的两大重要手段:重复与简化。重复,即反复多次出现在有限空间内的、相同的事物:壁纸瓷砖重复的花纹、路上一排排路灯、柱子、栅栏、台阶等。简化,即抹去事物(此处特指无机物与人造物,动物算是另一方面,前面已经写过了),什么都没有。其实许多阈限空间的观感就是空空荡荡,这就是简化。重复和简化的共同作用有二:一是锁定信息量,二是保留延伸的“势”。重复的事物尽管能让空间充实起来,但它不提供更多的信息;简化则是更决绝地抹去了多余的信息。这会使观者感到空间内信息的有限甚至是匮乏。已知的小空间内不具备深挖更多信息的可能,而已知的信息也不足以帮助观者了解或探查有限之外的无限的未知。另一方面,保留延伸的“势”,这正是空间外无限、激发观者联想与不安感的关键。

    不过,如今以图片为载体活跃于互联网的阈限空间,还具有另一层媒介属性,这些属性同样会极大程度左右阈限空间的观感。创作或欣赏图片不像真正身处于某一空间中,画幅、画质、色彩、构图等都被纳入观测范围,甚至变得可控,而它们都会影响人们对一张图片或图中事物的印象。以不安感为精髓的阈限空间照片,自然不会放过以媒介特性修饰自己的机会。在宽屏、超宽屏越来越普及的现在,4:3画幅的回归意味着逼仄的视野、窥视与被窥视的幻觉,象征着复古与怀旧;低清而极具颗粒感的画质是对现代高精尖成像技术的主动背弃,既削弱信息量,强化观者的不安,也营造古旧的画面质感;色调整体保持灰暗阴沉,艳色主要用于强调异常感,进而引发观者对环境的不信任与不安;倾斜的构图,也是舍去画面稳定性使人感到不适的小心思。当然,这些不是构成阈限空间的必要因素,但深入人心的阈限空间作品,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取舍必然精益求精。

    尽管阈限空间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我们仍能从经典艺术作品中寻得既视感,在对比中发现艺术家与后现代创作者营造空间氛围所使用的共通的技巧。这也是我个人的另一些迷思。这样的既视感从美术到摄影,从电影到动画或许都能发现不少,不过因个人兴趣和笔力所限,我会将更多重点放在美术上,其他领域就留待读者们开动脑筋发散思考。我将以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与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两位西方绘画史上的大师为例,展开此部分的阐述。

Nighthawks,即《夜鹰》,霍普绘于1942年。霍普的画作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写实手法描绘,却透露着超越现实的孤独感、疏离感。

    爱德华·霍普,可能有人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不可能有人对他的画一无所知。关于霍普本人的介绍此处不予详述,我只想从他的最广为人知的画作入手,剖析其中阈限空间的既视感。

    Nighthawks一作,街道沉浸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空空荡荡,没有照明,没有人群,甚至连临街橱窗内的景象都看不真切。鱼缸似的酒馆静置在街角,灯光如尖刀般悬置于画面上方,成为画中唯一的光源。它照亮了酒馆,余辉泼洒到街道上,但越过这拐角,目所能及的依然是光无法穿透的黑暗。

    画中人固然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我想将重点放在空间上。一方面,酒馆外空荡的街道剥离了“人”,另一方面,请大家关注画中的酒馆、门和玻璃。三角形的酒馆被置于画面中央,构造了街道的拐角,但同时也被街道包裹。画中并无酒馆与街道直接相通的供客人进出的大门,酒保身后的棕色小门暗示的反而是另一处隐匿的空间,而非通向街道的出口。最不起眼同时又最引人注目的则是置于画面中央的巨大的窗玻璃——请注意,这幅画其实只有三角形酒馆末端拐点处和女人背后玻璃与墙交界处的色条暗示了玻璃的存在,霍普没有画出玻璃的边缘,也舍去了玻璃上本应出现的人物投影。他巧妙地隐去了玻璃,却又在观者无法忽略的转折点强调了它的存在——这也是我认为这幅画最高明的处理之一。画中的酒馆、门和玻璃巧妙地破除了街道原有的构造,对空间进行了再构建,而居于中央的玻璃以其透明而暧昧的特质(存在而不存在,未隔离而隔离)同时完成了空间的划分、圈定与开放。此处有限的酒馆与画中延伸至画外的无限的黑暗的街道几乎与阈限空间同构。而也正是这样的空间得以深化Nighthawks孤寂、凄清、虚无、疏离之观感。

    类似观感出现于霍普的许多画作中,Nighthawks只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幅。在霍普的其他画作(如Gas、Automat,和更多纯描绘都市街景的画作)中,也能找到类似的空间构造。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即《一条街道的神秘与忧郁》,基里科绘于1914年。与霍普不同,基里科描绘的是“形而上”的、不存在的世界。

     基里科是形而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与霍普几乎同时代。但与霍普的写实做派不同,基里科将自己所绘的场景丢入不合常理的“形而上”世界中,神秘、荒凉,充满难以言说的象征和隐喻。在此,我同样以他最广为人知的画作为例,着重阐述画中的“阈限空间”。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这张画扑面而来的第一观感恰如其名,神秘、忧郁、扑朔迷离,令观者隐隐不安。直观的不适来源于画中不合逻辑的细节:建筑与建筑之间互相矛盾的透视、强烈的日光与暗沉的天色共存的不和谐、光影对比带来巨大的色彩反差;空荡的街道、延伸的拱廊、建筑尽头仿佛凝滞在空中的旗帜、隐藏在画外却在画中留下影子的巨型雕像(当然,按照不合逻辑的透视考虑,也有可能是真人)、被放置在画作边缘的滚铁环的女孩剪影......画中除了女孩,再无其他含有动势的人或物(正如前文所言,那面飘在空中的旗与其说动更像静止在空中)。拱廊、车厢和窗宛如无底黑洞,其中潜藏着未知与危机。画中的流势是静止的甚至是阻塞的:画中两大灭点相互打架的建筑打乱了空间的构造,扰乱了观者的认知;女孩前进的道路尽头笼罩着神秘的阴影,随时阻断她的去路,一切都被了抛入不安的临界点。

    此处阈限空间的既视感在于空间的扭曲与重构,萌生出神秘而诡谲的氛围。基里科所用的手段与阈限空间某种意义上背道而驰:他撕裂并重新缝合了空间,所有的景深全靠影子、建筑蛮不讲理的强透视暗示和强画面遮挡粗暴构建,而阈限空间显然是不会自我扭曲的。但基里科也使用了与构建阈限空间共通的方法,例如拱廊与建筑的重复、画中细节的简化(大片的空地、白墙、天空、黑影),最重要的是,基里科保留了空间延伸的余地与“势”,画面中央,建筑背后突兀的影子可谓点睛之笔,画外某物,只见其影,不知真身,引爆了观者无限联想。以上种种也使得基里科的画与阈限空间最终在观感上殊途同归。

    尽管基里科后期基本抛弃了他的“形而上”世界,但他在形而上时期的创作中描绘的场景几乎都有类似的观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观赏,我在此不再扩展。

    如前文所言,阈限空间因其反常、怪异、阴森的观感,收获了众多“极具‘超现实感’”的评价,Aesthetic Wiki也在阈限空间的相关词条中附上了超现实主义。但从“超现实感”进一步跃进到和超现实主义沾亲带故还是有些牵强,至少在美术方面,我个人不赞同这种说法。我提及的最具“阈限空间感”的两位名家,他们都不是超现实主义画家:霍普被归为垃圾桶画派,基里科则是形而上画派的旗手。而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不愿将阈限空间划入超现实主义分支的原因,就在于超现实主义并不过多关注空间。空间在超现实主义画家的画作中退位。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画不关注空间感或者没有纵深,而是指空间的表现性被削弱,让位于主体。于他们而言,空间只是承载主体的容器,是衬布,是舞台,它们只是衬托主体、烘托氛围的背景,但它们本身没有再深入探索的价值,他们也无再深入刻画空间的打算。这一倾向在超现实主义画作中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共性。无论是米罗、马格里特、达利,还是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几乎都将观者的目光引至怪诞的主体,而未集中于空间塑造。

由上至下分别为米罗、马格里特、达利。我依旧选择了他们比较广为人知的画作,事实上他们许多作品都有我提及的特点。

    但我在此并无下定义划流派的野心,何况纠结一类作品的“主义”其实没什么意义。我不认同阈限空间归属于超现实主义,也并不代表我要再为它戴上垃圾桶派或是形而上派或是其他主义的帽子。我在此写下自己的思考,只是想阐明我留意到的阈限空间与诸多艺术作品相似与相异之处,希望能提供一些看待阈限空间的新角度。我认为“超现实感”与超现实主义毕竟存在差别,“超现实感”并非只能靠描绘不存在之物实现,也并非有“超现实感”就是超现实主义。阈限空间作为存在于现实同时剥离了主体的空间,其身处于现实却仅仅依靠空间本身完成了对现实的超越,这才是其迷人之处。

    总之,阈限空间是缺失的、不完满的、被阉割的空间,但面对阈限空间时,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它确切地有什么,更要意识到它剥离了什么。负空间的选取、空间流势的通阻、主体的摘除、媒介特性的取舍......诸多要素的叠加,引发人们克制的联想,若有若无、似是而非,勾起人们的好奇与回忆,却又让人望而却步,最终引起人们心中的不安与焦虑——或许这样的欣赏体验,才是阈限空间的精髓。

    此外,如我前文所言,阈限空间的既视感存在于许多文艺创作中,恐怖片的空镜、电影中主角穿梭来往的场所,或许都是我们不曾意识到的阈限空间。换言之,阈限空间其存在已久,但我们对阈限空间的认识与运用似乎仍处于无意识状态,将其作为一类亚文化美学的综合系统深入的探究似乎也一直缺席。但是很遗憾,作为一般路过网友,学识匮乏,笔力至此,再难深入。建筑、城市规划、摄影、电影、游戏、动画等其他领域的剖析,甚至是更专业的学术性分析,就交由神通广大的各位了。文辞粗浅,但博一笑。我心中虽仍有抛砖引玉的希望,但拙作若能让读者驻足思考,也算不虚执笔了。


[1] Patrick Troy Zimmerman. Liminal Space in Architecture: Threshold and Transition. https://trace.tennessee.edu/utk_gradthes/453/

[2] Adrian Kinloch. Liminal Spaces of Photographs of Areas Where City Meets Nature. 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13/09/liminal-spaces-photographs-of-areas-where-city-meets-nature.html

[3] Liminal Space. https://aesthetics.fandom.com/wiki/Liminal_Space

[4] Alan Seale. The Liminal Space – Embracing the Mystery and Power of Transition from What Has Been to What Will Be. https://transformationalpresence.org/alan-seale-blog/liminal-space-embracing-mystery-power-transition-will-2/

[5] What Is a Liminal Space?. https://inaliminalspace.org/about-us/what-is-a-liminal-space/

[6] Richard Rohr. Liminal Space. https://cac.org/liminal-space-2016-07-07/

[7] . What is a Liminal Space, and Why is it So Powerful?. https://www.aroundtheworldl.com/why-liminal-in-Between-spaces-Between-cities-are-great/

[8] Gustavo Razzetti. The Liminal Space: Personal Growth Happens Between Chaos and Peace. https://www.fearlessculture.design/blog-posts/Between-chaos-and-peace-lies-growth

[9] 木澤佐登志. Liminal Spaceとは何か. https://fnmnl.tv/2021/11/16/139203

[10] 150个建筑高阶词汇,你看懂了吗?. https://www.archdaily.cn/cn/871283/ding-yi-150ge-guai-ci-jian-zhu-yu-yan-xiang-dao

[11] 建筑中的负空间和正空间分别是什么意思? - IMPACT STUDIO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56412/answer/1904606655

[12]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13] 王伟鹏. 建筑史学家和评论家文森特·斯库利[J]. 建筑师, 2010(05):24-33

[14] 白雪. 以“负空间”为主导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20

[15] 于博远. 浅析建筑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哈尔滨大剧院为例[J]. 工业设计,2020(02):98-99

[16] 曾令俊. 城市消极空间的功能塑造[J]. 智能城市,2020,6(14):102-103

有限与无限:关于阈限空间的诸多迷思(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