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4/中国选手群像】寻光者(第二章)
吐槽在第一章
愤怒与心酸之下的产出
虽然我现在好像冷静很多了
设定背景灵感以及参考文献:
民国背景
影视剧:《觉醒年代》《我的法兰西岁月》
书籍:《掩不住的阳光》《废都》《红岩》《生命的品质》《晚清二十年》
主要设定地点:上海、北京
预防针:
所有的六十七位中国学员都会包含(小太子和熊哥也算进来),身份性格设定会根据时代发生变化,OOC,也会有个别外国学员客串。
会有人物下线。
本文为同人作品,与现实无关,别来跟我上纲上线,不喜欢就划走,谢谢。
最后:
与现实无关
与现实无关
与现实无关
重要的话说三遍
可以接受的话咱们继续
新出场人物:
李洛尔: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AK刘彰:北京大学理科教授
蒋敦豪:听涛小筑掌柜
黄鲲:听涛小筑作乐师
邵明明:听涛小筑评弹师
王孝辰:国会议员
魏子越:北京大学学生
刘唐辉:北京大学学生
陆定昊:北京大学学生
叶皓然:北京大学学生
谢兴阳:北京大学学生
甘望星:北大红楼图书助理员
井胧:北大红楼图书管理员
——————————————————————————————————
01 京城
北京的冬天总是来的比较早,寒风将路边的枯叶吹得簌簌作响,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增添了一份日暮哀歌的凄凉。路上的行人无一不裹紧了衣物,步伐匆匆,神色黯然,只有街边零星的大宅前停着几辆锃光瓦亮的汽车和马车,穿着臃肿棉袄的下人小心翼翼地打开车门,西装革履的主人们敲着手上那根威严的拐杖,似笑非笑地相互行礼,然后消失在那一扇扇厚重的红门里,只剩下仆人在萧瑟的街道上用他们满是冻疮的手擦拭车前的油灯。
蒋敦豪对于此景早就习以为常,他本是天津卫一家的名角儿,天生一副好嗓子,红过不少日子。但后来租界的一些洋玩意儿逐渐兴盛起来,引得人们纷纷前往猎奇,这班子也就慢慢散了。如今他拿着早年一些积蓄,来北京角门楼子下开了一家听涛小筑。喝茶聊天,解决三餐,听曲儿作诗都可以。
天空逐渐变得阴翳,似有非有地飘起了几片雪花。蒋敦豪支起店门口的帐子,烧了一壶开水,邀了对面的几位车夫来店里避避寒。
“蒋老板!二楼雅座,再上个涮肉锅!”洪亮的一声叫唤让门口几位车夫齐刷刷地往声源处看去,只见两位身着长衫,围着厚厚羊绒围巾的男人快步走了进来,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手中抱着几本书,另一位则一边张着嘴嚷嚷,一边看着手中的那块怀表。
蒋敦豪正低头对着昨天的账目,手指在算盘上不断飞舞,也不抬头,只微微笑道:“洛尔兄,刘兄这大嗓门你是怎么受得了的?天天和他一起共事,这耳朵都要起一层茧子了!”
李洛尔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向蒋敦豪行了个礼:“敦豪兄有所不知,我是深受其害。没办法,权当是午后昏昏欲睡之时提神醒脑的音乐罢了。”
一旁的刘彰听了这话,“啪”地一下合上怀表的盖子,嚷到:“李兄这话什么意思,我声音不高怎么给学生上课?倒是我听好几个学生说,李兄你的文学史课经常不知所云,后排的人几乎听不清李兄的话语,搞得人昏昏欲睡,下次要不要我帮你喊几嗓子?只要一块大洋就行。”
李洛尔露出了一副并不想理你的表情,朝着蒋敦豪问道,“二楼可还有座?”
“自然是有的,二位教授随我来。”蒋敦豪放下手中的账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二楼的雅间可以看到整条街景,此时的雪已经有些堆积起来的趋势了。刘彰小心地往火锅里下羊肉,李洛尔则是瞧着外面的飞雪有些出神。“李兄,来吃啦,你端个酱料站窗子那里发什么呆呢?”刘彰走过去拍了李洛尔一下,顺便带上了窗子。
“刘彰,你觉不觉得这北京城,越来越让人压抑了吗?”李洛尔夹起一块肉,在酱料里沾了沾。“我说你们这些文人啊,总是喜欢这么伤春悲秋,你看我,数字和公式从来不会让我感到烦恼。”刘彰的伸手夹过李洛尔碗里的肉。“一些事要发生总会发生,不会发生就永远不会,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在担心我们北大,在担心这个混账的政权把我们引上一条不归路,我都听说了,你们文科学生现在都流行一本叫《新青年》的杂志,我也看过,很不错。”
刘彰放下筷子,瞧着李洛尔有些担忧的眼睛,突然之间笑了起来:“哈哈,别这副表情嘛,世上能人颇多,咱们先管好自己的事,等时机到了,一切都会有定数!你先想想你下午在红楼的讲座背熟了吗?”
李洛尔低头一笑,刘彰这人,虽然有些不拘小节,但是关键时刻总是又非常的靠谱。
随着刘彰的碎碎念,火锅局很快就接近尾声。突然,雅间的门被推开了,一位张着娃娃脸的男孩端着两碗杏仁酪走了进来。“二位教授,这是我们掌柜给你们做的,吃完火锅解解油腻。”来者名叫黄鲲,谱曲作乐方面相当有天赋,听涛小筑的曲儿多半是他所做,也算有点小名气。
“呀,是小黄鲲呀!最近有作什么新曲儿吗?”刘彰舀起一勺杏仁酪,有些含糊不清地说道。黄鲲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新作还在写,之前那部分明明说不太好演奏,想要稍微改一下。”
“对了,怎么没看见邵明明?以前他可是整个听涛小筑最活跃的人啊。”李洛尔放下碗,擦了擦嘴角。
“哦,是这样的,明明他昨天刚刚淘到了一架恭王府流出的梧桐古筝,现在急着和它培养感情呢!”黄鲲笑着说。
“那好,咱们就不打扰了,下次希望能听见你的新作,老李,去结账!”刘彰摸了摸黄鲲的小脑袋,和李洛尔下了楼。
——————————————————————————————————————
02 北大
二人回到学校后就分开了,刘彰下午有一堂实验课,李洛尔则是有一场文学史的讲座。回到办公室稍稍整理了一下,李洛尔就拿着下午要用的材料朝红楼走去。
“哎呀,谢兴阳,你越说越乱,还是我来教他吧!”
“拜托魏子越,我们家可是说相声的,嘴皮子这一项你居然敢质疑我!叶皓然,给咱们评评理!”
“这里是图书馆,虽然没别人,但我求你俩小声点吧。刘唐辉,给他们俩吃颗糖,堵住他们的嘴。”
李洛尔扶额,这几个学生都是他班上的活宝,他刚踏进走廊就听见这几位叽叽喳喳的声音。李洛尔看了一眼怀表,时间还早,他思考了一下,决定去图书室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几个孩子这么激动。
显然这几位学生没有料到李洛尔会在这个时候来图书室,他们明显地愣了一下,然后纷纷行礼道:“先生好。”
“你们好。”李洛尔向他们回了一个礼。抬头之后,就发现除了这几个小活宝,还有一个个子高高,长相清秀的孩子站在登记台后面,他的长衫上没有别着北大的校徽,也不像是学生。想到之前井胧和他说,图书室太忙,想要一个助手,所以心里猜的有些八九不离十。李洛尔走上前,轻声问道:“你就是井胧从湖南推荐来的图书助理员吗?”
眼前的男生抬起头,说道:“是,是的先生。”
“你叫什么名字呀?”
“甘万欣。”
“什么?甘...万欣?”
“不是啦,他叫甘望星,湖南口音有点重,刚刚我们几个就在教他说北京话。”一边的谢兴阳抢答道。
甘望星的眼睛里透出一丝局促,“有点难为情,我,会尽量克服口音的。”他站起身来,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李洛尔抬抬手,示意他不用这么紧张。环顾了一圈,问道:“井胧先生呢?他怎么不在这里带一带新人?”
在一旁看报的陆定昊抬头说道:“刚刚井胧先生说,国会议员王孝辰给我们北大捐了一批新书,祝贺母校新校长上任,井胧先生应该是去清点新的书单了。”
“好的,我知道了。你们几个快些去礼堂占座吧,今天的讲座去迟了可就没有位置了。”李洛尔朝五人点点头。“先生再见。”很快,图书室里恢复了安静。
“先生你坐,我去收拾收拾。”甘望星从登记台走出来,打算为李洛尔搬个椅子,不小心将桌子上的一本杂志带到了地上。李洛尔捡起那本杂志,眼睛一亮:“你也看《新青年》?”
甘望星的眼中闪过一丝慌张,但是看着李洛尔略带惊喜的表情,打很快就放松下来。“是的,这本杂志在我们湖南学生团体里也很受欢迎,只是我们那里根本就很难买到,买到也不敢拿出来看,这次井胧把我推荐来北大,我就发现在这里看书读报很自由,而且又数不尽的最新思想。”
“那你有悟出什么想法吗?或者是有什么好奇的地方?”李洛尔问道。
“我最近在研究国际互助理论,但是总觉得不够好,毕竟这样一个理想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甘望星顿了顿,“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不能依靠上面对我们的同情来改变现状,而是要靠人数最多,能力最强,且最重要的一群人来推动这个社会进步。一个国家不是属于少数人的,而是属于多数人的,并且是谁的就是谁的。”
李洛尔心下一惊,这个湖南小伙子的觉悟竟然是很多人都没有的,他笑着拍了拍甘望星的肩膀说道:“小伙子,有空多关注关注十月革命的事,有什么看法欢迎随时找我。”
等李洛尔讲座结束,太阳已经西斜了,天空的火烧云将整个校园映衬的红彤彤,一扫中午的阴翳。
推开办公室的门,刘彰正在桌子后面吃着炸酱面,含糊不清地和李洛尔打了个招呼。“你怎么又在吃,中午没吃饱吗?”李洛尔有些无奈。“我这要动脑子呀,还要和一帮小兔崽子斗智斗勇,你不知道今天下午有几个小孩儿差点气死我。”刘彰又开始发挥大喇叭的特色。
李洛尔自动屏蔽刘彰的吐槽,开始收拾桌子。桌子上放了一本最新一期的《新青年》,其中一篇文章被折了一角。“哦,那是井胧送来的,说是新来的图书助理员给你的。”刘彰嗦掉最后一口炸酱面,“据说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我就等着你回来念给我听呢。”
李洛尔翻开被折起的一页,这篇文章叫《国内发展现状之思考》,作者叫刘宇。
“今国内发展停滞不前,略显疲态,吾辈以为,万全之策,不在全然引外来之方法,救己身之病痛。外来血液,注入一滴无用与僵死之全身,注入瀚海,则中华文脉之被替殆尽.........诚然内部固死全然无用于今日之事态,究其原因仅为上层不公,下层不敢,思想之固化禁锢未来之理想.......今思潮万千,唯有开放思想,倾听民意,结合中华偌大之现状,破开中华黑暗之囚牢。十二月初五于清水书院”
“好!”李洛尔话音刚落,刘彰就激动地把筷子扔了出去,“这小孩儿叫什么?刘宇?厉害了呀。”李洛尔也是露出激动的神色,“果然,时间通透之少年还是有的,青年大才,国之希望。”
“这孩子要是在我们北大,我看李兄定会抢过去做得意门生。”刘彰捡起筷子,擦了擦上面的灰尘。“清水书院,感觉在哪里听过。”李洛尔喃喃自语。
刘彰敲了敲碗,说道:“真是贵人多忘事,老何在上海办的那个书院不就叫清水书院嘛。你写一封推荐信,让老何把他带来见见不就好了,刚刚打听到,王孝辰给教育部上了一个议案,希望开放北大预科班,广集天下少年英才,你让那个孩子来试试。”
说完,刘彰帮李洛尔铺好信纸架好毛笔,“墨已经磨好了,李兄,动笔吧。”
“你是不是早就有此意了?”李洛尔抬头看了刘彰一眼。
“我就偷看了一点点,你后来念的部分我没看。”刘彰摸了摸鼻子,心虚地笑了一声。
李洛尔拿起笔:屹繁兄,展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