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1.1.1.3 唯心论的根本纲论

2023-10-13 10:2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唯心论的根本纲论


  唯心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又是怎样解答的呢?

  同唯物论的解答恰恰相反,唯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只是精神的产物。唯心论有两种基本的形态: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认为,在世界之先就存在着所谓“绝对观念”或“宇宙精神”,这是一种不依赖于自然界、也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的精神。而物质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主义,以及我国宋代程朱理学中所谓“理先气后”、“理在气先”的说法,都是客观唯心论的代表。客观唯心论的所谓“理念”、“绝对观念”、“理”等等,实际上不过是用哲学的语言装饰起来了的“上帝”或“神”;客观唯心论不过是被哲学家们精制过的、采取理论形式的宗教教义。主观唯心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我”的感觉,“我”的观念。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实物,并不是在我们意识之外存在着,而仅仅是在我的观念中存在着。不是外界事物引起了我的观念,倒是我的观念构成了一切事物。例如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大主教贝克莱所谓“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二十世纪初期奥国哲学家马赫所谓物是“感觉的复合”,物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感觉复合的思想符号”,二十世纪初期的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所谓“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以及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谓“意之所在便是物”,都是主观唯心论的代表。主观唯心论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我”的感觉,这就必然走向荒谬绝伦的唯我论,即得出世界上除了“我”以外一切都不存在的结论。这实际上成了没有世界的世界观。

  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的表现形态虽然不同,但在否认不依赖于精神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这种观点,同人类的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研究的成果处于绝对冲突的地位。因此,现代资产阶级的唯心论一般地都不敢公开宣布自己的荒谬观点,而要玩弄许多新名词、新术语,歪曲自然科学的成就,把自己打扮成并不与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相抵触的样子,以欺骗人民群众。这种伪装的伎俩,丝毫没有改变唯心论的基本错误。

  唯心论的思想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表现,就是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某种先天的原理原则的实现,或者看做杰出人物的意志的产物。不是把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看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而是把精神、意志、动机等等看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不是把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        劳动群众看做历史的创造者,而是把少数具有所谓“批判的头脑”的个人(往往就是持这种见解的哲学家自己)看做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说明根本上都是唯心论的。即使在自然观方面采取唯物论立场的哲学家,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也都通过这样那样的道路陷入了唯心论。“意见支配世界”这句话,正是他们陷入唯心论的最明显的表现。历史唯心论的观点,同对于整个世界的唯心论观点一样,是完全错误的。

  简括起来,唯心论的根本论纲就是: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不是存在决定意识,反而是意识决定存在。这个根本论纲表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是: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而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论哲学对于一切问题的见解,都是从这个根本论纲出发的。

《唯物辩证法大纲》1.1.1.3 唯心论的根本纲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