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于文字编辑的思考——4月24日编辑交流会实录(上)

2021-05-25 16:45 作者:凉宫春日应援团  | 我要投稿


放在前面:

以下是我们整理了4月24日应援团加热部编辑交流会中部分成员的发言,但由于大家讨论热情实在是很高以致于我们在总结后还是留下了三、四万字的初稿,尽管经过几位编辑将之进行了修改,但还是会有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错误存在,各位如有发现可私信编辑进行修改。

以下皆代表发言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果各位有更多、更好的建议或者看法,可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以下内容中提到的动漫、文章、专栏、推送等,我们尽量会留下站内跳板。

感谢@比尔不喝牛奶@nehcub1219 的整理、校对、排版。


@Mezamu目欺


今天我会把一些做编辑的心得,包括一些自己以前的经验想法传授给各位。然后我自己的预期是讲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实际上讲了三个小时,书记员当场势去世)这个视具体情况而定,要不要拓宽,如果不拓宽的话可能就是一个小时,如果拓展一点的话可能就会长一点。然后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有什么问题可以每个人可以进行一次提问,各抒己见也可以。

还是要说一下,也算是我一个小吐槽,这不是像宣传语说的一样,是一个什么课程之类的,这个就是一个分析,我当时其实看到通知群里发通知我人都蒙了(怪比尔没和春日酱沟通好)。然后我当时有一个朋友直接给我发,截图发给我以后,他直接说一句目欺你出息了(德彪你出息爆了),因为我的水平肯定不会达到能上课之类的,这不可能的。

主要还是要和大家有一个交流,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我也是托人去找了一位在杂志当编辑的前辈,让他稍微提了一下他的一些建议和想法,我当然也问了他一些问题。但是说句实话,他给的那些东西都比较宽泛、比较笼统,说不好听的就是别人也没有义务帮你对吧?

所以如果直接把他的话搬上来的话,我觉得就没有太大意义,基本上是由我来给大家分享我看到他的话以后产生的一些自己的体会,所以说主要是以分享我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主。

好吧,前面想说的一些类似于开场白、暖场之类的东西,现在就先切入正题。

首先是说到编辑。其实这个也是加热部的各位一直在做的工作,各位作为编辑,最重要的工作肯定就是改稿,改稿在这里是最重要的;其次做的最多的就是编辑、排版,平时还要负责写一些稿子。

我相信大部分的朋友——包括我——最开始都是从写手这个阶段开始,然后慢慢的开始往编辑这方面去发展。然后我那位前辈也说了,他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这方面我也稍微问了一下他的一些看法,到时候会分享。

这里有几个我当时向他请教的几个问题,我分几个阶段先从一些比较笼统的方面讲。


一、

我们这个小团队(指应援团)主要方向还是针对新媒体,也就是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平台等方面的发表。然后我当时就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纸质报纸期刊编辑和网站移动端内的编辑有什么区别?其实就是想让他讲了一下两者的异同点。然后那位编辑的回答是:报刊和新媒体的受众完全不一样。鉴于此,两者在主题的选择、题材的处理上就完全不一样,不是说要迎合读者,而是要面对用户的各种特性进行对应输出,只有输出了才能有所反馈,才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当然这一点对于应援团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因为我们的创作是以凉宫系列作品为主体、以 ACGN文化为载体。那么目前来看我们文章的目标人群在大范围可以说是比较固定的,也就不需要考虑受众人群的一个情况。我认为这是应援团目前的一个比较方便的点。

然后,应该是传统编辑更倾向于自我,更信任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新媒体在这一方面可能更贴近用户本身,这点我觉得是一个要非常注意的地方,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就提醒了我们,我们应援团平时在写推送的时候,内容还是要以推荐动漫番剧为主。

一般来说推荐番剧,当然像之前说像@坂中写的《叹息》的分析(https://mp.weixin.qq.com/s/U_TMM7_aG7_5Cs2kxJSpGA)或者是@Laplace写的《京紫》的分析(http://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A3NzQwODI4Nw==&hid=3&sn=453a81a0795ca24dbf9608542b6cdf01《变革、女性爱与纪念(一)(二)(三)》),这种的文章可以有,但是我目前看了一下,这样的文章在应援团的创作中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少,所以说我觉得现在我们一个目标的定位就是可以先从激励写手,激励那些团员们,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前期我们先把数量搞起来,以后再慢慢的提升质量,我觉得这是一个从小累积到多的过程,我觉得这个是完全可以的。

所以说,作为编辑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是目前一个整体的方向。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鼓励那些团员们,让他们敢写,让他们愿意去写,写出来以后还要及时给他们反馈,因为他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看,没有人反馈,那么不管他写的好不好,他的创作热情迟早有一天会消散。所以说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应该给予那些新人鼓励,这些是肯定的,也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做到的一点,这是总体的一个方面。

 

二、

然后我们再谈一下一些比较细节的地方,这里就涉及到一些实际操作的东西,我问这位编辑的第二个问题是:作为编辑平时在面对稿件的时候,大概是从什么角度去审核他们的?修改稿件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您认为符合一些要求的稿件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编辑的回答是: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相应的审美,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所以说我们在选稿的时候,会结合自己的审美加上刊物的定位来选适合刊物的稿子,如果看了特别好但不适合自己刊物的稿子的时候,我们会推荐给同行。

将这一点结合到应援团,我想到的是什么?首先是我们的目标用户,在之前有提到我们的受众是应援团团员和潜在的ACGN爱好者,所以说我们在写文章总体的定位是已经确定的。那么我要强调的是什么?作为一个编辑一定要有自己的审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作为一个作者、一个写手、一个编辑,还是作为一个改稿人、一个指导者,你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系统,这不仅仅是你拥有文学素养的一个体现,更会在你写文改文的时起到帮助。为什么?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审美系统,你今天看到这个觉得可以,你去模仿,你明天看到那个觉得可以,你去模仿,最后模仿来模仿去,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虽然模仿是我们必经的一步,但是如果你只会模仿,只会一味的把你的文章按照某一种文章——比如说当下爆款——上面去靠的话,最终你是定不下自己写作的思路和风格的。

你的审美系统,不仅仅是体现在你的写作风格上,还体现在你的写作思维上。因为你的写作风格一旦成型以后,你在拿到一个题材的时候,首先就会按照你习惯的思路去创作,譬如我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导入素材,之后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告诉读者我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慢慢积累,慢慢实践的。

当你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套系统,这对你不仅是在写文,在我们作为编辑是的改文也很重要。那位编辑也跟我说,不是说你平时拿到一些稿子,然后你就只看这些稿子的表面问题,比如说字词的使用、段落之间的衔接、格式的排版等等,但对文字本身不上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容易进入的误区。

当你拥有自己的系统以后,才能让你作为一个读者用心去和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碰撞,这样你才会得到一些作为一个作者读不到的一些东西。而我们作为编辑,就是要带给作者那些他们自己读不到的东西。我相信在座的大家在你们一篇稿子刚刚写出来、自己读了好几遍都觉得没有问题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写的牛逼爆了。因为每个作者在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思维惯性,而编辑要帮助作者打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因为这个思维有可能是错误的,也有可能是比较混乱的。我们作为读者,可能不会完全知道作者内心在想什么,所以我们很有可能 get不到作者的那个点。作为编辑,我们就是要帮助作者发现自己的盲区,那么要怎么去发现?就是要形成自己的审美系统,你按照你的审美系统作为一个读者,这样一来既能对这篇文章本身的一些逻辑上的问题进行发现他们在逻辑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又能得到作为一个读者,你从这篇文章上能得到一些反馈,测试作为一个编辑,作为一个改稿来说,一个比较方便的办法,也是我之前积累了很多经验以后得到一个方法。

我觉得各位可以从这一个角度尝试着从这一个角度去试一下。然后还是。刚才那个问题。在小问题上就是修改稿件大概是从什么角度去审核稿件?修改稿件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

那位编辑的回答是大概率不会大动稿子,因为一篇稿子如果结构上有问题,或者表达上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基本上是不会选择的。那么我觉得这一点放在应援团这儿肯定不合适,因为我们的初衷是为了鼓励那些团员们跨出这一步,是为了鼓励他们去写,基本上不存在把他们的稿子打回去重写的情况,而是说让他修改,不必要去重写。两者的区别还是要分清楚的。但是我们要抓住其中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编辑可能不会修改段落,只会修改一些小细节表达或者字词。我们平时在审这些稿子的时候,一篇文章除了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外,这篇文章能否让人读着舒服,能否让人读着有一种很通畅的感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文章的结构。

结构上有问题,就是内容上写的还不错,作者想表达的已经表达出来了,想传达给读者的读者大概也能感觉到,但是在读的时候可能会有点磕磕巴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以前比尔在新加热部发过一个编辑手册,我看过,它里面有一条应该是说的是尽量不要动段落,尽量从语句之间的逻辑和字词使用之间进行修改。其实大体上要说话其实没有问题,但我觉得稍微有点不适合应援团现状,因为现在大部分团员都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不可能指望他直接就一写成真了。我们在这一阶段就要像小学老师一样耐心的去教他们,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编辑应该有的责任与职责所在。


三、

一篇符合要求的稿件应该做到哪些方面?这位编辑的回答是符合要求的稿子最基本的结构段落没有明显问题。契合主题本身,除了文章总体以外,每个段落还要考虑你想表达什么,段落里的内容是否与分段的分论点是否有关,然后在满足了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如果有特别好的主题表达、特别精彩的细节段落,或者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的表达也是加分项。我觉得这就需要我们编辑还有所有的创作者们一起努力了,因为光靠编辑把自己的一些审美观念告诉给写作者的话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这样多进行交流,有多样的风格进行碰撞的话,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样来拓充自己一个拓充自己的短板,这样的话我认为才是一个正循环的进步的过程。

刚才已经说到了,现在我们应援团的推送大概分为两种:第一种纯粹的就是看了番剧以后一种情感上的表达,比如说我看了《CLANNAD》,我觉得很感动,我写一篇稿子,写为什么会让我觉得很感动,他会怎么感动的?这样是一类;还有一类就是我其实今天选的Laplace和坂中的这两篇,都是带有分析的稿子,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用一些理论的知识去靠近番剧,用某些理论——比如说心理学、哲学之类的——去分析里面的人物特点,这又是一类。这两种文章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雷区。

说到这儿,我想给大家去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是我不认为只写这部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比较低级的行为。因为我以前看到过一种说法,比如说我们在看了一部番剧以后,抓住了里面的某种感觉,产生一些不着边际的情绪譬如伤感、感动、愤怒,然后进行大肆发挥,堆砌一些唯美的文字。我以前看到过的一些理论不是很喜欢这种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纯粹的用一种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一部作品。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不算是就是说一个比较积极的说法,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必经之路。而且可以这么说: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把基础打好的话,是无法继续往后面走的。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我们在创作杂谈、创作补番推荐的初期的,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我们好像是读懂了里面人物的一些情感,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好像是对上述种种感觉的铺陈叙述,这里正好对应什么?我一直在问我以前的那些学弟学妹们:你们认为在写文章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当他们当时很多人回答我说最重要一点是文采要写得好,他们觉得是文采,但我一直认为写文章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文采如何,而是你愿不愿意写、想不想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当你想去用自己的文笔写下自己所思所想之后,你就会努力的去分析去抓住那些飘渺的感觉。你只有在努力去抓住那些情感时才能够慢慢地组织起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种情感给自己内心带来的反馈?所以说这个阶段也是应援团的大部分人在经历的一个阶段,可能我们在看一些文章的时候,觉得那些大佬分析的好到位,分析的好透彻,然后再看自己的文章就好像有点写得不明所以,很多的朋友都会因此心灰意冷。我想说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心灰意冷。这是必经阶段,当你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写在纸上的时候,你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了,接下来就是一步一步的在往下面走。

 

四、

作为编辑,不仅仅是要对稿件进行修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作为编辑一定要和原作者之间有充分有效的交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再问那位编辑的时候,我问他:您是怎么和那些稿件的原作者交流的?他给我这样一个回答:

每个有经验的编辑手上应该都有蛮多熟悉的作者,编辑和作者本身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多年的相互交流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在做编辑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收了一个稿子,它的作者绝对会有一种天生的欲望: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被人评价,甚至是能被人赞美。这种天性是每一个创作者无法克服的,那么我们作为编辑,首先就应该在这一步上给予他给予他们鼓励,因为说句实话,ACGN本身也是一个小圈子,那么我们圈内的人就更应该在这一步上做出比其他圈子的人更多的努力,我们要鼓励那些新鲜血液,我们要鼓励那些新生力量。

沟通应该是一件非常简单和愉悦的事情,编辑和作者之间,除了工作关系以外,也是非常良好的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关系不仅仅是存在于稿件上的交流,还有思想上的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搞一个交流会。

之前我和比尔还有H在一起改一篇稿子的时候,我就是和他们一起组了一个语音,组了语音以后也是我先给他们讲这篇文章可以如何如何去改,然后我们三个人一起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我就发现比尔还有作者(H)他们的一些观点,而我就是没想到对于写一篇文章还有这样的切入方法,这样的调换方法,这就是我没想到的。而经过这次讨论,我就可以把那些方法拓展扩充到我自己的知识库里面,这样一种有效的交流有利于双方的成长,不仅仅是作者本身能得到正反馈,编辑也能够得到正反馈。

不可能说你作为一个编辑每只看那些固定的稿子就行了,你肯定要了解接触到更多的风格,像我以前负责我们那边的动漫社的时候,当时微博上面有一些知名度的动漫博主我全都关注,公众号我当时是关注了四五个,每天刷每天看,为了接触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文章。拓宽以后,我在面对不同的人写的不同的文章以后,我至少自己的心里会有一个数,他可能会和哪些模板、和哪些我看到过的文章比较相似,同时又和我之前说到的自己建立起来的一种审美观点进行一个结合,这样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仅在改稿子上是事半功倍,而且对于你自己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说做过编辑的话,这里就说了,我们写稿的时候,我现在说的是作为一个初级阶段,也就是说我们是纯粹的从一个文学的角度,用他的说法就是纯粹从文学的角度发现不少编辑的一些思想,我觉得这一个观点这一个阶段无可厚非。

但我们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这一个阶段,我再例如《CLANNAD》:我们在看《CLANNAD》以后非常感动,但是我相信很多的朋友如果要自己去写《CLANNAD》的文章话,你会发现很难写。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很罕见的作品,它揉和了很多的亲情、爱情、友情,还有现实。也就是说这并不只是单单的讲一个故事,而是很多的小故事最后聚拢到了一个大主题:爱。

但是爱这个东西肯定都太宽泛了,所以我们自己在写的时候肯定就会细分,结果一细分问题来了:我写友情好,还是写亲情好,还是写爱情好?所以说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宣泄自己的情感,堆砌唯美的文字这一个阶段是不行的,我认为是不够的,它可能适用于现在的大部分番剧,因为大部分番剧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故事。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而经典的番剧,它并不适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就要需要克服的一个问题。

我上一次和分裂前辈他们一起做过一次直播,当时我记得有一个朋友问了一个问题,他说以之前凉宫不是有一篇片篇吗?就是凉宫春日的消失,那篇拉片的文章上了首页。

他看了那篇文章以后觉得很好。然后他就模仿着那一篇文章他去拉片,结果发现自己拉不出效果来,他就问了到底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还是怎么回事?当然我在当时的回答说的是既有知识不够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你自己没有做好转型的准备。知识不够我就不说了。需要自己去包括去看多看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是多看那些拉片的文章,从他们拉片的过程吸取经验,总结一套自己拉片的方法,然后再把这种方法套用到一些像电影像番剧里面,是一个从总结到实践的过程,这个就不说了,这个是实践的过程就不说了。

我要强调的一点也是我们编辑一定要注意的:作者如果在已经很明显脱离了之前的阶段,对自己情感的把控已经掌握得非常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他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去带,而这种更深层次的方面其实就分两种,第一种就是我刚才说的强化你对这种情感的描述。也就是说之前你对自己那些情感的描写能感动自己但不一定能感动他人,别人看了以后觉得可能也就是这么一回事。有一种方法说可以从这篇文章、作品本身去剖析那些情感是怎样藏在字里行间、是怎样藏在画面里面的,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从纯文学的角度让自己的描写更加打动人心,我们作为编辑,可以让他们可以往这方面走。而第二种方法就是刚才说的,包括我刚刚推荐的坂中和Laplace写的文章,带有分析,带有个人的思想,带有个人的思考在里面,这又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在哪里?它比一般的去发挥情感要更容易,又要更有理有据,它会非常清晰地写出这些情感是怎么打动人的,一条一条罗列出来,让观众跟着分析的思路往下走,最后得到结论。这个过程具有一种引导风格,我们在遇到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去尝试着让他们往这方面走,这是另外的一个角度。

年初那一段时间加热部应该是一直在更新。然后公众号的每一篇推送我都看了,篇幅都不是太长,而且能很明显的读出来一种说到后面挺词穷、草草收尾的感觉,好多文章都有这样的感觉,当然我不是再批评他们,这是所有人在开始都会遇到的问题。而我们作为一个编辑,要引导他们写下更多的东西,而拓充的内容,就可以分这两个方面,第一,让他强化自己对情感的抒发,让文字本身能够更让人有触动。我以前也是看到过一个理论,就是说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其实并不需要用太多的抽象和解释去把情感上的交流理性化。创作者的作品和观众之间完全可以通过直接的情感来进行交流。你作为一种批判家、作为一个学者,你有一种敏锐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强化你的趣味,强化你的判断能力,但是绝对不能取代这种从艺术上把作者的感情传达给自己的效果。所以说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让他们把自己的文字变得更加重要。

而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可以让他们尝试着从作品本身出发,从作品本身的写作手法、画面的表达手法,包括我们说的分镜拉片,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让他们去进行分析进行思考,而他们这种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也更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写出更多的东西,所以说我觉得在初期引导他们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去走,这是两条可行的路,这个问题我等会想听一下Aki的看法,毕竟因为Aki对新媒体这一块比较了解,我也想听一下他的看法。

我们刚才说,作为一个编辑,我们有义务把写作者带到一个更深的层次,那么我们要注意什么?我当时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看了b站,贴吧,a站,然后我就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现象,比如前段时间进击的巨人漫画完结,我没看过巨人漫画,但是我看网友吵得挺凶的,比如说烂尾什么的,我发现里面的声音最大的声音无非就两种。第一种是你写出来的东西和我想看的不一致,尤其是有些人之前把巨人吹成神作,现在我觉得我把你吹得过火了,你对不起我的期待。还有一种声音我也觉得很好玩:作为一个读者,你本身就无法完全掌握作者的一些想法,你又怎样能去用你自己的想法去批判作者呢?然后我就看这两拨人吵得没完没了,阵仗老大了。

其实我觉得这两点不应该是对立的,应该是共存的。我之前请教的那位前辈也是从一个自由写手慢慢转换去做编辑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写手、作者、创作者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作品;也要作为观众、读者、审判者,去阅读分析一篇稿件。所以说我们在面对一篇作品的时候,一定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包括我自己写东西也是这样的,我这里稍微拓宽一点,包括我自己写东西的时候,我一定会考虑,如果我的读者读到了这一段话,他能理解到一个什么程度?再比如你在写一部番评的时候,你对那部番剧是非常熟悉的,但是观众却不一定。所以说我们在写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的话,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我之前说过,我们应援团本身面向ACGN爱好者,所以说我们不必担心关注者喜不喜欢这方面的推送,但我们要稍加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在推荐一部番剧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看过这部番剧的观众和没看过这部番剧的观众。我以前在给一些我的那些学弟学妹们改稿子的时候,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把有些东西写出来?他们的回答非常的一致,我怕剧透,真的非常一致。然后我的回答也非常一致,你先不要怕剧透,你先把它写出来再说。他刚刚开始写这篇文章,你就直接要求他,不要剧透,不要剧透,不要剧透……他能写出来什么?他感觉好像这个会剧透,那个会剧透,到最后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你先让他把东西写出来,写出来以后,如果你觉得剧透多了,可以慢慢的删内容。但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删的。

为什么我们说会怕剧透?再再比如《CLANNAD》,不用说游戏,就算把动画里面的剧情写出来了,我估计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CLANNAD》太经典了。玩过、看过,或者听说这个名词的人太多了,特别是番剧。而作为一部热门番剧,它有一个本身的优势就是它的受众面积很广。但是如果我要写一些冷门作品的话,比如说《フリクリ》,第一,本身因为他的情感就是非常隐晦的,他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隐晦,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这部作品(大家可以点下面传送门看看外国人是用什么角度去解析的);第二,看的人太少,我接触过的人们,完完整整看过这部作品的不超过5个。这就是热门番剧和冷门之间的差别。

而我们作为编辑,我们一定要找出来一点什么,对于热门作品,我们不要让作者一味发表自己的感情,而是要他适当的回到自己的所写的那部作品身上去。对于冷门作品,你要让他把文章的一些空间腾出来去让他剧透,不然的话你在那边自我高潮了半天,自我兴奋了半天,读者看着一头雾水,觉得这人就是个傻子。

我之前说了,我们现在写的东西,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以自己的共情为基础进行思考,因为作品带给人的感受是可以直接进行交流的。比如说我看一部沙雕番剧,我看得开心就行了,我也不需要分析他是如何点到我的笑穴的,你把这些东西分析了,可能反倒没有人愿意看。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是什么?就是在修改稿子的时候,我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作者总喜欢在最后把自己的主题拔高一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改过一篇写工作细胞 的稿子,那篇稿子大概是先把百度百科抄了一遍,然后写里面有红血球,有白血球,有血小板,然后,红血球很美,白血球很帅,血小板很萌,后面紧跟着一个引人深思,完了。

写引人深思写出深度也就算了,关键他写的“引人深思”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他们细致的描写了我们身体内发生的事情,第二句话就是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莫名其妙的升华。我当时看到后面就完全是蒙了,给我的感觉是,这不就是我在做语文阅读题的必定遇到的问你作品是如何通过几句话进行文章的升华之类连原作者都不一定答得出来的题目吗?我看番就为图一乐啊,怎么还给我讲这些玩意儿?

这当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我在这里一定要给各位一个建议,我们在写一篇评论慢写写推翻荐的时候,尽量避免把作品提高到一个不属于它的高度。比如说我自己的本命番阳炎,它为什么到后面非常招黑,就是因为很多人把它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什么对友情对爱情的至高赞歌。我当年刷贴吧,看到一些人在看这篇作品以后,可能得到一些自己的感触,然后就开始自我共情的开始把感情往上拔、开始升华主题了。强调主旨升华主题,我们中考高考经常用的一招是吧?但是说句实话,真的没有必要。我们一定要避免把一部作品提拔到一个不属于他的高度,为什么?通俗讲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个作品,批判肯定是需要的,但是不是说所有的批判都是对的?鲁迅先生说过:“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就是不要让我们说 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之类的,但是后面的一句话我看经常被人忽略:“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我们自己在批判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批判到点上,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对于作品本身而言,我们可以纯粹从表现手法等艺术的角度去整合这部作品。

比如说我们说拉片,之前上首页的那种拉片,就是一个纯粹从艺术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比如说我之前在直播里面就提到的,我对于凉宫的整个系列的看法,为什么凉宫小说的系列安排会是这样一个乱序的说法?它内部有什么逻辑?那就是从写作的角度去分析的。

你可以从这种艺术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从手法的角度去分析,你可以从这种角度你就认为就是说文章这么写,动画这么改是怎样拉低了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什么?你必须要有令人足够信服的判断与论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判断,其实就是从个人情感出发,而论证是什么?论证就是我之前说的回到作品本身,为什么我在之前要说的是不要害怕剧透,就是这个原因。论证最后不说100%,80%一定会回到文章本身上面去,回到作品本身上面去。

而这些作品的内容被提出来以后,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剧透,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只是把一些单独的剧情拎出来,这些片段是非常零碎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达不到巨头剧透的效果,因为剧透毕竟是涉及很多的伏笔,埋伏铺垫,而我们只是单纯的把其中的一个情节拎出来的话,它是里面是没有线能够把它串起来的。所以说其实很多时候不会形成剧透。

有可能别人在看着你这部翻剧以后,比如说有可能你是番剧推荐,看看到这个地方,他知道这个地方有个爽点,他看的时候会带有一种爽点去看,而当他看到这个爽点的时候,那么他的一种心理的期待就会得到回应。实际上这种体验我相信反而会让他爽到飞起。所以说,我自己的观点是写这种稿子一定不要害怕剧透。

引回话题,这种方法或者是这种争论,大部分会出现在什么样的作品身上?我认为巨人是其一。

不过关于这个我讲起来有点云,我听很多人说巨人影射人类政治什么的,不管是影射也好,内涵也罢,它要想让我们去理解它想要去表达什么,就一定会运用到写实手法,而写实手法既有它的好处,又有他的缺点。

它的好处是什么?通过运用写实的手法,这一系列的作品经常能让观看者有足够的共鸣。或者是说能够感受到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可以运用到的智慧。比如说《春物》,比如说《猪头少年》。虽然骚话多,但是其中所讲述的那些方法还是挺有用的。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我们既能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慰藉,得到些衬托,也能够得到一些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的智慧。当然我要说一个: 如何从中得到一些生活上的智慧,其实也是番剧本身一个比较难实现的因素。

当然这里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这是写实手法的优点,而写实手法的缺点在什么?或者说难点是什么?(这种手法或多或少会掺杂一些负面情绪在里面)

比如说《白箱》。

那么为什么我会提到它?我之前还看过一部写职场的番剧(我说过先看到那部以后再去看到白箱),当时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白箱写的更真实一些。

但是白箱在最看的时候还是会让我感到难过,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写实手法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分析,相对而言过于现实。

在很多时候我们去看一些番剧,读一些文章的原因是:我们是愿意从一些虚幻的世界里面得到一些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其实不是非常的愿意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尤其是悲剧带进去。

我作为一个阅读者,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故事的悲剧一定是文学性的,而不是现实性的。没人愿意在另一个世界里面寻找真实的痛感。真的没有人愿意。大家都已经很难了,没有谁愿意来虚幻世界找罪受。

写实手法的难点就在于这一点——它会带入大量的负面情绪在里面。这种负面情绪有可能是无意之间带的,也有可能是有些为了发泄这些情感它带入进去了。那么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说我们在解读这个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原作,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作者的身上。

也就是我刚才说的不要盲目的去拔高主旨。在这个地方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经历。以前我还在文创部活跃的时候,就经常讨论一个问题——凉宫是属于科幻小说还是属于校园小说?

其关键就是因素。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就是:一个作家要用什么样的形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来表达他怎样的一个思想。比如说,凉宫他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这仅仅是校园的一些方面的,是人的成长,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是一种纽带,是一种期盼。更重要的是阿虚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非日常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憧憬——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思想。

而在作品里面,科幻也好,校园也好,很多人会忽略了的一点推理因素也好,这些都是因素,是一种写作形式,都是次要的。我们不是说形式在文艺作品中不重要,它还是很重要。

但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

内容决定了对于形式的选择和追求,最终有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最好的表达内容,最好的表达你的思想。

而且我就看到过一个暴论说:如果实在要给作品进行分类,只能分成两类,那就是严肃作家还是流行作家。但实际上,严肃作家也有可能写流行作品,流行作家他的作品也有可能主题是非常严肃的。

这就是属于一个极端情况。所以我也想跟你说,有的时候你看到一些暴论以后,你自己把它折中一下。我也经常这样,所以说我不排斥接触很其他的很多观点。我也会经常把他们的观点杂糅补充到自己的观点里面来。

所以我最后我觉得作为编辑多看,你得多看,你得多读,你得多想。还有一点,包括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排除一个陋习——我直接说陋习,那就是贴标签。(我也不知道这个陋习是怎么来的)

以前大一的时候我加过一个全国性的文学……所谓的文学群。当然是不是野鸡群我也不知道了,反正当时加进去了。我本来一腔热血加进去,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看书的一些想法之类的。

然后结果到里面我看到最多是什么?贴标签。这本书是什么、这本书是什么文学、这本书它具有什么样的效果、这本书它具有什么历史意义……特别说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还是什么。这种行为真的没有用。比如说古川流,比如说巴尔扎克,他们对于文学上面的地位需要别人用标签来去定义?我觉得没有必要。我自己是鲁迅先生的粉丝,我就一直挺反感别人提到鲁迅先生的时候,直接一个文思革就带过去。我特别反感这一点。就是因为这一个……标签。为什么我们自己在写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排除标签化这个东西?

我以前和一个朋友(他是某大学动漫社社长)聊天的时候,他给我吐槽过一个他经常看到的一些稿子,或者称之为一些漫评。

我就单说凉宫,套一下凉宫我这么跟你说:写凉宫的影评绝对有一个套路:打上标签。第一个标签:比如说开创了宅文化的一个时代。第二个标签:开创了校园社团番剧的一个鼻祖。第三个标签:也是算是京都史上的一种奇葩。第四个标签:8月。

我们好好想一想,除去应援团自己写的,我们在以前的b站、在豆瓣、在贴吧看到的那些文章,里面的主旨是不是这四个点?我相信绝大部分的文章是这四个点。但是凉宫他本身的价值所在,只有这四个点?或者说就是这四个点吗?我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知道,绝对不止这四个点。

但为什么现在我们谈到凉宫这几个点。我之前说在负责我那边的那个社团的时候,我每天就是看十多篇推送,我自己在总结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些东西,很多番剧在一些标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觉得这一个是我们必须去禁止的一个东西。我直接说必须去避免,必须禁止的一个东西。

因为很简单,标签是什么东西?标签实际上就是对作者这篇这部作品的一个思想一个内涵的高度浓缩化。但是说句实话,如果我们不多多的去谈作品的本身它的形式与内容,而是用简单的一些标签,这部作品能不能把它真正的那种抒发出来,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什么?你在看了这部作品以后,有一句话叫做:文艺评论家最好还是谈谈作品的本身。它的形式与内容比较近似的探索一下作者的用意,而不是简单的贴标签。

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说“比较近似”,我其实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为什么?说白了,我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人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能够完完全全的理解,某个创作者在创作某部作品时候的用意”。因为我自己也在写同人,也在写影评,我非常赞同这一点。我敢保证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我把作者原本的意思读透了。说白了,你的这些理解、你的这些标签大部分也是根据你的个人理解,对作品主观的解释。

这种解释多大程度上符合作家的原本的那种感受、原本的那种用意?我觉得只有作家心里面最有数,而不是你心里有没有数。

另外一般来讲,创作者对这方面其实基本上是保持沉默的。就是说他怎么有这种闲工夫来和你对线?当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创作者会和一些读者对线:读者说“你这个写的就是个傻X”,然后作者看到后出来说“我觉得你才是个傻X”。

这种对线的情况肯定会遇到,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小部分的,他们大部分会保持一个沉默状态。因为当作者说出来同时,其实他们本质上也就成为了一个评论者。

比如说你像古川流这种:他打麻将打了10多年了,你不可能把他从麻将桌后面拉出来问他“你为什么写这个问题”。你不可能把他拉过来直接问。更别说现在古川流人你都找不到。

当然我刚才看到你们说贴标签这个行为不可避免,我觉得是可以的,我觉得这个是可以肯定的。我为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看人都找不到人。我为什么之前说要形成自己的一种套路,形成自己的一个审美功能,进而形成自己在切入某个作品的时候一个套路。其实这个套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标签化。但是我也说了,这是作为一个比较初级、比较起步的阶段,在我们以后的时候一定要努力的去排除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因为标签说到底是你个人的情感,而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回到作品本身

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说的,为什么我今天在这里谈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也在这里吐个槽。

标签就是常量般的定义,我这里的标签意思其实着重点是在强调是:你作为一个评判者,你的主观感受到一种体会、一种体现。大概我说的是这个意思,我的侧重点是这一点。

贴标签这种行为很大程度来说,其实有它的合理性,不然也不会大量存在。现在要说的是如何避免,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先入为主地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作为评判这部作品的标准,而不是作品本身——这是我们到后面一定要去克服的一点。

不管是作为编辑,作为编辑,站在作者的角度,还是作者的角度。

比如说写《迪迦》,写一个童年分析的时候,那应该很多人跟着刷“我们都变成光”。但是你如果真的去探索一下它一些独特的对于人文的一些思考,有共鸣的人其实还真不多。

说句真的,你想“那一年我们都变成了光”,是不是我们从自己的感情对这一部作品的一种感受?而它本身的一种独特的对于人文的一种思考和关怀,是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的?这就是区别。

第二个点就是之前说的,就是作为编辑,站在读者这个方面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你作为读者的批判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带进去。”记得要作为读者的角度批判。

那么编辑如果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因为我之前就说了编辑具有读作二象性(即读者作者二象形)。我已经说了作者方面是什么?你这部作品有没有很清晰,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出你想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两个维度。第一,清晰的表达,第二,有逻辑的表达。为什么我一定要把它分成两个,其实就是很简单,第一个就是普通番剧,第二种就是意识流。

如果我把翻番剧都定义成必须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才可以的话,那就相当于我否定了一切的意识流。

但是你会发现意识流本身内部也是具有逻辑的,我们在进行分条阐述的时候,你要清晰的表达出你的观点。这一点尤其在编辑的时候,包括我在看一些稿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一些误区,就是他最开始写的,然后在拓宽内容的时候,他们会经常犯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他写的东西你一看是作品本身的东西,但是它能不能拿来分析,实际上是不能拿来分析的,说白了就是水字数的。

这种一般是什么东西的?这种一般都是做作品里面的伏笔和作画。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编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说你作为一个创作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把太多的精力运用在伏笔和一些对于背景,对于场景的作画上,该有的必须有的表面叙事,你一定要有也就是说我们不管过了这么多年,评定一部番剧是不是好番。前面一篇文章是不是好文章有一个标准绝对没有变,那就是这篇文章,这部番是不是讲好了一个故事。

如果我们过于的把一些精力、一些笔墨,一些比如说动画就是经费运用在伏笔或者是一些庞大的作画上,而表面叙事力太少的话,这部分的硬伤是非常明显的。而如果我们站在编辑的角度,可以这么理解,设定不要太多。

这里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有第二个方面就是说什么呢?一般把大量的经费和精力划分在伏笔和场景的描写上,我们有的时候会叫他们意识流。但是意识流我本人是非常喜欢,意思就是说我本人非常喜欢新房昭之,我先说我就是被新房昭之拉进坑的,所以我对意识流之类的我特别喜欢,但是我也必须承认你让我现在去看到他的早期作品,比如说科赛特的肖像,比如说月咏我真心看不下去,不可思议的教室我还好,前面两部我是真心看不下去。科赛特的肖像还好,月咏我真看不下去。

为什么?其实你可以看到他正在尝试把很多领域的东西揉到里面去,他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对某一个细节的扩大和客观的特性,运用在了对某一个场景,一个恢弘场景的描写上,而忽略了什么?忽略了一个事情。

你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有从旁人的角度看到的东西,这个地方是一个为什么有些艺术你做好了,有些就一直做不好,你就看不懂。在这一方面你缺失了,你呈现给人的,你呈现给观众的,能理清这个故事里那些东西的太少了,你这个就失败了。

而同样的我们作为编辑,我们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这种意识流一般会体现在哪些部分?我前面说到的对于自己情感的出发,比如我开始看CLANNAD,比如说我现在马上回忆,看了那以后我就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似乎也像朋也的父亲那样默默的待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就是为了等着自己的孩子带着自己的女儿登上门来。

就是说如果你在写文章的时候,你仅仅是表达我看到场景以后,我好感动,我的内心有多么的堵,我说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么观众看的一样就可能就会觉得你就是个傻逼,你看了什么内容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个是没有共识的,所以说在这一个方面就是说刚才琴音姐讲,如果是你写作的话,不要写太多设定,如果是你写影评的话,不要贴过多的比例、占比过大的情感描写,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把握的一点。

然后还有一点是什么?在主题这方面进行的一个深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番剧,他们的评价比较天上地下,比如说阳炎。有些吹阳炎的就把它吹到天上去,说说什么讴歌,对于什么亲情的什么对命运的反抗什么的。

但是说句实话,如果单看阳炎的番剧,他有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就能打翻人,为什么,就是看不懂。

我也是看了两遍阳炎我才看懂那个故事,就是说一部作品,如就算你涉及的再多的领域,就算你是充满了各种人文思考和你的个人主义,一个最简单的逻辑看不懂,直接可以看出来,你再多的描写,再多的服务比再多的案例没用,一个看不懂直接可以干碎的。

这个世界需不需要这种特立独行的作品?肯定需要。我们需要《FLCL》,我们需要品质内容,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有那种,而且就算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我们也需要有人把他们的情感用正常人的方式,我直接说用正常人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作为编辑,我们作为编辑的约束创作者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的一个观点。

也就是说当我们作为编辑在审核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必须明白一个,就是说一部作品不应该只是创作者本人的疯狂,而是必须有对观众的心理需求的表达。

如果说观众读者的诉求被剥夺了,完完全全的变成了作者的一个自嗨的话,共鸣感哪里来,我读了这部作品的共鸣从哪里来?没有地方可以来。如果作者只顾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去考虑人群需要什么,不去考虑人群能否接受你表达的东西,而去一味的追求所谓的艺术特高境界。

很多想搞艺术,很多想搞意识流的,我感觉都有通病,就是想搞一种让人看起来觉得不明觉厉的东西。实际上你看了以后绝对谈不上共鸣。一味的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只关注作品存在着怎样的观念,放弃了剧情必要的干脆利落,放弃了受众的感受,只留下了一些晦涩难懂的超现实主义和大量的情绪,大量的画面描写。你觉得这种作品你们觉得这种作品会好吗?

我是觉得肯定不好,不仅这种作品会毁了自己,而且会将这种这种文化代替,不管是番剧小说,也还是其他的ACGN里面所有的东西也好,把这种文化载体束之高阁,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一直在说,业界要完,业界要完的,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业界要完。虽然说你能从他的东西里面思考到一些东西,但是我不是特别欣赏他,做一点什么东西都打上强烈打上自己的标签,而不顾作品。

观众的感受,比如说痞子,他在大学的时候曾经拍过一部把他自己变成杰克奥特曼的一部片子,我看过,我是一个奥迷,但我真的看不懂他想表达什么,那样拍出来我就觉得是一个奥迷的自嗨。然后如果你非要说他庵野秀明在这里面存在了他怎样的一种思考在里面,我是不承认,我绝对不承认。很简单,因为看不懂。


对于文字编辑的思考——4月24日编辑交流会实录(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