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量子安全应用开发论坛召开|《量子安全技术白皮书》发布
12月15日,2020量子安全应用开发论坛在南京召开,《2020量子安全技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同步发布。


《白皮书》介绍了什么并是量子安全技术、如何实现量子安全技术,如何在信息系统中使用量子安全技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探讨量子信息技术和新型密码技术如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中发挥作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社会民生。
《白皮书》指出,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实践,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以QKD(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量子保密通信产业链,上下游生态逐渐健全,上游关键器件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同时,国内外团队也开始了一些“PQC(抗量子计算密码算法)+QKD”的“混合型”量子安全密码具体解决方案的探讨。目前,IBM、微软、谷歌、华为等企业都投入了力量在后量子密码的研究上,并形成相应成果。我国密码算法设计竞赛和标准化工作已经展开,除了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大投入外,一批致力于PQC应用的创新创业团队也正在积极作为。
《白皮书》提出,协同创新是产业链和生态发展的核心关键。当前,国内外都在研究和实践量子通信应用模式,在云和大数据服务、政务信息保护、金融业务加密、电力安全保障等方面率先试水,并推出相关产品。

该论坛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邀请了信息安全和量子技术领域的业界专家和企业代表就量子安全技术发展、标准化推进、产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分为嘉宾致辞、学术报告、产业报告三部分。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朱玉在致辞中表示:未来我国的量子通信将实现三大扩展,一是区域扩展,从区域城际网扩展到全国、全球;二是产品扩展,未来将出现光电集成度更高、功能更丰富的加密芯片和设备;三是应用扩展,基于图片、视频、VR等传输形式的应用将出现。
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秘书长王向斌在致辞中表示,量子安全意味着信息安全即使面对量子计算的挑战也能得到保证。当前量子科技已进入到深化发展、快速突破的历史新阶段,迫切需要产学研用各界通力合作。
学术报告环节主要分享了关于量子安全技术的发展,来自中科大、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的张强、郁昱、孙仕海三位教授分别介绍了量子通信的最新进展、抗量子计算密码技术的进展、量子通信的攻防和测评。
产业报告环节就量子安全技术在移动端、分布式架构、印章、数据安全等不同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做了多个主题分享。同时,云南大学王留军教授介绍了基于后量子密码认证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实验。

作为本次论坛协办单位之一,国盾量子现场展示了小型化QKD、量子安全SIM卡等产品,介绍了公司超导量子计算操控系统及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等,和与会专家们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2020量子安全技术白皮书》全文获取,请关注“国盾量子”,后台回复“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