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人民币基金完成9亿元超募,以产业视角深耕新能源投资
"朝希资本的portfolio中有4家已达百亿元估值规模,13家启动上市进程。"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据IPO早知道消息,朝希资本日前正式宣布一期人民币基金完成超募,总规模超9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本期基金也是朝希资本的首期市场化盲池基金。
本期基金的主要LP包括晶泰福(晶澳科技控股股东)、领略投资、迈为股份、利元亨、天奇股份、大洋电机等产业集团,数位朝希产业生态圈的创始人与企业家,苏州基金、建发新兴投资、上海科创基金、苏州高新阳光汇利母基金、新尚资本、四川璞信等多家一线市场化母基金及知名国资投资平台。其中,所有首关资金来源自产业方,且都为朝希资本的既有LP。
在投资方向上,本期基金采用以新能源为主、电子&半导体为辅的组合,围绕光伏、储能、氢能、汽车电子、新能源电力电子等领域展开投资。
朝希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杰表示,表面上来看是坚持一主一辅的组合,但朝希资本的半导体投资和新能源投资的逻辑是相通的,其实是在共用一套产业体系做投资。
“我认为如果一家机构定位做产业投资,那它本质上就不可能多赛道,这是一件很难兼顾的事情——要么你就是‘深’和‘专’,要么就是‘广’,既想‘深’和‘专’又想‘广’,至少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追求的就是‘深’和‘专’。” 刘杰补充道。
当然,朝希资本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还是得益于整个团队过去数年间在产业内积累的认知和资源。
这里不妨补充一点,成立于2015年的朝希资本在2021年转型为创业投资机构前,曾专注于产业并购投资,曾控股并管理包括东南亚最大的光伏企业越南光伏等在内的数家新能源企业并成功完成出售,目前这些企业已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或海外重要产能;亦曾主导和参与投资了国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半导体并购项目之一。
“我们当时做产业并购的目标是为了通过控股的方式更加深度地了解产业、参与产业,在产业里扎得更深,初衷并不是为了后续向少数股权投资转型。”刘杰指出,“不可否认,那几年的经历确实让我们当下能够站在产业的视角从事投资,多年积累的产业认知和产业资源会让我们看待企业的视角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经验,朝希资本现已积累了隆基绿能、协鑫集团、阿特斯、晶澳科技、迈为股份、领益智造、闻泰科技、三安光电等40余家头部产业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其中多数也为朝希资本的LP。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转型以来,朝希资本已交出了一份颇令人惊喜的成绩单——迄今为止收获了海辰储能、麦田能源、精控能源、奇点能源、正泰新能、拉普拉斯、锦源晟、双元科技(SHA:688623)、上海联风、通嘉宏瑞、赛克赛斯、伏达半导体、开元通信、云潼科技、橙群微电子等多家优质被投企业,其中4家已达百亿元估值规模,13家启动上市进程。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这两年左右,随着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整个一级市场新能源赛道的投资氛围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高峰转向低谷”的过程。
对于这一点,刘杰坦言,朝希资本对估值还是比较敏感的。“因为站在产业的视角看,很多估值我们发现根本看不懂。前几年,不少同行认为在这一波高速增长期里要去投一些主赛道、投一些‘大家伙’。我们不是这么看的,我们其实一开始看到的就是主赛道的风险、看到的是小周期下的风险。”
刘杰进一步强调,朝希资本看新能源这么多年,每一年能够mapping的投资版图都比前一年更大。“相比于表象上那些明显的周期,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水下的机会。毕竟,我们已经对产业的小波浪周期习以为常了,对波浪中所处的不同时间点,或者是对波浪趋势的判断,本身影响的只是说哪些赛道现在能投、哪些不能投,更多是这么一个关系。真正把时间拉长,版图一定是越来越大、也一定是越来越清晰的。”
据「IPO早知道」了解,朝希资本二期人民币基金与一期美元基金募资已经启动——二期人民币基金将基于一期策略继续延伸、巩固;一期美元基金将作为补充,重点关注海外优质新能源资产和股权的投资机会。
不过,在刘杰看来,募资和IPO固然重要,但其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越来越认可朝希资本的产业能力,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更好的正循环。
“我希望看到的是,无论我们的被投企业、LP还是产业合作伙伴,都能发现朝希资本是一家愿意‘趴在地上’、愿意跟大家经历周期、愿意跟大家并肩作战,同时又确确实实能对产业做出一定贡献的机构。这才不枉费我们做产业的初心。”
以下系「IPO早知道」与刘杰的对话精选:
朝希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杰
更专注、更精准的产业投资
Q:这是朝希资本的首期市场化盲池基金,以新能源为主投赛道的基金在市场上应该还是挺受欢迎的。
刘杰:朝希资本以往的LP们都是产业圈里的好伙伴,所以今年我们大概是花了半年时间,和市面上许多活跃的LP都见了一遍,包括市场化母基金、国资、险资、海内外的家办等等各类LP,这是我们过往没有经历过的。
从LP的视角来看,一个比较明显的节奏与趋势在于他们的确越来越关注垂直赛道型的GP。当然,过去也有,比如在消费、医疗这些领域,新能源领域可能多数是新能源汽车,像我们这样关注整个大新能源板块的机构并不多。这可能是他们对我们更感兴趣的原因。
Q:即使聊了这么多的LP,你们这期的规模还是控制在了9亿这个量级。
刘杰:其实9亿多是超募了,我们本来计划是8亿,有意地对第一期主基金的规模做了限制,因为我们是做控股型产业并购起家的,加上从对LP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倾向于通过高投资回报来获得可持续的、长期的收益,不会把侧重点放在追求管理费的多少上,简而言之就是非常坚持DPI导向。因此第一期我们不愿意把规模放的太大。那当然也不能放得太小,这样我们能够覆盖的项目和能够占到的股比就会比较有限。
Q:你们在2015年到2021年之间做产业并购投资的经历对这几年做投资的帮助也蛮大的。
刘杰:我们当时做产业并购的目标是为了通过控股的方式更加深度地了解产业、参与产业,在产业里扎得更深,初衷并不是为了后续向少数股权投资转型。
不可否认,那几年的经历确实让我们当下能够站在产业的视角看投资,多年积累的产业认知和产业资源会让我们看待企业的视角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这次募资过程中,LP们对我们产业并购的经历也比较关注。他们其实也在观察,我们有没有以及能不能把过往的这些产业能力转换过来、复用到我们现在投资项目中,从而验证出未来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Q:今天市场上很多机构都把自己称为产业投资机构或者说“以产业的视角做投资”,朝希资本对“产业投资机构”的理解、认识和实践是怎样的?
刘杰:首先有一点,我觉得如果一家机构定位做产业投资,那它本质上就不可能多赛道,这是一件很难兼顾的事情——要么你就是“深”和“专”,要么就是“广”,既想“深”和“专”又想“广”,至少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在投资方向上,朝希资本坚持一主(新能源)一辅(电子&半导体),但我们的半导体投资是和新能源相通的,其实是在共用一套产业体系做投资。所以本质上来说就是“专”。
更具体来看,“专”还落在投资方法论上——我们是从需求侧出发,往产业细分赛道延伸的,再结合对新技术产业化落地、产业生态发展趋势等的判断,选择合适的时机完成赛道的点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去判断这个赛道接下来是不是还有机会。一个比较朴素的方法是,我们会问自己如果直接下场进入这个赛道、做一家企业,我们做不做?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这个赛道未来是有机会的,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做好?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许多产业经验与资源来支撑,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另外,我们的产业投资追求的是精准,既不是“撒网式”地投资,也不是投Pre-IPO去博利差。我们希望投在企业处于向从1到10或者向从10到100转变的“拐点”上,同时判断出这家企业及其所处的赛道是否能够在后续实现高增速发展,这还是需要很深入的产业视角的。
从需求侧出发,掌握投资节奏与时机
Q:从你们2021年转型创业投资到今天,整个新能源赛道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高峰走向低谷的过程。对于这样的市场变化,朝希资本不变的底层逻辑有哪些?
刘杰:坦率地说,我们觉得自己并没有赶上高峰期。我们已经看了这么多年的新能源,把时间拉长来看,这几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波浪。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几年里始终追求精准、追求高成功率的原因。
前几年,不少同行认为在这一波高速增长期里要去投一些主赛道、投一些“大家伙”。我们不是这么看的,我们其实一开始看到的就是主赛道的风险、看到的是小周期下的风险。
当然,我们看新能源这么多年,每一年能够mapping的投资版图都比前一年更大,我们也是一年比一年兴奋。相比于表象上那些明显的周期,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水下的机会。毕竟,我们已经对产业的小波浪周期习以为常了,对波浪中所处的不同时间点,或者是对波浪趋势的判断,本身影响的只是说哪些赛道现在能投、哪些不能投,更多是这么一个关系。真正把时间拉长,版图一定是越来越大、也一定是越来越清晰的。
Q:今年有没有一些你们自己相信的、但外界还没有形成“共识” 的赛道?
刘杰:拿光伏赛道举例,今年我们更重视在应用场景上能够提升效率的企业。比如说,现在光伏电站存量在逐渐上升、场景也变得越来越多,水面的、地面的、分布式的等等,所以我们更多地在看安装机器人、清洗机器人这样的项目,因为电站会经历一个从简单运维到智能运维的过程。同时,到后面大家认为可能要从资产端继续深挖,要收益、要利润,那就会产生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以及建设之后需要配套维护的产品。的确,这块目前国内可投标的没那么多,市场空间看上去也不大。
再比如,大家可能过往看光伏组件主要还是看传统方向,譬如晶硅玻璃封装,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新场景的打开,新的场景就需要特殊的封装工艺,比如说轻量化的组件、柔性的组件,这些是能够适配新场景的,我们的目光基本上都已经放在新场景上了。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一定会大幅提升,甚至成为主流能源,所以拉长时间来看整个市场空间是巨型的。在巨型的市场里,任何一个细分行业的体量都不会小。往往这种赛道里面,因为是工业投资品,很多时候大家对于不同场景下的配套型企业,更多看重的是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验证性,也就是说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考验。所以如果有确实产品做的好、具备稳定性又有先发优势的企业,我们认为未来的市占率都不会低。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在较低估值的时候进去是很适合的。尤其是在市场全面开花、下游增速都很快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基本都能达到一定的量级。
Q:所以说,今天的新能源产业其实已经非常“卷”了。
刘杰:“卷”和“不断迭代”。这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会有其他产业把原来各自的优势带入到新能源产业,比如材料优势、技术优势等等,从而让新能源产业变得更加复合,同时也更快进化和迭代。
还是以光伏举例。新技术的迭代越来越快,并行的路线越来越多,相互之间也并不是“谁要杀死谁”的竞争状态,而是考虑在不同的场景或者需求下,对应不同技术能做出来哪些更合适的产品,这对我们投资来说反而更加友好——因为只是不同路线发展快慢的问题,最后可能都会成功。
同时,技术的迭代又会引发材料需求的变化,有主材、有辅材。特别是在辅材里面,生产环境有生产环境需要的辅材,产品有产品的辅材,以及过往可能迭代相对比较慢的辅材,接下来都会有迭代的机会。再有,就是我刚刚提到的,随着场景的越来越丰富以及封装工艺的不断发展,也会带来新材料的出现。
整体来讲,我们的可投范围是越来越广的,只是要掌握好节奏。有的就适合现在布局,有的可能需要隔一、两年时机更好。
Q:刚刚提到光伏,其实光伏的主赛道,包括那几家头部的动力电池企业,你们都没有出手。
刘杰:就像我之前说的,朝希资本的一大投资逻辑就是从需求侧出发——在需求满足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去寻找我们认为的目前还欠缺的、以及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的环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所谓“卖铲子”的企业,比如做装备的、做配套的、做辅材的。对于光伏的主赛道,我们的确几乎没怎么出手。
至于动力电池这块,我们的判断是在2021年时,第一波的机会已经过去了,那个时候就不适合我们再进入了。我们更青睐的是起码在我们计划的投资期内,这个项目下游的增速一直会保持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这条赛道上面的很多企业他们本身的容错率就很高。所以说从2021年到2023年这几年间,我们不急于去点亮动力电池这个赛道,等下一代技术出现以及诞生真正有全球化能力的企业时,我们可能考虑出手。
这里可以补充一点,我们非常看重全球化能力,如果这个市场不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往往这种行业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卷没了”。只有市场是全球的,才有可能在把国内市场作为基本盘的同时到海外市场挣取高毛利。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很早期的时候就投了海辰储能,我们在储能电池这个赛道中抓住的就是第一波红利。动力电池的第一波红利我们没办法抓住,我们就准备去抓第二波红利。从我们对动力和储能的不同决策上,也能反映出我们对趋势的判断和把握。
坚持初心,愿意与产业共同经历周期
Q:我能不能理解为,朝希资本对估值还是非常敏感的。
刘杰:我们算是对估值特别介意的一家机构,因为站在产业的视角看估值,很多估值我们发现根本看不懂。
我们通常是两种策略,其一就是投的相对早,其二就是给企业强资源、做产业轮,同时严苛估值要求。因为只有当企业本身就对朝希资本的产业认知与资源有所了解并且双方具备契合度时,这时候给出的估值才更有可能符合朝希资本的考量。
当然,我们的资源不仅仅是简单地帮企业拉线搭桥,我们是从底层开始,围绕企业战略、管理等各个方面一起和企业讨论、执行,我们对重点被投项目都会做得比较深入。
Q:在完成第一次投资后,如何判断哪些项目值得你们在后续轮次追加投资?就像海辰储能、正泰新能、麦田能源那样。
刘杰:通常情况下,如果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在它的早期阶段投资了,我们会考虑接下来要不要继续加注;如果早期没投,一般我们是不会在中后期投的。
至于什么样的项目我们会继续追加投资,前提是我们判断它还是处于高增速的阶段,且未来的增速预期与当前的估值相比具有不错的性价比,这时候我们会选择加码。在第一次投完之后,如果企业整体团队的潜力、以及与我们的契合度都比较高,这时候我们会把他们列为重点被投,也希望能对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力。
这里我所说的影响,不是为了影响(企业)而影响,而是在一些我们认为的关键战略上,最起码能够让大家更愿意考虑我们的建议,我们本身也会把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赋予这些企业,这是一种双向的信任和支持。
Q:海辰储能是市场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项目,虽然公司自己发展得非常快,但我相信你们其实也给予了不少支持。
刘杰:其实在最开始我们就和企业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探讨未来3到5年的战略定位,就是不断思考“第一波的市场机会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市场机会下我们怎么能够胜出”等等这些问题。
事实上,储能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起来的产业,这意味着储能发展的速度会非常快,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尽可能抓住这个斜率。在双方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会把自己的认知和资源带给海辰,同时会通过产业伙伴去验证我们的判断是否准确,这样企业才能真的相信我们的判断。毕竟刚起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理解都不会像今天这么深刻,大家是边执行边查漏补缺的过程,但一旦大的战略方向错了,那什么都错了。除了在整体战略上达成共识,到后来无论是市场端、客户端、产能端还是出海的策略打法等等,我们也都会跟企业深入探讨。
其实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更多是和企业并肩作战的关系,从底层的思想、到中间的战术,再到最后的落地,我们一整套去推进。当然,这个过程一般会发生在企业的发展初期,稳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需要我们做的事也会发生一定变化。
简单来说,我们本身是“行业专家型”的机构,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我们自己、产业伙伴、以及被投企业的不断交流、验证,一起把战略制定得更加清楚、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Q:这三年走下来,核心还是坚持。无论是坚持产业视角,还是对估值逻辑的坚持。
刘杰:前几年新能源赛道确实非常火爆,今天再去看那些所谓的“热门公司”,其中的不少也发生了两三年前增速很快、盈利很好,但今年业绩明显放缓的情况。
在一些我们认为会有风险的赛道,虽然在很早期就能触达到,也能够以很便宜的估值进去,但我们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忍住没投。本质上,我们还是选择站在产业的视角、从需求侧出发看问题,这样还是能够看到一些重大的风险点的。也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从需求侧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在新场景上的判断还是不错的,我们持续能够看到更多新场景的出现。
接下来,我们在延续上述投资方法论的同时,还是要更加完善自己。比如接下来的重心之一就是要配置海外团队——过去国内更多的是“产品出海”,今天的机会则在于“制造出海”。这是机会、是方向,同时对一些国内企业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我们要通过海外团队的搭建来尽可能识别风险、抓住机会。
Q:对朝希资本的未来有什么更大的期待吗?
刘杰: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叫“以产业为本”,朝希资本就是一家踏踏实实的、做产业的机构。只是我们做产业的方式不同,我们的定位更像法师型、助攻型,企业家是冲在最前面的那群人。
募资和IPO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越来越认可我们的产业能力,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更好的正循环。
另外我希望看到的是,无论我们的被投企业、LP还是产业合作伙伴,都能发现朝希资本是一家愿意“趴在地上”、愿意跟大家经历周期、愿意跟大家并肩作战,同时又确确实实能对产业做出一定贡献的机构。这才不枉费我们做产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