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之王氏D
抗日英烈之王氏D
(王照伦辑 按汉语拼音排序)
王少奇(1912~1944),男,原名王玉昆,字季如,曾化名王英、黄忠、李广。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人。1944年10月17日牺牲,时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卫生部部长。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1912年4月26日生于河北省香河县城,毕业于通县师范,1933年考入北平医学院, 1935年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干事,1936年3月加入了中共,历任蓟县人民救国会宣传部长,蓟遵兴游击队政委,蓟平密联合县县长,蓟宝三联合县县长,冀东军分区卫生部长兼政委,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被誉为八路军的好县长。
“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王少奇按照党组织的批示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他利用所学的知识在蓟县板桥村开设了一个诊所掩护他从事革命工作。由于没有资金,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将自己家中仅有的四亩稻田卖掉,购置了器械,并用所得的收入充实了中共活动经费,他先后在二十多个村组织建立健全“抗日救国会”宣传中共的主张,号召群众拿起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先后任蓟县“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宣怀联合县宣传部长等职。
1939年6月间奉晋察冀军区指示,将各县抗联队伍组成蓟县、遵化、兴隆(蓟遵兴)游击支队到冀东坚持游击战,王少奇调任支队政委,7月率部向冀东插进,途中遭日伪军数路围攻堵截,与上级失去了联系,然而王少奇毅然决定就地开展游击战争,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经过一个多月地转战,于9月26到达盘山,为扩大游击区范围,他率部到兴隆南部山区在很短的时间开创干涧、黄涯子、天平沟等游击区,扩大了游击活动区域。
1940年春季包森率二支队到达盘山抗日根据地,期间王少奇积极配合开展工作,首先建立健全机构,制定了一整套制度。一建立两面政权,利用伪保甲长为我军提供情报,二建立财粮制度,实行统一征收,统一开支,实行粮票制度,三建立军用代办所,军需品均由代办所负责办理。
1940年夏季王少奇任蓟平密联合县县长,为有力地配合包森领导的二支队开展平原地区抗日活动,先后组织战士连克数十处伪据点,群众抗日激情日益高涨,为稳定局面巩固成果,王少奇带领地方干部又建立了区本政权,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召开了知识分子及地方上层人士座谈会,宣传持久战的战略意义和中共的各项政策。
1940年冬季王少奇调任蓟宝三联合县县长,在盘山根据地开展建设工作,成立了“村政委员会”,为保卫根据地,提高战斗素质,王少奇经常进行军事政治教育,讲解游击战术,著名的盘山联合村民兵班(后称盘山班)就是他在一时期亲手培养组建的。
1942年王少奇任丁部行政办事处主任地分委委员,主管西部数县的政府工作,四三年底调任冀东军区卫生部长兼政委。
1944年10月17日,在丰润县杨家铺参加区党委扩大会议时,遭数路日伪军包围,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王少奇从容地举起了手枪,向自己的头部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与卜荣久夫妇一起壮烈牺牲,时年33岁。遗骨葬于蓟县盘山烈士陵园。
王思衍(1866~1938) 字仲蕃,号源亭、亦嚣子。诗人,书法家。兰陵县兰陵镇人。20岁以诗名领沂州府“四才子”之首。1898年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思衍对慈禧太后放弃国都深为不满,未随“驾”西逃,愤而回归故乡。事后朝廷征召他入京补写被侵略军捣毁的宫廷匾额,留任旧职。1910年因病致仕。归乡后,过了几十年的“种瓜初劳土,秧菊待编篱”的田园生活。1936年曾倡议修复已坍塌的泇河大桥,并和友人王天乙等到临沂卖字筹集修桥资金。为人耿直,从不攀附权要和富有之家。当时驻防临沂的第五旅旅长李森多次向他索取字画,都遭拒绝。1938年日军占领枣庄,因耻作亡国奴愤而自缢。
王思衍书法博取米、王、颜、赵,融会创新,自成风格。早期诗作多揭露社会矛盾,对人民疾苦寄以较深的同情。如在《金钱会》中揭露官场的纳贿买官称:“但有金钱会,无忧顶戴赊。”《新钱法》则深刻暴露了苛捐重税所加给人民的痛苦:“结底未足秋课到,嗷嗷床头无裤身。”后期诗词多伤时忧国之作。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写的《燕南路》就描述了“到处凭陵尽鬼狐,田家耒耜化鍪弧”的惨象和人民群众“糇粮自裹仍北向,国耻同仇振一呼”的报国热情。王思衍的篆刻宗秦玺汉印,博取众家之长,融会创新,自成一格。1979年在苍山县政协副主席王建东家的藏书中发现了他的诗集《亦嚣诗存》下卷和《木石居印存》手稿。
王锡山(1902~1938),男, 字岳刚,1902年出生,辽宁凤城人。国军陆军第53军91师副师长。是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东北陆军讲武堂第8期毕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九一八事变时,任东北军第25旅中校团副。1932年参加冯占海等人组织的吉林自卫救国军,曾率部奔袭吉林榆树日军司令部,击毙日军支队长大川、副官阿部等数百人,缴获步枪数百支及迫击炮、轻重机枪等,王锡山在激战中负伤。后随冯占海投奔冯玉祥,被改编为第53军91师,参加热河抗战、察哈尔抗战、豫北抗战、山西太行山抗战和豫皖对日游击战。
王锡山旅长是万家岭战役中牺牲的唯一的将军、军阶最高的国军军官。他早年投身奉军,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八期毕业,九一八事变时任东北军第25旅中校团附,国民政府1937年8月明令授予他陆军少将军衔。他是最早跟冯占海将军起兵抗日的将领之一,英勇善战,深得冯占海将军的信任,也深受官兵敬仰。他长相英武,个子中等偏高。在黑龙江宾县和河北高邑他给大家讲话,很吸引人,鼓舞士气。王锡山将军的战死对冯占海将军打击巨大,“股肱或亏,何痛如之!”“王岳刚是一直印在我脑海中,忘不了的抗日英雄啊!”
王锡山将军牺牲后,将军夫人蔡书琴女士收到的王将军的遗物就是一把战刀和一双马靴,此后王夫人携儿艰难辗转,清贫一生,终身未再嫁。王锡山将军为国奋勇征战、舍身忘家,何其壮哉!
王锡山1938年初升任第91师副师长。8月参加武汉会战。日军第11军占领九江后,以第9师团、第101师团、第106师团、第27师团等部队在赣北展开攻势。王锡山随部与其作战。在万家岭战役中,先是驰援与日军第27师团激战的黄维第18军等部,随后参加在德安万家岭地区对日军第106师团及101师团一部的围歼战。10月5日,王锡山率部在江西柘林以北甘木关阻击日军第27师团增援106师团的战斗中,被日军重兵围攻,中弹牺牲。所部官兵虽牺牲大半,仍完成阻击作战任务,获民国抗战第9战区嘉奖。
王先臣(1915~1945),男,原名顺成。江西吉安人。八路军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共。1934年10月随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师营教导员,随军赴山西抗日前线。

1938年该师组建特务团挺进冀中,任团政委。后所部与冀中民军合编为民众抗日自卫军,任该军一纵队政委。同年7月,率一纵队在武强县包围日伪军二百余人,歼敌大半。10月击溃3个县日伪军的再次围攻。同年底,一纵队改编为冀中警备旅一团,任团政委。
1940年秋冬在百团大战中,率部破坏石德铁路27次,合计里程26千米,粉碎了日军11月份通车的计划。与此同时,在敌“模范区”赵县豆腐庄歼敌三百余人,缴枪二百余支,获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表扬。 1942年9月,任冀中六分区司令员。根据敌军大“扫荡”后的严酷形势,将部队化整为零,坚持平原游击战。
1945年7月1日率部攻打赵县前大章敌据点,并击溃赵县来援之敌。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冀中六分区党政军民一万余人为其举行追悼大会。
在辛集烈士陵园的东南部,矗立着一座烈士亭,亭子中央竖着一块高高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冀中六分区将士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是英年早逝的冀中六分区司令员王先臣。
王禹九(1902~1939),国军陆军第79军参谋处处长,浙江省黄岩县(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王家店村人,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著名抗日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南昌保卫战,于1939年3月27日在南昌突围时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4年7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王禹九将军为革命烈士。2006年12月,宁溪镇政府在庄山为王禹九将军建造纪念碑和禹九亭。是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投笔从戎。王禹九出身贫苦,从小喜欢听岳飞、戚继光等爱国将领的故事。1918年小学毕业后就涉世谋生,做了乡塾(村校)教师。1920年18岁时,投笔从戎,考入浙江陆军干部学校,1926年参加北伐,战斗中屡立战功。平时明敏好学,为人豪爽,深得上级长官赏识,很快地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副、参谋主任,受到国军二十一师师长陈诚的器重,后被保送到黄埔军校(三期)深造。“九·一八”事变后,29岁的王禹九已升任98师587团上校团长。
治军严明。王禹九治军甚严。但没有旧军阀之专横,也没有新军阀之独裁。而是对广大士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上下用命,纪律严明。1935年率部驻湖北当阳县,曾以军容军纪称誉一时。不仅军营整洁,还让士兵整修城乡道路,疏通积水,路旁种花植树,美化环境。并邀请当地士绅参观军营,并建议保甲长建立卫生制度,又于当地名胜古迹当阳桥、长坂坡和糜夫人殉难井等一带建成长坂公园,发动群众捐赠花木,亲率士兵修建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虽属草创,但小桥流水亦令人赏心悦目。
思想进步。1933年10月,国军在江西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时,王禹九所在团队未与红军正面接触,只担任了修公路、筑碉堡的任务。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侵略野心越来越大,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高涨。当时上海各界人士纷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同时为前方将士募款捐助。王禹九团里的军需主任郝守隆是爱国军人,郝守隆和书记官丁保良(中共地下党员)一起,在一些军官中为章乃器等人组织的上海救国会募捐,王禹九也多次慷慨解囊。1937年四月,丁保良、郝守隆等被人告发为“共党分子”,郝被处决,丁判刑,王禹九被撤职。王禹九起初软禁在南昌,后来被送到汉口关押。
起复抗日。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犯上海,王禹九复任团长,赴嘉定前线,路过南京,写遗嘱于妻子:“远清吾妻:值此强邻压境,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凡我国人皆有抗敌保土之责。我身为军人,为国捐躯,分所应尔。疆场拼搏,生死难期;设有不测,务须节哀。并望择人更适。”豪言壮语,掷地有声。
淞沪会战3个月,王禹九屡建战功。1938年11月,上海失守,王禹九部坚守常熟,保卫南京,王禹九以战功升任226旅副旅长,后又升为少将旅长。不久98师扩编为79军,军长夏楚中,王禹九升任79军少将参谋处长,丁保良任军部书记,转战苏浙皖及江西南浔。
以身殉国。为了打通浙赣线,日军早在1938年武汉作战之初,就企图“根据情况占领南昌”。攻占武汉以后,其大本营立即下达“来年阳春之际,攻占南昌”的命令。1939年3月日军以全力压向江西南昌。79军奉命在江西安义、高安一带布防。3月17日日军第6、101、106、116师团在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向南昌进犯。79军处于日军进攻的中路方向。3月20日日军在二百余门大炮火力的掩护下,强渡修水河,与79军所部展开激战。至23日守军伤亡过半,日军先陷安义,续陷万家埠、奉新等地。26日79军军部在虬岭陷入日军重围,而军部兵力仅有一个特务连,形势极为严峻。
3月27日凌晨79军军部组织突围。王禹九率领特务连,挥兵突袭日军阵地,奋力拼杀,战斗异常酷烈。但从早晨直到中午,也未能冲破日军的包围。在浴血奋战中,王禹九多处中弹,身负重伤,被部下背回军部时,他将书面遗嘱、遗物交给了夏楚中军长,由于伤势过重,当日下午他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临终前,他曾赋诗一首,其中有“一颗子弹一个敌,一寸山河一滴血”的诗句,牺牲时年仅37岁。
3月28日79军军部集结散兵,选准突破口,重新布置突围。当天晚上,丁保良带着一个班,抬着王禹九的遗体,跟随突击队,绕开日军哨所,于29日中午突出包围圈,到达高安县伍桥乡。他们买了一口棺材,将烈士安葬在一个较平坦的小山坡上,坟前立一木牌,上写“抗日阵亡第七十九军少将参谋处长王禹九之墓”,以为标记。
王禹九将军殉国后国民政府追晋其为中将。
1984年7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王禹九将军为革命烈士。是年8月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向其在上海的亲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1998年清明节,王禹九烈士的遗骸从江西省高安市伍桥乡迁放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九峰烈士陵园,萧克上将亲笔题词“抗日烈士王禹九将军之墓”。
2006年12月宁溪镇政府在庄山为王禹九将军建造纪念碑和禹九亭。时任浙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的梁平波为抗日将领王禹九烈士纪念碑题词,时任台州市委书记的蔡奇为王禹九将军题词:英名垂千古,浩气贯长虹。宁溪镇政府还把一条路命名为禹九路。
社会评价:“明于理勤于学道不远,生而刚死而毅仁在焉。”——著名核物理学家王天眷。
“王禹九兴趣广泛,学识渊博。经史子集,多所涉猎。许多人都称赞他为风流儒将。”——《台州日报》
王玉璞(1890~1941) 又名王楷。抗日烈士。山东省莒县前山头渊人。地主兼商业者家庭出身。早年曾出资在本村兴办小学校。“七七事变”后,在本村创办武术班,1938年带领武术班四十多人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共。曾提供自家的染坊,无偿地为八路军染军装布。捐资700元,为刚建不久的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办事处作活动经费。在没有军医院的情况下,将八路军伤病员接到自己家中医疗。有时一次接纳四五十人,医药费完全由他家负担,并发给痊愈伤员返队的路费。1939年秋奉命组建莒县小店乡常备队。 此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九支队一大队大队长、二旅六团三营营长,莒中行署(县级)主任。1941年在陇海路附近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
王远音(1915~1942),原名王鸿业,字龙文,1916年6月生,五台县豆村镇泗阳村人。1942年5月于肃宁县张庄战斗中壮烈牺牲,时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委员。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王远音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小学读书,后考人豆村镇第五高小学习。他聪明机智,成绩优秀,毕业后于1931年考人太原成成中学深造。“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形势影响下,太原大、中学生掀起革命浪潮,山西大学、并州大学等吸收全省各中学成立了“山西省学生联合会”,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4年5月王远音被选为“太原市中等学习应届毕业生同学会”代表,到山西省教育厅交涉,参加反对会考的斗争,并进行了游行示威。同年,王远音升入三晋高中读书。1935年夏,王远音出席太原反对学生军训的会议。8月参加中共领导的外围革命团体“社联”,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6年太原市“社联”遭当局破坏,被通缉。同年加入中共.后奉命到西北军、东北军做政治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与汪之力等组织抗日游击队。不久,游击队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任支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五支队改编为独立师,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后相继任冀中军区三分区、八分区政委,在冀中平原与日军搏战。1942年5月,日伪军五万余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 王远音与司令员常德善率部与敌血战。同月,于肃宁县张庄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王祯祥(1901~1938),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毕业。国军陆军第12军20师副师长。是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王祯祥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和滇桂军阀叛乱,以及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军第一军第一师排、连长,第十八师五十二团一营少校营长,中央教导第二师中校作战科长,暂编第二十师参谋长、少将副师长。1938年在武汉会战中殉国。
1938年7月30日因九江被日军攻陷,瑞昌成为阻击日军西进的重要关隘。第9战区命令12军固守瑞昌及附近,掩护主力开进德安、瑞昌之间地带。8月13日王祯祥所部进驻天子山、陈家山防守阵地。8月22日日军第6旅团对王祯祥所部阵地发动猛攻,王祯祥协助师长指挥20师坚守阵地,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次日日军第6旅团除了对王祯祥所部阵地进行重炮轰击、飞机轰炸,还施放毒气。20师官兵猝不及防,因没有防毒面具和防毒手段,王祯祥和阵地上的官兵全部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