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易经》注解篇~【第八十五章】夬䷪(上篇-原文及注释)

2023-07-12 22:57 作者:挖鼻侠  | 我要投稿

【原文】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上六。無號,終有凶。

《彖》曰: 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不勝而往,咎也。

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無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注释】

1)夬:

解1.卦名。通行本为第四十三卦,帛书本为第四十二卦。《夬》通“决”,果决,爻群之“夬夬”即取此义。从卦象、卦辞来看,卦名“夬”取义于决断、占断,卦象为上《兑》下《乾》。按照《说卦》的解释,“兑为口,为巫”,“乾”为天,象天阙、朝廷。《夬》卦之卦象象征巫人在王庭占断卦兆,卦辞“扬于王庭,孚号”等即是此义。至于《彖传》、《象传》则对卦象有其他解释,说见后。《归藏》作“规”,“规”,谋断。与“夬”之决断意义相含。扬雄《太玄·断》准《夬》卦,云:“阳气强内而刚外,动能有断決”,可资参证。

解2.“夬”,谓决断、果决,此处指阳刚对阴柔采取决断性的制裁。卦中五阳共决上六一阴,正含此象。

2)扬于王庭:

解1.“扬”,称说。“扬于王庭”谓巫人在王庭占断卦兆。

解2.“扬”,犹言宣布;王庭,指君王的法庭。此谓君子制裁小人应当光明正大地宣扬于“王庭”,以喻刚决柔,之际公正无私的情状。

3)孚号:

解1.“孚”,卦兆。“号”,告,示。

解2.“号”,号令。此承前句义,说明君子决小人之时,又须号令众人戒备危险。

4)有厉告自邑:

解1.“厉”,危险。“邑”即《否》卦“自邑告命”之“邑”,属邑。

解2.这两句进一步说明刚决柔是以德制裁,并非以武力取胜。

5)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解1.“即”,就,从。“戎”,兵。“即戎”即出兵征战。“利有攸往”在这里指利于做出兵征战之外的事情。

解2.此句总结上文,指出处“夬”之时,利于刚不利于柔,故阳刚者若能循上述之道而行,必然利有所往。

6)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解1.《大壮》初九“壮于趾,征凶”与此“壮于前趾”同,喻勇于前进。初在最下,故以“趾”喻。初在最下而过于勇进,有往而不能胜任之象,故占为有咎。

解2.初九“往不胜为咎”,也是戒人“慎始”的意思。

7)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解1.《旅》卦“旅人先号咷而后笑”,“号”即“号咷”之省,为“笑”之反面,喻惊惧。“莫”,古“暮”字。“恤”,忧,患。“勿恤”,无有患害。朱熹云:“九二当决之时,刚而居柔,又得中通,故能忧惕号呼以自我戒备,而莫夜有戎,亦可无患也。”“戎”,兵寇、战事。

解2.“莫夜”人所忽也,而犹“惕号”,则所以警惧者素矣;“有戎”人所畏也,而不之“恤”,则所以持重者至矣。

8)壮于頄,有凶:

解1.“頄”,面颊。三在下卦之上,故以“頄”喻,此犹《大壮》初以趾喻、三以角喻,亦犹《鼎》卦初以趾喻,三以耳喻。壮于面颊,喻勇壮见之于颜色。壮形于外,过壮也,故云“有凶”。三爻以阳居刚,又处下卦之极,故云“壮于頄,有凶”。按:《易》之取象有两种:一种是就全卦而论,由下至上依次为趾、腓、股、脢、颊者(如《咸》卦);另一种是就单卦而说,则初与四近、三与上近,《夬》卦等就是属于后者。九四“臀无肤”,《因》卦初六言“臀困于株木”就是这个道理。

解2.这是说明九三处《夬》下卦之极,以刚居刚,与上六为应,果决过度而急于除之,故以“壮于頄”喻其“决小人”怒形于色;如此处“夬”,必失美善之道,遂深戒以“有凶”。

9)君子夬夬独行:

解1.“夬夬”,果决的样子。三居下卦之极,以阳居刚,故云“夬夬”。

10)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解1.阳刚九三与阴柔上六正应,以阴柔调节阳刚而使之和柔,有“遇雨”之象。“若”,而。“濡”,沾湿。“愠”宜从帛书作“温”,谓颜色和柔。此对“壮于頄”而说。勇壮形于色则有凶,而果决独行本有咎,但调之以阴柔,外见之以和悦,则又无咎也。

解2.这几向与前文相对,从正面说明君子处九三之时,并非怒形于色,而是刚毅果决地独行往应上六,犹如暂与小人周旋、待时决除;这样尽管有“遇雨若濡”之嫌,乃至使人愠怒,但最终必能制裁小人故“无咎”。

11)臀无肤,其行次且:

解1.四爻居上卦之初,故以“臀”取喻。“无肤”,谓刚决受惩而臀无完肤。“次且”,难进之貌。

解2.此谓九四以阳居阴,刚决不足,故当“夬”之时,犹如臀部“无肤”;又下凌三阳,以此而进,必多艰难,故曰“其行次且”。

12)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解1.“牵”,收束、节制。“羊”,喻刚愎之性。九四刚爻居柔位,故云“牵羊”,谓以柔节其刚。若能如此,则悔事可以除去。“闻”同“问”,占问。“言”同“愆”,过咎。“信”同“伸”,解除、开解。此言占问显示咎害尚未解除。《困》卦卦辞“无咎,有言不信”同此。

解2.“牵”,牵系附连;“羊”,强健刚劲之物,喻九五。这两句申发前文之义,说明九四虽刚决不足,但若上承九五之阳,犹如与强健的“羊”紧相系连,则可补其不足而“悔亡”;然四以失正之刚,或至“闻言不信”、一意孤行,必致凶咎。

13)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解1.“苋陆”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柔脆的植物;二是释为细角山羊,“陆”,跳跃。疑“陆”当如字,“苋陆”即来到陆地的山羊、陆行之山羊。“中行”为双关语,一为道中,一为行动适中。陆为平易之地,五又居中位,刚柔适中,故“苋陆夬夬中行”而能无咎。此即《庄子·秋水》“陆行不避兕虎”之意。四爻说“牵羊”,五爻说“苋羊”,而四、五皆为《兑》体,《说卦》“兑为羊”盖本于此。

解2.爻辞中借喻阴物,指上六。此言九五处“夬”之时,阳刚中正以居尊位,比近上六一阴,能佭斩除“苋陆〞一样轻易决除之;但五贵居君位,却须亲自制裁最为贴近的小人,足见其德未能光大,故当慎行中道,庶可“无咎”。

14)无号,终有凶:

解1.“号”与九二“惕号”同。刚决之极,而不知惕惧,故终于有凶险,《乾》上九“亢龙,有悔”与此相同。《夬》至上爻,阴变为阳,则上六犹《乾》之上九。

解2.此谓上六以阴极居《夬》卦之终,为小人凌高作恶之象,被下五阳所共同决除,故无须号咷,终必有凶。

15)夬,决也,刚决柔也:

解1.“决”有决断、冲决、毁坏之义。《夬》卦五阳爻并进,其势有以刚断柔、以刚阳冲决阴柔之象。《剥》卦与此卦爻反对,为一阳在上、五阴在下,《彖传》云“柔变刚”,一决一变,反映《彖传》扶阳抑阴之义。

解2.“刚”,指卦中五阳爻;“柔”,指上六一阴爻。此以六爻之象,说明“夬”之谓“决”,意指阳刚决阴柔,即君子决小人。

16)健而说,决而和:

解1.卦象为下《乾》上《兑》,乾为刚健果决,兑为和悦温和。从卦义看,《彖传》认为处夬之时,阳刚君子应同时具备刚健果决与和悦温柔之德。

解2.这两句举上下象为说,谓“夬”之时,以刚健能决而令人悦服,且可导致众物协和。

解3.君子有刚健之德,不屈服于小人,而以和悦之态度,对待小人。唯其如此,所以君子能决定小人,又能与小人和谐相处,是为“决而和”。

17)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

解1.“扬”,得意、得志。《夬》卦一阴爻在上,五阳爻在下,有“柔乘五刚”之象。一阴爻象得志之小人,下体《乾》象王庭,象小人得志于朝。

18)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

解1.“孚”,信实。“号”,号令、政令。“有”犹“于”。此言信实于政令,危险而转为光明。

解2.谓此时当使人们长存危惧戒备之心,则君子处“夬”之道必能光大。

19)所尚乃穷也:

解1.“所尚”,指一味崇尚兵戎之壮。“穷”,困穷,行不通。

解2.不是以德取胜,其道必穷。

20)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解1.“利有收往”,谓局势发展下去对君子有利。“刚长”,五阳爻增长而冲决在上之一阴爻,喻君子势力增长。“终”,终结,结束“柔乘五刚”的局面。《剥》卦卦辞说“不利有攸往”,《彖传》说“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夬》卦卦辞说“利有收往”,《彖传》说“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彖传》扶阳抑阴,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意向是很清晰的。

解2.指“夬”道成于刚德盛长,必以阳刚制胜阴柔告终。

21)泽上于天,夬:

解1.《夬》卦上《兑》泽,下《乾》天,故云“泽上于天”。“夬”,决也,冲决、溃决。泽水上决,必下溃为雨露,故云“君子以施禄及下”。“泽”双关福泽、德泽,故下云“施禄及下”。又泽水冲决于天,是增益积聚所致,君子观此卦象,则当知“居德则忌”之理。

解2.泽岸断决,洪水滔天。

22)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解1.“君子”,指统治者。“禄”,指福泽、德泽、恩惠。“君子以施禄及下”,即《吕氏春秋· 季春纪》的“天子布德行惠”。“夬”为季春三月之卦,故全同《吕览》。“居”即“囤积居奇”之“居”,谓屯居积聚、自家占有。“德”即德泽、恩惠。“忌”,可训为忌讳,亦可训为“怨”。释为“怨”,则可译为屯积福泽不施于下则下生怨恨。

解2.以泽比民,以天比朝廷,以泽上于天比民登于朝廷之上,即国君举用民中之贤者。君子观此卦象及卦名,从而施禄及于庶民,庶民能自处于德,君子则举而用之。

23)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解1.“有戎勿恤”前省“惕号”。九二居下卦之中,阳爻处柔位,又能警惕惊惧,都是持守中道的意思,故理当无患。

24)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解1.“君子夬夬”下省“遇雨若濡”。三与上应,阳阴刚柔相调节,故《象传》说“终无咎”。

25)其行次且,位不当也:

解1.“行”,谓上行、上进、前进。“位不当”,是说九四处上卦之初,与初爻同样为“不胜而往”;又不中不正,宜其行进艰难。

26)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解1.“不信”,谓猜疑犹豫。“不明”,谓不能明断。

27)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解1.“中行”,谓九五居上卦中位。“光”,光大、广大。九五居尊位,又得中正,爻辞却仅获“无咎”,故《象传》断其中正之道尚未光大。二得无患,《象传》赞其能得中道;五得无咎,《象传》责之以“中未光”。职位不同,要求亦有异。

解2.九五阳刚中正,“夬夬”明决,仅获“无咎”之占,盖因最比小人所致。阳近于阴,不能无累,故必正其行,然后免咎。

28)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解1.“无号”,谓上六不能号令于下。上六,比当道之阴柔小人。“终不可长”,则说小人之道不能长久。

解2.上六之凶,犹如小人凌驾君子之上,得势一时,但终被制裁,悲号莫及。

【预告】

下一章夬䷪(下篇-通说及讲解)。

《易经》注解篇~【第八十五章】夬䷪(上篇-原文及注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