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前的神话:民间小戏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提起神话片,八六版的《西游记》无疑是永恒的经典!
然而,在其问世的30年前,本片的石挥导演就跃跃欲试——当时,他接到了一个把民间戏曲拍成电影的任务,却并不想拍一个简单的演出录像来交差,而是准备另起炉灶:什么舞台曲调、舞蹈动作都是次要的,作为电影工作者,他准备大胆尝试!


不过,走进剧场之后的他又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发现:原本他想舍弃的这个“黄梅调”,原来是如此的精彩!如此受观众所喜爱!于是乎,在五六年的成片中,黄梅戏的传世曲调被保留了下来,并流传至今~
而更传奇的是:《天仙配》横空出世的意义,基本上相当于李小龙之于咏春那样,使得黄梅戏从一个民间小戏瞬间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载誉海内外!
揭秘——56年的特技水平如何
可能大家会有疑惑,怎么那个年代就有人敢拍神话题材?导演最初的设想真的具有可行性吗?
最终的电影给了我们答案:可以看到,《天仙配》虽然是胶片时代拍摄的黑白影片,也是能做出槐荫树开口这样的特效的!
要知道,当时距离电影被发明出来已经快60年了,前人们已经进行了各种特效的尝试,比如1902年的《月球之旅》,1933年的《金刚》...所以说,当时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调度能力和想象力,这些方面《天仙配》真的可圈可点!
再以影片结尾天兵天将要来抓七公主回天庭为例:当时的演员自然不会飞,但通过演员仰视,巧妙站位和烟雾布景,自然营造出了天上地下对话的视觉效果;而通过风、光、电的蒙太奇以及演员的调度配合,各种神通也巧妙地呈现在了大荧幕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戏曲的传统是虚实结合的, 不会像西方那样各种硬景并尽可能仿真,比如拿着马鞭就代表了骑马,跑个圆场就代表了仙女下凡。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戏曲的题材,但也给拍摄电影留下了难题。好在主创人员最终解决的不错,在保留了黄梅戏的韵味的同时,通过镜头语言丰富了舞台表演。

七仙女下凡织布这一幕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舞台演出的时候,黄梅戏演员自然变不了魔法,只能通过模拟动作来写意;但在电影中,通过镜头语言变些魔术还不简单?于是我们看到了美不胜收的"五更织锦"一幕:

而UP感觉,这一幕也有遗憾:只留下了黑白的影像...要知道在本片的编剧桑弧更早的一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新中国就完成了彩色电影的攻关!或许是出于成本或技术方面的考虑,本片没有被拍成彩色——不然大家能够想象七仙女织布的场面会有多么美吗?
戏改——新中国孕育了《天仙配》
而成就《天仙配》的,除了本片的演职人员,更包括以班友书、陆洪非在内的众多戏曲大家。董永遇仙女的传说源远流长,然而古人往往把重点放在了他卖身葬父的“孝”上,是在新中国的戏改运动中,才得以突出他与七仙女之间的情,使得这一传统曲目,更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而随着《天仙配》被拍成电影,又在舞台上继续演出,它可谓是被改了又改...好在,这些创新不是瞎改,而是做到了让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符合现代的需要,并从舞台走向了大荧幕,从一个“二十四孝”里的说教范例,真正走入了人民群众内心。


当然,美中不足可能就是董永的形象变得单薄了——要知道,在之前的版本里,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不仅孝感动天,还在后面加官进爵,又娶员外之女,最离谱的还有的说他与七仙女生下的孩子就是著名的董仲舒!但在《天仙配》之中,他的风头几乎全被七仙女所抢,而自己却变得痴情、可怜而又无能...
对此,UP只想说:凡是改变几乎都是有得必有失,而《天仙配》真的算做的不错的了——一方面尽可能地保留了黄梅调原本的韵味,一方面也塑造了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对于董永方面的牺牲也算是加倍弥补到了七仙女的身上!
开端——黄梅戏盛世自此而起
在对《天仙配》背后故事的梳理中,UP还发现了这样一个冷知识:虽然黄梅戏在民间历史悠久,但距其进入城市才不过百余年,还一直不受官方的待见;是在建国后,才迎来繁荣盛世的!



尤其是《天仙配》这个李小龙般的存在,先是通过戏改变得更加符合时代需要,随后就在华东地区戏剧大汇演中崭露头角,再随着电影的拍摄热映不仅风靡全国,还成功进行了一把文化输出...
在此之后,黄梅戏剧团在全国各地纷纷设立,甚至包括西藏!《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优秀剧目也纷纷被创作或改编出来,不少还被搬上了大荧幕,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浪潮——到了如今,虽然作为传统戏曲,面临着种种“后浪”的挑战,但黄梅戏也是后继有人,不仅被收录进了非遗名录,更是有慕容晓晓老师那样用与时俱进的方式,继续将之传承和发扬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受黄梅戏影响的人们中,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香港的邵氏——这背后也有不少的传世剧目和神奇的幕后故事,大家感兴趣的话点赞关注一下,让我们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