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度洛阳游的第二十六篇 中国最古老的天坛洛阳禹宿谷堆 擎天柱上有个岌岌可危的石窟

2022-12-20 16:06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的第二十六篇  中国最古老的天坛洛阳禹宿谷堆 擎天柱上有个岌岌可危的石窟寺  


洛阳也有天坛,还是中国最古老的

 

“在曹魏大墓西面2.5公里处,有一个巨大的土丘-----禹宿谷堆,它正对汉魏洛阳城的宫城中轴线,相传是曹魏时修建的圜丘。 圜丘与汉魏洛阳城太极殿南北对应,与铜驮大街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从位置、规模与形式方面来看,可以确定是皇家祭台,是考古发掘中历史上最早的祭台禹宿谷堆,位于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南宋沟村北面,界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著名的万安山水泉石窟之间。

 

该谷堆原为一座天然形成的山丘,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凿穿龙门口,疏通水泉口时,夜宿其山,大禹躺下就睡着了。夜深了,洪水上涨,将这个土丘围住了。眼看大水就要淹没大禹,可奇迹发生了:水涨一尺,土丘也跟着长一尺;水涨一丈,土丘也跟着涨一丈。洪水无论怎样涨都淹不着大禹,使劳累了一天的大禹得以好好休息。第二天,太阳升起,大禹又去治水了。后来,洪水退去,江河归位,这个土丘就留下来了,人们称之为禹宿谷堆。

 

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后人在此立庙,历史上此庙香火鼎盛。另外,山顶上还有唐代雕凿石窟造像群,具体数目不详,现仅留存一窟,系洛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内镌镂造像数尊,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中间为孔子,右边为老子,左边为释迦摩尼,此乃十分少见。窟外还雕刻有力士造像,炯武有力。近几年,随着开山烧窑、制作水泥逐渐破败。因开山工人在挖石取土时,有多次伤人事件,遂议论,或恐动了神灵地气,先祖怨怒,无人敢动石窟周围石方。然孔方兄之念勃然,再议,围而不挖事可成也。数载之后,挖山不止,山陷数丈,遂成一奇观,即:现存石窟高高肃立石柱之上,高约20米左右,一峰凸起,仰止上空,石柱上碎石密布,成为天然的保护屏障,多少觊觎石刻造像之徒以及四方游客,均是望而却步。

 

公元 220 年,曹丕登坛受禅,代汉称帝,正 式建立曹魏政权,都洛阳。其城东汉末年历遭兵火,曹丕即位后又“初营洛阳 宫”,但皆不成规模。直至明帝曹 青龙三年 (235)以后,方大营新宫。此宫位于洛阳汉魏洛阳城内中北部。宫城东西广约 652 米,南北宽约 1398 米 。宫内以东西二堂相 夹的太极殿为中心,南对端门、止车门、阊阖门,北 对式乾殿、昭阳殿、承明门,阊阖门外铜驼大道 直对南城墙上宣阳门,中轴明确而成一代新制。 宫室之外,曹魏帝陵因“不封不树”而隐藏千年。直 至 2015年万安山北麓西朱村南曹魏大墓的发现,才 为探寻曹魏帝陵提供了线索。西朱村南曹魏大墓西约 3 公里处,还有一直径近 500、高约 50 米的圆形山丘,俗称“禹宿谷堆”,近 因采石活动已残破不堪。万安山北麓的左陵寝、右圜丘 恰好与城内“左祖右社”对应,形成“位”的 重叠,构筑起曹魏王朝完整而独特的礼制空间 体系。

 

 

 

“在曹魏大墓西面2.5公里处,有一个巨大的土丘-----禹宿谷堆,它正对汉魏洛阳城的宫城中轴线,相传是曹魏时修建的圜丘。 圜丘与汉魏洛阳城太极殿南北对应,与铜驮大街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从位置、规模与形式方面来看,可以确定是皇家祭台,是考古发掘中历史上最早的祭台禹宿谷堆,位于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南宋沟村北面,界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著名的万安山水泉石窟之间。

该谷堆原为一座天然形成的山丘,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凿穿龙门口,疏通水泉口时,夜宿其山,大禹躺下就睡着了。夜深了,洪水上涨,将这个土丘围住了。眼看大水就要淹没大禹,可奇迹发生了:水涨一尺,土丘也跟着长一尺;水涨一丈,土丘也跟着涨一丈。洪水无论怎样涨都淹不着大禹,使劳累了一天的大禹得以好好休息。第二天,太阳升起,大禹又去治水了。后来,洪水退去,江河归位,这个土丘就留下来了,人们称之为禹宿谷堆。

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后人在此立庙,历史上此庙香火鼎盛。另外,山顶上还有唐代雕凿石窟造像群,具体数目不详,现仅留存一窟,系洛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内镌镂造像数尊,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中间为孔子,右边为老子,左边为释迦摩尼,此乃十分少见。窟外还雕刻有力士造像,炯武有力。近几年,随着开山烧窑、制作水泥逐渐破败。因开山工人在挖石取土时,有多次伤人事件,遂议论,或恐动了神灵地气,佛祖怨怒,无人敢动石窟周围石方。然孔方兄之念勃然,再议,围而不挖事可成也。数载之后,挖山不止,山陷数丈,遂成一奇观,即:现存石窟高高肃立石柱之上,高约20米左右,一峰凸起,仰止上空,石柱上碎石密布,成为天然的保护屏障,多少觊觎石刻造像之徒以及四方游客,均是望而却步。

如今,禹宿谷堆的北部及中部山体大多已经因取石而被挖空,山沟里尚有大量的未出售的水泥管,唯有该谷堆南坡还长满着杂草,可惜禹王留下的一处圣迹,现已被那些利欲熏心之辈糟蹋的面目全非,不成样子,可叹可惜

 

 

原野的风,吹乱了我的头发。

今天,我来探访大禹治水困倦而宿的谷堆。

追寻先贤为生民立命的褴褛艰辛。

我来神会魏武曹植,穿越千年的隧道。

问曹瞒叩天,可得能为万世开太平?

问子建望河,可曾已为往圣继绝学?

我来顶礼古佛,问可是孝文凿岩立像,

祈赞中国之道德使华夷一家,共享太平?

我来问道足下,可曾见武皇趾临,

赏清水椒麦,愿万世安康?

原为大山之阴,小山之阳,负阴抱阳的禹宿之山,

已被破肚开肠

愤怒咆哮的山风,在对我怒号:

缓坡草地,原为使生民登高而抒怀。

今残破如斯,一失足而不复,

汝临而欲何?

我无言以对。

失却了历史的物证,

语言苍白而无力。

愿这残破,成为后来者的惊耳天雷。

只有这无言的紫花萣,风中摇曳,

陪伴我,远目麦田的绿毯,

稍慰我难平的心绪。

一如风中我凌乱的头发

和紧锁的双眉。

【这是洛阳的一个考古志愿者英子写的】


深度洛阳游的第二十六篇 中国最古老的天坛洛阳禹宿谷堆 擎天柱上有个岌岌可危的石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