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2023-06-01 00:06 作者:辛泽瑟  | 我要投稿

最近在课上看了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这部电影给我感触颇深。 电影前半段我没怎么看,只看了后半段。我主要想说说主人公王登和妈妈弟弟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很多创伤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浮现了,所以个人情感倾向十分浓重。电影中的一个重大情节也就是主人公们命运的转折就是地震后,王登和弟弟被压在废墟下面,只能活一个。而这个选择权在妈妈手里,最终妈妈选择保弟弟。看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代入我自己。如果是我和我哥,我妈会救谁呢?我不知道现实是如何,但我自己心里已经浮出一个声音,她不会选择你的。我觉得,自己绝对会像王登那样被放弃,只是没有这样一个情境让我的想法成真罢了。我也知道,心理学上有个非常有趣又让人感到苦涩的发现:如果一个人在早年的生活里相信自己是得不到爱的,那么在他长大后,会一直重复体验早年的痛苦感受,自己把它变成现实。我陷入了这个陷阱里。这里其实涉及两个层面:在幻想层面这个孩子相不相信自己能获得爱、在现实层面这个孩子会不会得到爱。 那场地震给所有人的心上撕开了一道大口子,时间都不能使它自然愈合。首先是主人公王登,在经历那次不被选择后,小小的孩子心里藏着巨大的悲痛。这悲痛远胜于亲人离世,和亲人分离。自己最亲的人、最爱的人抛弃了自己,不仅会产生巨大的恨,还有对自己存在的不确定。我真的值得被爱吗?如果我值得,那么当年为什么妈妈为了弟弟放弃了我呢?是我哪里不好吗?是我哪里不如弟弟吗?我想王登在长大之后也迟迟不肯去找过去的亲人不仅是出于“我恨”,更是害怕直面自己的真相。如果我不去找,还有一层不确定。但如果我找到了,残忍的真相告诉我:没了我,我的妈妈和弟弟过得依然很好,我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呢?这真相太过血淋淋,以至于王登宁愿一直不与妈妈相见也不愿去看真相。 弟弟方达作为一个被选择活下来的“幸运”孩子,其实也非常不幸。承了妈妈这么大的恩情就算了,妈妈在那次打击之后又表现得心理脆弱不堪一击,以至于他根本不敢违背妈妈的意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记得电影里他说过,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救的姐姐。可能感受不到他背负的隐形压力的人会觉得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但我真切感受到他被亲情捆绑得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妈妈虽然选择救弟弟,但却对活下来的弟弟视而不见,一直满怀对王登的愧疚。我想,每次妈妈把“我对不起你爸和你姐”挂在嘴边时,何尝不是在提醒方达,“我是为了救你才放弃了你姐,所以你姐的离开有你的一份。”这样成长起来的弟弟该有多么痛苦啊。尤其是电影里方达不想继续上大学(不记得了),妈妈又开始念叨:“我怎么对得起你爸和你姐呀”的时候,何尝不是用这个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电影中有两个场景:一、方达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前告诉对方“如果我妈没看上你,咱俩就算了”。 二、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孩子,因为觉得妈妈过得苦,方达坚持把孩子留给妈妈带,与媳妇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这所有的行为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对妈妈的忠诚。我们在很多妈妈扮演弱者受害者付出者的家庭里都能看到这个部分,孩子对妈妈绝对的忠诚,就算长大了亦是如此。如果不幸的是,这个妈妈选择让自己过得特别苦,那孩子会比她更苦。我妈妈为了这个家才活得这么痛苦,我怎能过得比她好呢? 电影的最后,王登理解了妈妈的不容易,和亲人和解了。并且觉得自己心胸狭窄,弟弟当初能活下来自己应该高兴呐,怎么怨恨这么久。对,就是这里,这里王登并没有真正和自己和解,她对自己过去又开始不接纳了,因为妈妈的苦让她像弟弟一样产生了愧疚。说实话,这里我属实没看懂,这到底是中国式大团圆结局还是放到现实里会如此发展???妈妈选择让自己过得苦,这是她的选择。姐姐因为被抛弃的经历所以痛恨妈妈,这是没问题的,因为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感受不分对错。弟弟想追求内心的自由想和妈妈在心理上分离,这也是正当的,他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姐弟二人都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选择替痛苦脆弱的妈妈承担她的生命课题。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分化,孩子时期的自恋让他们以为可以替妈妈承担。 当然,我后来想想,这样的说法好像把姐弟俩置于一个弱者受害者的地位,给妈妈很大的权力。这也与我本人脱不开关系,在生活中软弱无力,将责任和权力主动交到我妈身上,好处是自己什么错没有,坏处是自己什么能力没有。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最近看李松蔚老师的书,发现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启发:我们过去是把错归结到孩子身上,现在的进步是把错误归结到父母身上。总是要找出一个罪人,但是在关系里是不分对错的。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