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啦!信息过载啦!真的看不过来啦!

◼️ 微信的浮窗里堆满了看了一半的热点/学习技巧/答题推送——你总想着等今晚复习完,一定要把这篇推文读完;收藏夹里全是各种论文,间或还有一些「必考!」「最全专题」「必看TOP考点」这般标题看起来特别唬人,点进去字数也特别唬人,大几千字往上走,手指滑动五下都划不到结尾——你也总想着,等我后期开始看论文/开始写题/开始做专题的时候,就一定会看的。
◼️ 没想到,今晚复习总也无法按计划完成任何;而真正开始看论文/写题/做专题的时候,又有了一堆一堆涌进来的新论文和新推文,原本的推送在浮窗里安了家,在收藏夹里落了灰,而亲手将它们放置进去的你,迷失在了巨大的信息海洋了。
◼️ 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看不过来了,真的信息超载了。
◼️ 那要怎么办呢?怎么才能高效的看一篇有价值的推文?怎么才能在大量的信息中精准的找到我需要的信息?怎么把不必要的信息快速的过滤掉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怎么才能保持适当的外界信息输出不被各种「必考」和「押题」输出焦虑?怎么才能平衡自己复习和外界信息的接受呢?
◼️ 筛选过滤-分类分级-笔记整理;是唯一的办法。
◽️
10//Wed.
“
新传考研人,
被困在公众号里。
”
@TuTouSuo™️
#十月应试方法论
如何进行日常的阅读,又如何进行归纳和整理这件事,我在今年年初的第一节公开课,与一篇名为《分享我保持学习状态的懒人方法》的推送中都有谈及,但当考研后期大量的信息向洪水猛兽一般向你砸来的时候,那些多少还有点生疏的方法论,基本还是派不上什么大用场的——因此,在这个阶段,面对大家的信息过载问题,或许还需要一些更「切合痛点的」「更有可操作性」甚至「更直白粗暴」的应试信息筛选和使用方法,来把你从信息过载的沼泽中拉出来。
首先,我们可以对信息进行分类,现阶段相对比较重要的、可能会造成你信息过载的信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信息来源包括考研机构公众号和微博、各种考研博主的微博和小红书、一些教授和学者们的公众号和微博等:
论文(定期发放的论文包、院校老师论文、公众号推荐的各种好论文)、热点推文(针对特定的热点进行分析,和持续的一周热点推文)、专题知识性推文(公众号整理好的热点专题、各个地方搜罗和保存下来的各种专题)、学习方法与答题技巧性推文(比如教你如何答题、一些背书看论文的方法分析等,比如今天这篇推文就是答题技巧推文)以及一些具有押题性质的推文(类似今年必考热点!今年一定要知道的新概念)等。
这么一看还真是容易过载,涉及类型多,内容跨度大,不同的内容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甚至笔记,一旦没有对不同类型的推文和信息进行正确的区分,那么其多半会出现「算了太多了不看了毁灭吧」这样的结果。
那在开始梳理不同类别的推文要如何进行阅读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个个性化的前提,即在我们普适性的方法讲解之外,你的个人需求永远大于大众方法论——你必须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院校的考察方向和考察重点,也需要对自己当前的学习进度、专题情况有比较充分的认知,这是你能够进行信息筛选的前提。
具体来说,就是你得知道你的院校喜欢考技术还是舆论,喜欢考社会热点还是理论基础;就是你得知道你做了哪些专题和还差哪些专题,做了的专题里具体做了哪部分内容等等。
有了这个基本认知,那么我们所有的「信息获取」,本质上其实都是为了在院校考察的要求范围内,不断不断的借助新的信息,来对自己已经学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

⚪️
|无数的论文在我面前
|但非得找出适合的才行
@TuTouSuo
第一当然要说论文,因为论文的分类实在是太过于复杂和多元——现阶段,无论你手边已有的论文还是即将在各个地方看到的论文,无论是论文包还是课程论文还是论文带读或推送,本质上都可以根据论文的研究者和研究方向分成这样的三大类型:大佬的前沿研究性论文、一般研究者的专项特定视角研究论文、目标院校导师的近三年研究论文。
那么,这些论文又可以分为「你需要学习的知识」和「你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你需要学习论文即和你的目标院校考察有一定关联的论文——如若你的目标院校喜欢考察前沿热点和互联网话题,那么大佬论文和各种关于网络问题、网络文化、人际传播互联网、直播带货的论文都属于你需要阅读的范畴;你不需要阅读的论文就是你的院校从来没有考过的论文视角,比如你的院校近五年从未考过一丁点和技术有关的内容,那么你就可以离各种人工智能、元宇宙论文远远的了。
以上是论文阅读的先决条件,可以帮你至少筛选掉三分之一的论文。
其次,先着重讲解大佬的前沿研究性论文、一般研究者的专项特定视角研究论文的阅读方法。
首先看论文本身的内容方向、研究方向和论文的文本,来决定到底如何处理这篇论文——一般情况下,如果刷到一篇论文或者在论文包里看到一堆论文,我的建议是先看「综述」和「全文小标题」,由其来判断这篇论文的应试价值和整理价值:
如果相对来说文本晦涩,研究问题过于艰深,研究过程过于复杂,比如复杂的量化或数据研究,比如提出了很多根本看不懂的新概念如现在的一众元宇宙论文,那我建议你此刻也可以放弃这篇论文了,学术性远大于应试性,在现阶段只会干扰你的学习思路。
那如果发现论文的文本、研究问题和框架都相对比较应试——那么建议完整的阅读整篇论文,阅读结束后,把论文涉及到的「研究问题、论证框架、研究结论」三个点补充到相应的专题笔记里——如阅读今天第三条推文的彭兰老师的《数据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与人生》的论文,就可以补充到你的「算法」专题里,可以合并到算法对人的影响中,也可以单独作为提升内卷框架进行整理,在日后的答题中可以偶然翻出来使用。
最后,是目标院校老师的近三年论文。
这类论文主要是用来对目标院校的考题进行押题的;因此即使是有论文包,也建议在十一月左右自己在知网上进行一些搜索,以确保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并无遗漏。
同时这类论文不建议随时阅读,如果看到了相关论文还是先收藏为主,可以等到十一月大部分的基础和热点专题整理完之后,单独对目标院校老师的论文进行整理,整理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并对相关领域进行一些知识拓展,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押题效果。
以上就是论文的阅读方法,论文不再多,而在于「判断其应试价值」,再进行「答题应用性整理」,这样既可以提高你的信息阅读效率,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
|一周一篇的热点推送
|到底怎么整理才是个头
@TuTouSuo
第二部分是社会热点内容,并且十月到十二月初的热点往往是考试最容易考的热点,因此这个阶段的热点整理尤为关键,我给大家推荐一种足够应试、也足够高效的热点整理方式。
一般热点类信息包括了「带有分析性质的新传考研账号撰写的热点整理或热点分析」和「没有分析仅仅是相关新闻」两大类型;前者属于分析好了咱们直接用,后者如果没有人进行分析,但你又确实觉得比较重要的话,你需要在进行阅读后简单的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要明确,社会热点在考试中有两种考法,一个是直接作为「考题」,比如让你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东航空难」,一个是在答题时作为案例,来辅助你的论述。所以围绕着热点分析和热点案例两种模式,建议直接整理一个完整的【社会热点专题】,按照以下格式呈现,每次看到热点推文后直接在推文里找重点整理即可。
「1」热点事件名称;
「2」热点事件简要概述;
「3」热点事件相关新闻传播理论(用于案例分析题):自己分析或者直接摘录相关推文中的理论;
「4」热点事件相关知识点(用于论述案例):如后真相、社交媒体的非理性传播、灾难报道等;
「5」热点事件相关答题框架(有则摘录,无则自己写或者不写);
「6」热点事件新闻评论的相关视角(考评论则搜索并摘录,不考评论则不需要进行整理)
按照上述逻辑把各种各样的热点分析类推送,清晰明确的梳理成一个又一个适合应试答题的板块,在现阶段要比把一篇推送看个两三遍,或者放进收藏夹管用的多。
⚪️
|别人的专题和别人的押题
|我到底信还是不信
@TuTouSuo
从九月开始你就会看到各个机构整理的各种各样的押题推送,你也会从各种渠道,包括自己报的课程、微信群内的神秘分享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专题笔记,并且几乎所有的专题都会打出「最全」「最完整」等相应的标签——但看起来是个专题笔记富有者,实际上依然是赤贫分子。
因此,对于各种专题笔记,我建议如下:
如果你本身就有已经成型的专题笔记,那你再遇到这些专题笔记刺客的时候,只需要快速通读该专题的相应内容,把你笔记中没有的【板块】补充上去即可;注意一定是板块而不是内容,因为不同的专题表达一定是不同的,就算都是写的「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不同的专题也会有不同的小标题,但其实你只要拥有一个相应的知识点框架即可,不需要太多相似的内容,因此看别人的专题看【板块】比看【内容】更重要;那如果真的内容非常优秀,整个小标题非常漂亮,也可以适当更新你原有的专题笔记。
如果你本身并没有比较好的专题笔记,这个时候也不要如获至宝一样的直接打印或者照抄,我的建议是你可以以一份专题笔记,或者是其他的课堂笔记为样本,把其他专题笔记的内容往里补充,自己增增补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熟悉专题笔记的过程——这样就可以避免「打印下来,放在一旁,遗忘掉它」这样无用的恶性循环。
至于各种所谓「押题!」「今年必考」等押题式概念,咱们还是要首先判断自己的院校会不会考这种风格的内容——一般现阶段能进行押题的,多半是特别新或者是今年特别热门的概念,那么对于根本不追热点的院校来说,完全没有阅读的必要;而对于需要关注热点和新观点的院校来说,也需要在了解押题内容后进一步分析,是仅仅整理一个热点概念,还是把这个热点补充到相应的专题里去。
因此,任何押题性的内容,推送或者是相关文章只是第一步,对于要考的同学,你要做的仅仅是先记录这个热点,后续在十一月热点整理的时候,记得把它拿出来进行针对整理,或者是练习相关题目。
⚪️
|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举例这篇推送我要怎么用
@TuTouSuo
最后,是学习技巧类文章,比如教你如何看论文,比如每周一次的写题练习,再比如一些经验帖。
这类文章我建议是看到就阅读,最好是进行比较细致的阅读——如果阅读后觉得你讲的问题我都没有,你讲的方法我都会,那么很好这篇学习技巧就直接被过滤掉了;如果阅读后觉得是有那么点帮助,但我没太明白,那么这篇你也过滤掉,那么多的学习技巧没必要为一两篇看不懂的文章纠结;
但如果你看完之后觉得我好像懂了,我好像悟了,我好像真的给说明白了一点知道十月怎么复习知道大概要怎么写题了——把这篇文章放在你最显眼的地方,收藏夹或者发给自己的微信,没事拿出来多看看多品品,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多尝试多应用,那这篇推送就算是被你用起来了——怎么说呢,每个考研机构和考研博主每天至少能生产出五个学习方法,一周就是三十五个,但学习方法无论是看论文还是写题目,本质逻辑都大同小异——没有谁最好,只有谁把你说明白了,因此看懂的那篇,要比剩下的三十四篇都有价值。
说到最后,其实信息筛选和归纳整理,就是一条核心逻辑:任何时候,选择你最需要的和最适合你的;任何时候,都用考试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整理;任何时候,都只需要认准一个主要的,其他的都是不断增加和丰富自己认知而已。
看论文看需要的,押题看符合考试风格的;做专题认准一份专题其他的进行补充,学习方法找适合自己的;以此类推,背书也只需要背一份资料其他补充、任何的知识框架也只是要一份大框架,其他作为查漏补缺即可。
解决信息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求多,只求合适。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常驻广子-No.01」
ଲ
超级创意策划班
送你一大堆可爱小星星

「常驻广子-No.02」
ฅ՞•ﻌ•՞ฅ
成为新传考研卷王之王
培养理想与应试的答题人才

「常驻广子-No.03」
˗ˋˏ♡ˎˊ˗
一本既浪漫又实用的书
2023版名词解释小册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