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遴选:怎样的回答才能让考官眼前一亮


回答问题的秘诀就是“五性”、把握“四度”
回答问题要注重全面性、逻辑性、可行性、深刻性、创新性。
(1)全面性。即考虑问题是否周全,眼界是否宽广,思路是否开阔,对策是否全面,宁多勿少。多不扣分,少则不得分。
(2)逻辑性。即回答问题思路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结构是香严谨,表述前后有无自相矛盾。要学会归纳总结,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的答题要点。
(3)可行性。即提出的对策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材料给定的场景,不能官话套话,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4)深刻性。即提出问题是否切中要害:分析问题是否一针见血,运用原理是否准
确适当,组织答案是否有理有据,即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5)创新性。即分析问题或提出对策既遵守定法又不拘泥成法,不落俗套,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答题时应把握好四度:即哲学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语言的亮度、结合材料或现实的紧密度。这样答题才符合评委要求的“厚度”。
一要有哲学的“高度”。即学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二要有 理论的“深度”。 即根据考试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应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政策,如领导科学、公共管理等,结合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深入分析,提出对策,不能就事论事,这样才能想得“深”。
三是观点和遣词造句要有“亮度"。语言要生动活泼、表述精当,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引用领导人的讲话、名人名言、相关数据、民间俗语等为之生色,方为上乘之作。
四要有结合实际的“紧密度”。一是紧扣材料, 把材料反映的问题说清楚;二是要注意紧扣材料提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不断地概括和引述材料中的内容,紧扣题意,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把问题回答清楚,但又不能局限于给定材料,还要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以及考选岗位的要求作适当引申和发挥,才能把问题答全面答深刻。两者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有时题目有明确要求,有时没有这样明说,不管点不点明,答题时都要作这样的结合,回答评价类案例分析题更是如此。比如,很多遴选考试中的作文,要求根据给定材料,以**为题为一篇议论文或策论文,但很多考生往容易把材料抛在一边,另起炉灶,这种作文就缺乏针对性、带入感,生涩干扁、无血无肉,难以成就高分。